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一般來說,對於隋煬帝楊廣的上位,人們都認為其是刻意經營,欺騙了隋文帝和母親獨孤皇后。實際上,隋文帝后來是考慮到大隋的現實選了一位最適合繼承自己權力的政治選手。因為,當時的大隋不僅存在地域矛盾,內部的關隴貴族更是對皇權造成了巨大壓力,而且大隋還有一系列棘手問題急需解決。所以,文帝就只能放棄太子楊勇選了晉王楊廣為帝國的儲君。
首先,隋朝是以軍事手段強勢粘合了自西晉永嘉元年(307)至開皇九年(589)持續二百八十餘年的亂世。和當年的大秦一樣,大隋雖然實現了領土層面的一統,但無論關東還是江南當時並沒有被大隋的系統所完全相容,有兩件事情就可以說明:北周大象二年(580)六月,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討伐楊堅,當時,整個關東基本都響應了尉遲迥;開皇十年(590)十一月,江南皆反。
由此就可見,關隴和關東、江南的關係非常之敏感,必須由一個被各方都能接受的人物來繼承文帝的權力才能保證大隋系統的穩定,相比太子楊勇,晉王楊廣顯然更合適。
因為,當年在平陳時楊廣就給江南人留下了極好的印象。開皇九年(589)元月二十二日,隋軍滅陳統帥晉王楊廣正式進入建康城。進城之後,楊廣迅速打了一套組合拳:斬殺施文慶、沈客卿、陽慧朗、徐析、暨慧景這五個南陳佞臣;收取南陳的圖籍,封存府庫;將魅惑陳後主的張麗華斬殺於青溪。
楊廣透過這一套動作迅速就收買了人心,用史書的話來說就是:“天下皆以廣為賢。”
也就是說,楊廣在滅陳後的第一時間就緊緊抓取了南人的心,就像劉邦當年剛入關中就在極短的時間內透過約法三章討好了老秦人一樣。而人心就是楊廣之後治理江南的最有效“資源”。
而且,楊廣還透過在戰後迅速穩定秩序證明了自己的能力,這一點,不管是江南人,還是隋文帝,都看在眼裡。因為,戰後的善後工作其壓力一點也不比攻城的難度小。
因此,開皇十年(590),當江南發生叛亂事件之後,文帝就將時任幷州總管的晉王楊廣調到江都,出任揚州總管,目的就是讓楊廣穩定南方。楊廣在出任揚州總管之後也迅速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將包括虞世基、虞世南,琅琊王氏的王眘、王胄兄弟等江南才俊召入王府為己效力;組織編撰了《江都集禮》1部;積極拉攏佛、道兩教有影響力的人物。
為了表示親近,楊廣甚至還說起了當地方言。這些舉措不僅穩定了江南秩序,還讓楊廣本人成為江南勢力在大隋皇室的代言人。尤其是,楊廣坐鎮江南還長達十年之久(589——600)。
十年的週期不僅讓楊廣被南人所接受,楊廣更是將江南發展為自己的根據地。
只是,隋朝要想消化江南必須得經過一個極長的週期,在這個過程中,江南的穩定永遠是最重要的,而要想穩定江南,就必須得由一個被江南勢力所接受的人來繼承大隋的皇權。
出於這一點考慮,文帝都只能選楊廣。再說,楊廣的老婆蕭氏也是南梁後裔,有助於楊廣對江南勢力的拉攏。

蕭氏的身份屬性也間接助力了楊廣
圖源/劇照
從楊廣後來被立為太子之後文帝以楊廣之子豫章王內史令楊暕為揚州總管坐鎮江都也能看出文帝是出於穩定江南才選的楊廣。
至於關東,楊廣也曾出任過幷州總管,時間跨度為開皇元年(581)到開皇十年(590),如此長的時間也足夠楊廣在關東留下自己的痕跡。如果文帝立楊廣為太子,關東勢力也能接受。
當然,作為皇子的楊廣更容易被關隴貴族所接受,尤其是楊廣還將包括楊素、宇文述等關隴實力派拉入其陣營的情況下。另外,被楊廣所拉攏的朝臣還有右衛大將軍元胄、禮部尚書牛弘、將軍於仲文等。
由此可見,晉王楊廣是一個被各方勢力都能接受的人物,能夠代表各方的利益。選其為儲君的話,大隋消化江南和關東就只是時間問題。
這是楊廣在穩定天下層面的作用。同時,楊廣比楊勇更有能力駕馭關隴貴族。
首先,楊廣是文帝諸子中最有才幹的一位,這一點已經被現實驗證且也被大家所認可,史書對此的形容是“聲名籍甚,冠於諸王”。更為重要的是,楊廣有軍功,有足夠的威望駕馭關隴貴族。
因為,文帝雖然是皇帝,但本質也是關隴貴族的一員,在大隋沒有形成統治慣性之前就必須保證強者坐鎮的格局,如此才能避免出現北周宇文氏的皇權被楊氏所顛覆的情況。這一點,在楊堅稱帝之前,李德林就給楊堅說得非常清楚:“公與諸將,皆國家貴臣,未相服從。”
即使楊堅後來積累了平陳和定突厥的軍功,但依然不能改變這個嚴峻的現實。因此,大隋的儲君不僅要能力線上,且要有一定的軍功才能繼承大隋的江山,保證楊氏皇權的穩定。這一點,晉王楊廣明顯比太子楊勇更具優勢。
開皇八年(588)十月,文帝以晉王楊廣為淮南道行臺尚書令兼行軍元帥,負責滅陳的軍事行動。雖然此次作戰的主要指揮者是上游的楊素和下游的高熲,但楊廣作為平陳統帥,這個軍功自然是要算到他頭上的。
而文帝之所以讓兒子掛帥也能進一步看出他的尷尬處境:怕前方軍事失控威脅自己的皇權,由兒子來控馭前方軍隊。這和他在之前對突厥用兵時將北方三分由三個兒子楊廣、楊俊、楊秀分別來控制的做法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穩定其皇權。
可這卻無形中打破了晉王楊廣和太子楊勇之間的平衡,楊廣在軍功的加持下必然有奪儲的想法。這一點,當時的人就已經看出來了,房玄齡的父親房彥謙就曾經認為“太子卑弱,諸王擅權”,大隋必有內爭。而楊廣在之後北伐突厥的過程中又積累了軍功。
開皇二十年(600)四月初四,為了應對突厥達頭可汗的入侵,文帝命晉王楊廣和楊素出靈武道出擊突厥,隋軍取得了斬首千餘級,俘百餘口,牲畜數千頭的戰功。這些都是要算到晉王楊廣頭上去的。
相比楊廣,太子楊勇只是在文帝顛覆北周的過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平定尉遲迥之亂後,楊堅以世子楊勇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坐鎮北齊舊地,保證楊堅在關隴代周計劃的順利進行。
在代周的關鍵時刻,楊勇又被楊堅緊急召回,被任命為柱國、大司馬,領內史御正,總管禁軍事務,為楊堅代周保駕護航。
開皇二年(582)十月初三,在突厥大舉南下的危急情況下,文帝又以太子楊勇屯兵咸陽以保證京師長安的安全。
由此可見,楊勇更多是作為文帝的助手,協助其代周、穩定內部,而這些都是不能與楊廣所獨立建立的軍功相比的。
而現實又是,為了駕馭關隴貴族,大隋的儲君就必須有軍功,出於為大隋的江山考慮,文帝都有必要更立太子。
這是楊廣在駕馭關隴內部層面的優勢。另外,文帝認為,楊廣更適合作為自己的政治繼承人,這一點,我們從節儉這一點就能看出來。
開皇四年(584),文帝以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麗為由將其交給有司進行治罪,而他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維持大隋內部淳樸、務實的作風。因為,文帝比任何人都清楚,江東的東晉和之後的宋齊梁都是因為其內部嚴重士人化,生活奢靡、務虛而被迅速洗牌的。如今,南陳也因為政治士人化而不斷走下坡路。文帝不想大隋也複製這條路。
可以說,關隴貴族是不認可江南計程車族文化的,是不允許奢侈、務虛作風影響其戰鬥力的。
這一點,文帝對兒子都是一視同仁。開皇十七年(597),文帝將時任幷州總管的秦王楊俊免官,原因就是,楊俊奢侈好內。在楊俊於開皇二十年(600)六月去世之後,文帝甚至還下令將楊俊的奢華物品焚燒。
另外,蜀王楊秀被處理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對於此,文帝曾對群臣說過這樣的話:“自長史元巖卒,秀漸奢僭,車馬被服,擬於乘輿。”
可見,文帝是深知奢侈對於大隋政治的深度影響的,為此也不惜嚴懲自己的兒子。當然,處理蜀王楊秀也是為了給儲君提前清障,因為,文帝曾對獨孤後說過這樣的話:“秀必惡終,我在當無慮,至兄弟必反矣。”

隋文帝對諸王的處理也是相當嚴厲
圖源/劇照
所以,當太子楊勇生活越來越奢靡之後,文帝就對其極度反感,而這個細節也被晉王楊廣精準捕捉,於是就開啟了自己的一系列表演:晉王只與老婆蕭氏親近;晉王府裡的奴婢都是一些衣著樸素的老、醜者;晉王府中的樂器滿是灰塵,根本就不用;晉王府中的裝飾極其樸素…
晉王的表演精準的迎合了文帝夫婦的心理:文帝需要一個作風樸素的人來繼承自己的江山;獨孤後厭惡男人沾花惹草。
在文帝夫婦對待晉王和太子的態度發生極大轉變之後,朝臣也就敏銳的捕捉到了相關風向,於是都紛紛站隊晉王,尤其是楊素。就連文帝都在主動配合晉王,將晉王的心腹宇文述從安州總管調任壽州刺史。
由此我們就可以斷定:大隋的儲君之爭,表面上看是晉王楊廣在刻意經營,實際上是文帝有意以晉王代太子楊勇,楊素等朝臣只是配合而已。
而文帝之所以如此又是因為,楊廣能同時代表關隴、關東和江南三方勢力的利益,又具備駕馭關隴的威望,更能繼承自己的政策。
尤其是,不管是之後東征高句麗,還是開鑿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還有營建東都,這些都要求自己的繼承者有調動一切資源的能力,而楊廣顯然比楊勇更適合。
從這個角度來看,楊廣之後的一系列行為都只不過是延續文帝的政治而已,只是,他太急了。
另外,楊廣之所以能奪儲成功也是因為其透過多年的經營打造了一個成熟而高效的軍政班底,分別有這麼幾方勢力:以江南士人為主體的江南派;以張衡為代表的幷州班底;以宇文述和郭衍為代表的關隴勳貴。
也就是說,大隋的儲位之爭實際上是一個軍政集團對另一個集團的勝利。
另外,獨孤氏的支援也是楊廣能夠上位的重要原因。對於獨孤氏的能量我們只需記住一點就行:楊堅能夠代周本質是楊氏和獨孤氏合力拿到的結果。
所以,楊廣能夠搞定老媽就已經拿到了相當有分量的砝碼。

楊廣的上位主要也是因為獨孤氏的支援
圖源/劇照
還有,楊廣的長子和次子都是正妻蕭氏所生,而楊勇的長子卻是他和地位比較低的雲氏所生。出於為第三代的考慮,文帝也有必要選楊廣。對此,獨孤氏甚至說雲氏所生的孩子根本就不是楊家的血脈。
只能說,沒有處理好母子、夫妻關係也是楊勇的敗筆之一。
開皇二十年(600)十月初九,太子楊勇被廢。十一月初三,晉王楊廣被立為皇太子。
而楊廣之所以能上位的本質原因是,他同時佩戴了關隴貴族、皇子、功臣這些標籤,又能夠代表江南勢力的利益。
文帝的更立行為完全是為大隋的政治服務。
只是,文帝不知道的是,他這個決定也同時葬送了大隋。因為,楊廣雖然條件和大隋的儲君極度吻合,但他還是被楊廣的刻意經營所欺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