現在的孩子好像格外脆弱,胡某宇案看得人心裡發酸發悶,我們用心守護的花朵到底發生了什麼?
抑鬱症在青少年當中比例越來越高,孩子們的困境,如果不被更多人看見、傳播,像這樣可憐的事,可能還會無窮無盡的發生。
說一個扎心的真相,2020年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調查顯示,24.6%的青少年存在抑鬱症狀;《 2022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在全國範圍內調查分析了超過3萬名青少年,發現參加調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
而這背後,是無數家庭的血與淚。
一位兒童心理醫生說過,在他看診的很多孩子裡,很多經常說這五句口頭禪:
我真沒用
我沒胃口
真沒意思
煩死了/累死了
我又失眠了/我睡不著
看完這五句話我心裡五味雜陳,想到一句話:
「那些得抑鬱症的孩子的背後,很可能是整個家庭病了。該治療的不只是孩子。」
但是,孩子要不受家庭影響,太難了!
因為好多問題常常披著完美家庭關係的外衣,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兩句話——
一、“我都是為你好”
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那種充滿“悲情感”的父母。
黃執中有一次在《奇葩說》中講了一個媽媽,每次都把魚肉給自己孩子吃,自己吃魚頭。
吃了一輩子魚頭的媽媽,臨死的時候才跟自己兒子說:自己其實不喜歡吃。
小時候,我能聽到這樣的故事大多都是感動。但黃執中卻犀利地指出:如果你是這個孩子會怎麼辦?會非常愧疚吧?

這樣的“魚頭媽媽”真的太多了,苦情式的道德綁架在親子關係中隨處可見:
我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
沒了你,我早就和你爸離婚了,不用忍受到現在。
很多養育者意識不到的是:
自我犧牲式的付出裡,都包含著昂貴的討要。
討要的是孩子的順從、內疚、甚至討要一個完美的孩子。
當孩子達不到理想中的期望值時,犧牲者就會有強烈的委屈感,更甚的還會萌生出被欺騙、背叛的感覺。
犧牲者討要的就是孩子的內疚,他們索取的是一個孩子的“痛苦”
。
而這種痛苦除了降低孩子能量、讓孩子產生無力感和自責、把親子關係越推越遠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心理師崔慶龍有句話說得好:
“健康的關係,不需要在一個不需要犧牲的情境下犧牲,當犧牲產生時,就已經把自己視作成本,而這樣的成本,必然包含著其暗自索要的等值物。 ”
二、“沒事,大度點”
周圍還有這種家長,致力於把孩子養成“抖M”。
孩子摔倒了,馬上安撫:沒事,不疼。
孩子被欺負找大人訴苦,立馬被懟回去:小事而已,你不要跟他們一般見識。
孩子玩具被鄰居孩子搶走,大人一臉無所謂:玩具而已,咱們家多得是,你要大度點大家才愛跟你玩。
經常這麼鼓勵孩子容忍大度的家長,還總是深感自豪,覺得自己養出一個獨立自主,寬容大氣的孩子。
其實被這麼養大的孩子,反而很容易變成習慣性壓抑或者忽略自己感受的性格。
可別忘了人啊,天生就有自我防禦機制。
摔倒了覺得痛苦,就是要表達出來,才會吸引外界的注意讓別人給予更多的關愛。
被欺負了覺得委屈,才會識別對自己不友好的人,避免繼續付出造成更大的傷害。
玩具被搶走而生氣,是自我邊界被侵犯的本能反應…
可是我們經常陷入這麼一個誤區:就是用孩子能否“忍受痛苦”,當成教育是否成功的標誌。
可這種教育方向,無異於幫壞人培養一群不懂反擊,甚至樂於犧牲自我的獵物。
《圓桌派》裡心理學專家李松蔚老師就說過:
“被PUA的往往是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現代文明高等教育始終告訴人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接受那些讓人感到痛苦的東西。”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不這麼教孩子會不會容易成為一個自私的人?
我一直都堅信,
懂得真正愛自己的人,才懂得愛別人
。
看到、理解、包容孩子的情緒問題,讓孩子真正地被共情到內心脆弱的部分,才能推己及人去共情別人。
所以,一味讓孩子忍讓實在是一種低階的教育方式。
不要等到孩子把內心壓抑成一座火山,在爆發的那一刻才追悔不及。

這個世界上壓根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也必然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
我們總在不斷探討原生家庭地問題,並不是為了責備誰,也不是讓大家怪罪自己的原生家庭,自認倒黴。
而是為了幫助大家找到癥結所在,讓我們更好的解脫,勇敢向前看,避免把不健康的模式傳遞給下一代。
我們可以允許自己在家庭關係裡犯些小錯,犯錯了也不必太過苛責自己。
但我們必須要明白健康的家庭親子關係是怎樣的,如此才能及時意識到問題所在,及時糾錯,避免家庭的病灶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我們常說育兒是一場修行!育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戳藍字領資源:暑假超車必備!1~6年級語數英超全升級銜接資源包!快來領!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她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