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楊堅代周是關隴集團內部的第一次權力迴圈,是宇文氏和楊氏兩大山頭之間的一次權力博弈。
楊堅獲勝的根本原因是其個人能力線上,且具備一定的政治資源,更是在多年的經營中打造了一個可以和宇文氏過招的核心班底,在關隴內部擁有相當的威望。
而宣帝宇文贇在總體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卻還自斷手腳,打擊宗室,導致宇文氏徹底失去皇權。
首先,我們必須對關隴集團的內部關係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宇文泰雖然是關隴集團的領頭羊,宇文護在執政初期又以代魏建周明確君臣關係的方式在身份層面將宇文氏和眾人區別了開來,但宇文氏本質上和其他關隴成員一樣,只是建立西魏、北周的合夥人之一。和劉邦一樣,宇文氏的皇權更相當於一個盟主的角色。
因為,不管是劉邦打天下還是宇文泰創業,他們和其他人都是一種較為平行的關係,不像秦王嬴政打天下,其和諸將是有明確的君臣之分的。所以,北周的皇權既可以由宇文氏來代理,也可以由別的家族來代理。
因而,楊堅衝刺皇權在政治層面是不存在多麼大的阻力的,只要其實力過硬,那麼就可以代替宇文氏。
在這種極其敏感的政治關係中,像楊堅這樣的實力派就很容易受到政治打壓。至於楊堅的個人實力,其首先是關隴實力派楊忠的繼承人,繼承了楊忠多年積累的政治資源,在楊堅娶了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伽羅之後,楊氏更是形成了和獨孤氏強強聯合的模式。

電視劇中的獨孤伽羅
而且,楊堅此人還特別有能力,是軍政領域的頂尖選手。在宇文氏沒有形成統治慣性之前,楊堅這樣的人就是被宇文氏所提防、針對的物件。
更可怕的是,楊堅這個人還具有帝王之姿,用來和的話來說就是:“公眼如曙量,無所不照,當王有天下。”
所以,宇文氏針對楊堅的打擊可能會遲到,但絕對不會缺席。建德七年(575)七月,齊王宇文憲就曾對武帝宇文邕說:“普六茹堅,相貌非常,臣每見之,不覺自失,恐非人下,請早除之!”
說得武帝也有了殺楊堅的心,最後還是來和救了楊堅,說楊堅的上限最多是鎮守一方的大將。武帝才因此放過了楊堅。當然,武帝之所以沒將這件事放在心上本質還是因為其有滅齊的軍功,能夠壓制內部各大山頭。
這裡,我們基本可以明確一個事實:楊堅被宇文氏所懷疑絕不僅僅是因為相貌,本質還是其實力威脅到了宇文氏的皇權。為什麼武帝會封宗室為王,並讓諸王留在京師,就是為了制衡其他關隴成員。
至於武帝后來為什麼給太子宇文贇娶了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筆者的猜測是,武帝想因此打造宇文氏和楊氏合作的模式以進一步拱衛宇文氏的皇權。
而楊堅呢,既然在武帝朝已經被懷疑,所以他肯定也有了自保意識,開始加快個人的經營,強化楊氏和宇文氏博弈的砝碼。
也就是說,楊氏和宇文氏的博弈在武帝朝就已經開始了,只是此時的楊堅更多是出於自保。

楊堅最初也可能是為了自保
圖源/劇照
但武帝的去世卻讓兩家的博弈瞬間加速。宣政元年(578)五月,武帝親征突厥,中途突然生病,班師回朝不久就去世了,導致北周立刻就出現了權力真空。為什麼說是權力真空,因為,宇文氏雖然有領導關隴滅齊的軍功,但並沒有形成統治慣性,也沒有一家獨大,而即位的太子宇文贇此時也只有二十一歲,根本沒有駕馭皇權的威望,更沒有自己的核心班底。
這種角色,在巨大的危機面前一般都會亂出牌。而宇文贇最忌憚的就是有血緣優勢的宇文氏諸王。於是,579年五月,宇文贇就作出了這樣的決策:以襄國郡為趙國,濟南郡為陳國,武當、安富二郡為越國,上黨郡為代國,新野郡為滕國,封邑各萬戶,令太師趙王宇文招、太傅宇文純、大右弼代王宇文達、太保越王宇文盛、滕王宇文逌全部回到地方封地。
由此可見,宗室這張牌,在皇權強大時是幫手,在皇權微弱時卻是絕對的威脅,會被刻意打壓。
表面上看,宇文贇是減輕了皇權的競爭壓力,但卻給了楊堅趁虛而入的機會,當時,楊堅就說:“諸藩微弱,各令就國,曾無深根固本之計,羽翮既剪,何能及遠哉?”
從這句話我們就能看出楊堅政治的成熟,認為宇文贇讓諸王就國是自斷手臂的行為,因為,宇文贇本來就沒有根本,這是純粹的自殺行為。
當時,楊堅就已經表現出了必勝的姿態:“天元實無積德,視而相貌,壽亦不長。”
楊堅真的能看出宇文贇的物理壽命不長嗎?呵呵,楊堅說的是宇文贇的政治生命。由此我們就可以進一步驗證上文所說的觀點:
楊堅對於北周皇權早就有覬覦之心,也早就在經營。
但是呢,宇文贇此時的表現卻是在加速自己的滅亡,不僅用法益深,還殺了徐州總管王軌、幷州刺史宇文神舉、宇文孝伯等人。生活層面更是奢侈得一塌糊塗,不僅大造宮室、擴大後宮規模,甚至還將宇文溫的老婆據為己有。
於是,內外恐怖,人不自安,天下失望。
當時甚至有大臣提醒宇文贇說,如果繼續這樣作,“臣見周廟不血食矣”。
從這個角度來看,楊堅實際上是被宇文贇所成就的。但這又很可能是楊堅即位之後對宇文贇的故意抹黑,因為,從史書中的一些細枝末節中我們能夠看出,宇文贇此人是一個極有政治頭腦的人。他打出的三張政治牌就堪稱高手,分別為:大象元年(579)二月,以洛陽為東都,發山東諸州四萬人營造宮室;同月,禪位於太子宇文闡,自稱天元皇帝;十一月,派遣行軍元帥韋孝寬伐陳,順利拿到奪取淮南之地的戰略目標。
營造東都洛陽是為了擺脫關隴勢力,禪位於宇文闡是為了形成宇文氏的統治慣性,伐陳是為了積累軍功以進一步駕馭北周局勢。
因此,宇文贇的形象絕對不是史書描述的那麼不堪,很可能是層累地製造出的結果。
這個時候,作為關隴核心成員又是外戚的隋國公楊堅就是宇文贇皇權最大的威脅,於是就有了宇文贇準備賜死皇后楊麗華,又準備殺了楊堅的事。
楊堅在生存危機面前就求助於宇文贇身邊的紅人鄭譯,請求對方幫自己說話,讓他出任地方。而鄭譯當時給楊堅的回覆是:“以公德望,天下歸心,欲求多福,豈敢望也。”
瞧,就連宇文贇的紅人鄭譯都被楊堅發展了過去,楊堅經營之深刻、廣泛由此可見。而且,從鄭譯的話中我們還可以捕捉到這樣一條資訊:鄭譯已經認定楊堅是將來的天下之主,已經在提前巴結了。
於是,在鄭譯的幫助下,宇文贇就於大象二年(580)五月初五,以楊堅為揚州總管,讓鄭譯發兵會壽陽。
此時,楊堅的行為就有點難以捉摸了,他沒有選擇立刻離開是非之地,而是突然就腳受了傷留在了京師,然後十一日的時候,宇文贇就不行了。
接下來就是我們都熟悉的場景,宇文贇在彌留之際召小御正劉昉、御正中大夫顏之儀入內交代後事。劉昉呢,認為宇文闡太小,於是就準備將楊堅推上前臺作為輔政,於是就與領內史鄭譯、御正大夫柳裘、內史大夫韋謨、御正下大夫皇甫纘等人引楊堅為輔政。
從大家在瞬間就能形成引楊堅為輔政這個共同意識我們就能進一步驗證楊堅在北周的經營之深。
而且,楊堅在被任命為揚州總管之後為什麼滯留京師,宣帝為什麼突然就不行了,這絕對不是巧合。對於歷史事實,我們不敢輕易下結論,只能說,楊堅當時和宇文贇的博弈已經到了最後決勝負的關鍵時刻。
於是,劉昉和鄭譯就矯詔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楊堅在拿到執政的權力之後迅速就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以千金公主將要出嫁突厥為由招趙王宇文招等五王入京師以就近控制宇文氏諸王;以漢王宇文贊為上柱國、右大丞相,穩住宇文氏;以自己為左大丞相,掌握所有權力,並假黃鉞;迅速組建了自己的政治班底,引武士盧賁為丞相府宿衛、鄭譯為丞相府長史、劉昉為司馬、李德林為府屬、高熲為相府司錄…
能在短時間內打出如此成熟的一套組合拳這不僅能夠驗證楊堅的個人能力,更能說明一個問題:楊堅為了這一天已經做了長期的準備。
對此,我們可以重點說一下高熲和李德林這兩個人:高熲的父親高賓曾經被大司馬獨孤信賜姓獨孤氏,屬於獨孤家族的人,獨孤家族的資源其實也就是楊家的資源;楊堅在召李德林共事時李德林的答覆是“若曲相提獎,必望以死奉公”。
這都能看出楊堅經營的痕跡,也能得出楊堅當時已經天下歸心的結論。同時,楊素、韋孝寬這些實力派都支援楊堅,這已經能夠說明問題。
九月,楊堅又罷左右丞相之官,自為大丞相,十二月,楊堅自為相國,總百揆,進爵為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隋國,贊拜不名,加九錫之禮。
次年(581)二月,在開府儀同大將軍庾季才、太傅李穆、開府儀同大將軍盧賁的勸進下,楊堅正式邁出了代周的重要一步,登基稱帝,建立了隋朝。

楊堅建隋
圖源/劇照
對於宇文宗室,楊堅選擇了誅族。
由於吸取了北周滅亡的教訓,又底氣不足,所以楊堅即位之後就大封宗室:以第二子雁門公楊廣為晉王、三子楊俊為秦王、四子楊秀為蜀王、五子楊諒為漢王,族人楊弘為河間王、楊雄為廣平王、楊瓚為滕王、楊爽為衛王、楊靜為道王、楊智積為蔡王。
廣封宗室以拱衛皇權。
582年,楊堅又進一步將大隋劃分為河北、河南、西南三大片區:以晉王楊廣為河北行臺尚書令、蜀王楊秀為西南行臺尚書令、秦王楊俊為河南行臺尚書令。形成了以楊氏控馭大隋政局的局面。
但這張牌後來還是打廢了,大隋最終還是步了北周的後路,因為宗室凋零而被關隴的實力派唐國公李淵所顛覆。
歷史呀,總是在迴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