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韓秀桃
“中國律師業在過往四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廣東打破堅冰、開創新之先河,是我們觀察中國律師制度演進史的核心樣本。”2025年4月12日,由北京理工大學律師學院主辦、廣東省律師協會協辦、智合承辦的以“破局·立心·共潮生”為主題的中國式律師制度現代化大灣區實踐高峰論壇暨中國律師五十年重大學術工程廣東調研啟動儀式上,北京理工大學律師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韓秀桃發表總結講話時指出。
截至2024年底,廣東全省執業律師已突破8.6萬人,佔全國律師總數的近12%,繼續成為“全國第一律師大省”;律所數量達4792家,相當於每1.8平方公里土地就承載著一家法律服務機構。特別是在廣州、深圳兩地,不僅以超百億的行業創收撐起大灣區14萬億經濟體的法治底盤,更以佔全省53%的百人規模律所叢集,構建起中國最具活力的法律服務生態圈。
韓秀桃教授表示,把廣東作為中國律師五十年(1979-2029)重大學術工程調研的全國第一站,旨在從敢為人先的嶺南實踐中提煉中國律師制度文明。他希望廣東律所既要立足灣區深耕專業,亦需以開放視野參與全國佈局,並寄望大灣區律師以“自我革命”精神破除思維桎梏,在制度性開放中把握先機,為全球法律服務業貢獻“灣區方案”。
以下為韓秀桃教授的演講摘錄:
非常感謝各位冒著風雨趕過來參加今天的活動。剛才,華商高樹主任說,大風大雨意味著風生水起。法制盛邦陳廣鵬主任也說,今天雖然是風雨交加,但是明天依然會陽光明媚。古語說,天地大德。天地間那種陽光明媚總是常態,風雨交加只是偶然。這就是從不同的面相,來看待一個事物。
3月28日,我在北京給律所管理合夥人培訓班講課。那天正好是北京的倒春寒,天氣很冷。很多南方的律師,臨時去買了厚外套。我說,雖然外面春寒料峭,但是你能夠懷疑明天依然是春風和煦嗎?所以說,悲觀者往往正確,但是樂觀者往往成功。

中國律師業經過46年發展,現在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大家都感覺到一個新時代正在到來。最近幾年,我離開司法部回到高校,關注律師行業兩件事:一是趨勢,一是管理。剛才,廣悅黃山主任說到,出海就是律師業一個趨勢,這個趨勢是不可抗逆的。他說,“出海”的關鍵是“出”。就像餃子導演所說的,出來混什麼最重要?是“出來”!你都不願出來、不敢出來,誰還跟你混、跟你玩啊!這就是順勢而為。
剛才,中倫廣州張白沙主任說,當下中國律師業最大的挑戰是管理問題。他認為管理是生產力,管理是一門藝術,沒聽說一家管理的亂糟糟的律所能夠把業務給做好?能夠給客戶提供好的服務?律所管理是當務之急。洪祖運先生在幾年前也說過,漠視管理是中國律師業最大失誤。漠視管理、輕視管理,沒有優質的管理,怎麼可能提供優質的服務?也有人說,當下律師業是一個管理紅利期,靠管理來打造律所核心競爭力的時期。
在這個節點上,我們還必須關注技術變革所帶來的行業變革。今天,上海錦天城顧功耘老師做了很好的演講。錦天城是較早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的律所,當然投入也很大。我知道,幾家大所的技術投入大體差不多。我記得,去年7月在上海舉辦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CEO王堅先生說,在一個技術迭代日益加快的智慧時代,對中小企業是不友好的。這當然也包括對中小律所也是不夠友好的,因為技術投入比較大,而應用場景比較少。
所以,隨著技術變革的加快,律所的規模化、組織化趨勢仍然要在走強,不是在走弱。實際上,這是時代給我們提出新要求,這就是趨勢,需要順勢而為。我經常講,只有順勢而為的放棄,才有可持續發展的傳承。暫時的放棄是應時而為、順勢而變的抉擇,為的是可持續發展的傳承,是未來一個時期更好的發展。

去年12月21號,中國律師十五年(1979-2029)重大學術工程在北京正式啟動。在會議總結致辭時,我用了“以道自任”來表達做好這件事的使命感,或者說是讀書人的天命觀。所以未來5—8年,我的主要精力就是做這件事。當然,要做好這件事,必須靠大家,靠各方面律師同仁的支援。因為“有大家”,需要“靠大家”,還是“為大家”,共同把這件事做好,促進律師業更好發展。
今天非常感謝與會各家律所、各位律師同仁對我們專案的支援,冒著狂風暴雨來參加活動,還給我們捐了很多的珍貴資料。高樹兄專門向出版社預定了一大批書給我們。有了律師行業各位同仁對我們的支援,我才能做好這個專案。
我對廣東律師行業的瞭解不多、認識不深,遠不如在座的各位。所以,我要來走訪調研,“實踐出真知”嘛!昨天一天,用了6個半小時,分別在廣州金鵬和廣東法制盛邦進行了較深入訪談。兩家所分別是創辦32年和42年,都是經過時間洗禮和歲月磨礪的品牌大所,正如一句廣告詞所說的:“沒有經過時間的洗禮,一切理想都沒有未來”!在金鵬,我既能聽到王波兄所講的創業之艱辛,也感受到李剛、李東偉這年輕一代主任的創新之艱難。在法制盛邦,作為廣東的“老外所”,其涉外的基因如何在新時代更好激發。
我也與專案團隊成員提出,今後的走訪調研,必須要事先做好盡調以外,對擬調研的律所有基本瞭解。在此基礎上,原則上保持每家律所不少於3個小時。所謂的深入調研,時間是基本保障。以前調研時,一個上午可以看三、四家所,走馬觀花,學不到啥東西。


調研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


調研廣州金鵬律師事務所
廣東是開風氣之先的先行區、試驗田,廣東律師是中國律師改革發展的縮影,是最佳的註解。正是在此意義上說,如何去評價廣東律師對中國律師業發展的意義都不為過。正因為此,我們把中國律師五十年重大學術工程調研工作的第一站放在廣東,計劃用二個月左右時間,把廣東本土的品牌所都走一走。我們堅信,廣東律師在過往46年發展歷程中已經積累了眾多制度性的文明。這些制度文明就是律師制度的“廣東版本”,也就是律師制度“中國版本”的雛形。
今天會議主題是破局·立心·共潮生。為什麼要破局?為什麼要立心?什麼是共潮生?剛才,我在接受廣東電視臺採訪的時候,簡單談了自己的看法。“破局”就是認清趨勢、應對挑戰,“立心”就是總結過往、找到自信,“共潮生”就是勇立潮頭、敢為人先。

當下,認清趨勢十分關鍵。只有這樣,才能順應趨勢、應對挑戰。對律師業來講,挑戰來自於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從外部看,地緣政治、經濟轉型、技術變革是宏觀環境的三大挑戰,這既是一個“禮崩樂壞的世界”,也是一個“永珍更新的時代”。中國歷史上的禮崩樂壞是西周末期由於鐵質工具的變革,促進小農經濟發展,最後引起社會整體變革。當下,以人工智慧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是一種顛覆性技術,也必將給整個社會帶來顛覆性變革。這種趨勢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是時代變革,需要我們認清並且順應。
地緣政治主要是美國單邊主義政策對全球貿易和公平秩序的深刻影響,其對中國律師的國際業務和海外戰略帶來強烈衝擊。一方面,出海是律師業發展的一種趨勢,另一方面“走出去”難度加大,“走進去”、“走上去”也更加艱難。經濟轉型就更不用說了。剛才,金杜深圳辦趙顯龍主任說到,他們三次搬家反映了深圳乃至全國經濟的三次轉型,這與國家宏觀經濟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的,也典型地反映了法律服務業的特徵。至於技術變革,剛才我也說到了,特別是顧功耘老師說到的,技術變革必然影響今後律師執業方式、作業方式,比方說必須加強人機協同,這也是我講到新專業主義的範疇。
從內部看,也是三個方面,即管理理念、組織建設、業務形態。關於管理理念,剛才張白沙主任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有人戲稱“律師是有組織、無紀律”,管理理念是組織的血脈基因,紀律是律所的神經網路。無管理則無組織,無紀律則無優勢。漠視管理、低效管理,不願管理、不會管理,管理已經成為制約律師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短板。
咱們行業有個共識,律師都不願意做管理。律所主任都是“生產型管理者”,既要做業務,又要做管理。做業務是有收穫、有成就感的;做管理每天都要面對棘手問題、矛盾難題,沒有啥成就感。昨天在金鵬,王波兄說,律所管理之難,原因就是“東家太多”!這就牽涉到律所的組織形式、分配模式問題,律所是誰的?合夥人對律所管理應當負有什麼的責任?
第二是組織建設。這兩年來我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律師行業的組織力,從理念到執行,從制度到文化,核心觀點是回到中國場景,立足本土文化,構築一套具有中國人文精神面貌的律所管理模式。據我個人觀察,個別律所表面上看蠻紅火、蠻熱鬧的,但它是空心化的,沒有什麼凝聚力,缺乏相應的組織粘性。一句話,缺乏組織力,更難有組織領導力和組織執行力,這還叫組織嗎?
律師行業規模化推進了近二十年,許多律所已經完成規模化,全國性大所已經成為當下行業的標誌性現象。規模成型了,品牌也有了,但管理是不是跟上了?律師和合夥人人數越來越多,相應的組織建立起來了嗎?“實質合夥”還是“虛假合夥”?“合夥人”還是“合租人”?如何解決“虛胖的規模化”問題?如何走出大而不強、強而不堅、堅而不久的行業發展怪圈?實際上,一家律所做成規模、做大規模很不容易,但做亂了、做壞了、做沒了卻是很容易的。
我非常贊同中倫張白沙主任的觀點,現在到了要重整重拾管理工具的時候了。剛才,趙顯龍主任講了一個觀點,什麼叫律所的一體化?他作為金杜深圳辦主任,拿著他的工牌卡,可以刷卡進入金杜全球各個辦公室,這可能就是一種強管理、強組織。金鵬李偉東主任也講到,現在律師對律所的平臺賦能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但大家很少去考慮,律所的賦能前提是“有能”,那律所的“能量、能力”又來自於哪裡?以前是律所創始人“有能量、有能力”,直白地說就是有資源、有案源、有經濟實力。當下,當然還需要那種“個人英雄主義”。但更大的趨勢是需要組織化的力量,是“集體英雄主義”。組織協調、業務協同、分工管理、密切配合、相互成就就是組織力,有了這種組織力,律所才能滿足律師賦能的需求。

第三是業務形態。律師行業本質上是服務業,其業務形態不是行業自身可以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技術迭代變化所帶來的新領域、新經濟、新業態、新方式,都是律師業需要及時應對的。變是永恆主題,不變才是相對的。以前做建築房地產業務,現在叫城市更新。以前是服務大航空、通用航空,現在叫低空經濟。以前是工業機器人,現在是智慧具身機器人。
今年2月,我提出新專業主義這一概念。實際上是對律師專業化的時代註解,也就是專業邊界在消融,而不是簡單地消失。律師業正在從過往的淺專業到現在的深專業,從以前的粗專業到現在精專業,從傳統的專業主義到新專業主義。包括更多地依靠智慧技術的人機協同,是專業化方式的創新。都說我們律師是吃專業飯的,但專業不是一成不變的,專業是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做適當修正,也就是因時而變、與時俱進,這就是新專業主義。
新專業主義也是我個人的體認。我的專業是法制史,從碩士到博士、博士後,都是學習中國法律史的。2004年進入司法部,就開始研究司法行政制度、律師制度等。在香港工作時,研究“一國兩制”問題。在東北工作時,又對地方政府治理花了很大精力。這麼多年,我的一個體會就是要不斷因時而變,持續精進自己的專業思維和專業能力。正所謂“隔行如隔山”,但同時“隔山不隔理”。這就是新專業主義的辯證法。
中國律師經過四十六年發展,已經積累了豐富資源。不同時代有不同挑戰、不同難題,不同時代也有不同創新、不同成就。昨天,金鵬王波兄說到1993年創所之初的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艱辛與無奈。32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回首看看自己所經歷過的艱辛與無奈。我認為,律所管理更多的不是“外求”,一定要“內求”。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內求就是立心。廣東律師行業,廣州的金鵬、法制盛邦、廣信君達,深圳的華商、廣和、卓建、萬商天勤,還有珠海的朗乾,東莞的名道,佛山的盈宇、中山的凱行等,其實你們在各自的區域做得非常好,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區域頭部。這個時候需要停下來,好好回顧去總結自己,去發現一些如何讓自己“從昨天走到今天”東西,這些東西是未來前進的非常重要要素,這些要素可以讓我們“從今天走到明天”。
這就是樸素的歷史哲學和經驗理性的智慧,也是啟動中國律師五十年重大學術工程的因由。一個律所,一個組織,一個人,大體都是這樣。選擇廣東做專案調研第一章,也是這個因由。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一個律師大國,但還不能算是一個律師強國,還缺乏必要的話語權,還不是規則的制定者,這與中國的經濟體量和國際地位仍有巨大差異。
有人說廣東律師敢為人先,但後勁不足。比方說,廣東就很少有全國佈局的律所,許多律所定位是立足粵港澳、服務大灣區。這樣的定位沒有問題,也是符合實際的。我的建議是,雖然你的業務在灣區、客戶在廣東,但律所的管理理念、經營思維、發展視野必須全國、甚至是國際的。這就需要大家多走出去,與不同區域的同行多交流、多溝通,多去向同行學習,尊重不同律所的管理模式,這有助於自己律所的經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今天的活動,沒有邀請更多的人。總的想法,先探索性地推出調研計劃。也是請大家一起參與調研活動,繼續發揚廣東律師勇立潮頭、敢為人先、逐夢海天的精神基因,繼續去探索形成一套本土化、嶺南式的律師制度文明,為中國式律師制度現代化貢獻大灣區智慧。
再次感謝廣東律協!感謝智合!感謝廣東律師界各位同仁!
謝謝各位!
END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