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段時間,這將是中國律師最大的痛點

來源 | 智合研究院
法律服務需求變化後
資訊差越發嚴重
“酒香”,越來越怕“巷深”了。
如果你在過去一段時間頻繁和企業客戶打交道,或者保持著對法律服務需求端的密切關注,那多半不會否認這個結論。事實就是,國內法律服務市場,正經歷著一輪空前深刻的演變。
在內外部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企業法律需求已從傳統的糾紛應對、合同審查等單項服務,升級為戰略風險預判與全球規則博弈的雙重命題。在跨境投資、資料主權、ESG合規等新興領域,法律服務已經逐步超脫單純護航的概念,而越發深度參與企業發展、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構築護城河,其終極目標已然升格為透過法律服務幫助企業啟用整個產業鏈的價值網路。
但在需求端的深刻變化面前,供給端,也即律所/律師卻還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當前法律服務市場的核心矛盾,已經轉變為企業越發綜合化的需求與律師能力難以量化評估背景下,供給與需求難以匹配的問題。
這種錯配,很大程度是因為律所/律師和企業之間愈發嚴重的“資訊差”。
即便時間已經演進到了AIGC時代,律師仍仰賴客戶口碑、官網展示、著書立說等少量傳統手段向企業證明自己的能力,與企業建聯的手段除了同行轉介就是會議、講座或者陌拜。
有企業甚至在調研中表示:“我們只關心兩點,榜單或者價效比,因為沒有更靠譜的標準能告訴我們,哪家律所、哪位律師更適合自己。
在缺乏一個合適的評判標準和認知平臺的前提下,法律服務市場的“雙向資訊不對稱”正在技術賦能下演變為更隱蔽的阻斷器。生產者端,優秀律師被裹挾在無效資訊的洪流中,在各個渠道上的“專業能見度”持續走低;消費者端,企業對AI工具的精研或盲信進一步分散了精力,被動忽略掉了真正符合自身需要的“好律師”。
於是,在“求穩”思路的指引下,企業往往更傾向選擇那些知名度高、成名更早的律師,後來者的專業優勢和特長難以有效傳遞給法律服務需求方,進一步強化行業本身的“二八定律”,加劇律師分化。
這種局面,是時候得到改變了。
“讀不懂”與“不好表達”
困住企業和律師兩方
問題在於怎麼改變,怎麼讓律師傳遞出、企業接收到的資訊更“有效”。
從目前來看,各方均在基於立場進行一些嘗試。
例如企業端。在央企、國企或一些體量較大的民企,普遍會選擇組建“律師庫”來滿足企業內部龐雜多樣的法律服務需求。但以往的律師庫更多停留在“解決有無問題”階段,少有真正做到“按需匹配”階段的。
原因也很簡單,缺少對“好律師”的評判準繩,律師庫的構建更多依賴於泛化的公開招標(主要考察價效比)和法總、法務的個人人脈(主要考察關係維護)。從智合榜上諮詢團隊的調研情況來看,許多法總、法務在尋找律師時要麼優先選擇已經建聯、相對熟悉的律師,要麼尋求國際評級機構的在榜律師,細分程度大多止步於“主要從事領域是不是和所需法律服務相關”,部分企業甚至不太考慮律師從事領域的相關性,“只看律師本人靠不靠譜”。
改變最先發生在一些“出海”步伐較快的企業。“比如海外正在建設的分工廠被當地查驗,出了一些需要協調的法律問題,或是涉及到部分國家比較敏感的資料洩露問題,如果這時候選的律師不太對口,處理起來就會特別麻煩,處理結果往往也不符合我們預期。”一位智慧製造企業的海外區域負責人在反饋中如是表示。
這種對自身需求的細化,以及隨之而來的針對性篩律師情形,變得越來越多。比如初創公司更傾向尋找能夠滿足“法務+商業”綜合需求的律師、娛樂傳媒企業將反應速度和駐場服務作為要求寫進合同裡,等等。
而在律所、律師這一邊,行動也不再限於傳統的參加活動、寫研究文章、做產品手冊這幾大項。“如果是年底了要做年終總結,那這些可量化的成果就很有用,能直接看出團隊成員今年做了哪些事、發了哪些文章,吸引了哪些人。”一位合夥人在採訪中表示。
“但這些行動說到底還是從律師自身立場出發,一個做不好就容易變成成員的自嗨。現在各行各業競爭都激烈,企業對律師的要求也越來越務實。說穿了,很多企業想看到的是‘你解決了什麼’,而不是‘你能解決什麼’,至於律師怎麼讓他們看到這點,不是他們需要關心的part。”
這也引出了問題的重點,即律師專業服務能力的呈現一直以來都是個類似“黑箱”的存在。
一方面,律師本人基於執業要求和職業道德不可能給客戶作出“一定能成”的承諾,而企業本身往往看重的就是“能不能成”。
另一方面,即便是看似類似的法律情境,其間細微的差別也可能將兩家企業導向完全不同的結局。中間細節處理導致的成與敗,就是體現優秀律師價值的最佳證明——偏巧這又是非法律人士最難讀懂的部分,無怪優秀律師往往需要靠企業與企業間的“口碑”介紹才能逐步形成名片。
一方困於“讀不懂”,一方苦於“不好表達”,這就使得對法律服務進行評級背書的第三方機構需求水漲船高——近年來,國際評級機構已經普遍將評級範圍拓展到了國內各個區域市場,其中固然有商業因素,但也客觀上印證了一個事實,即國內仍有海量的資訊傳遞需求未被滿足。
而今,法律諮詢公司和網推所的崛起又進一步攪混了法律服務市場的資訊流,如何消解企業與優秀律師之間的資訊差,在未來一段時間裡必定仍會是個長期課題。
智薦金律
抹平資訊差,讓優秀得見優秀
以上現象,智合也一直在跟蹤觀察,旗下的“榜上”諮詢研究團隊已經在系統性梳理企業需求與律師專業能力間的資訊缺口。
過去6個月裡,智合主動聯絡和調研了百餘位國內優秀律師,嘗試基於自身11年來對中外法律服務市場的深度研究和“榜上”諮詢研究團隊9年來對各大國際榜單評級方法論的追蹤調查,結合中國律師行業的本土特徵與國內企業的法律服務需求特性,探索一套專業、有效、能滿足高階法律服務需求者的獨立分析模型。
在此背景下,歷經6個月主動調研與體系打磨,智合X榜上聯袂推出“智薦金律”專題律師名錄,立足於企業對於法律服務的真實需求,以客觀、專業的評選標準對律師(含業務團隊)進行匹配與推薦,力圖將各領域的優秀律師推至臺前。
“智薦金律”將作為專業的垂直媒體推介欄目,綜合圖片、文字等多種傳媒手段,線上線下渠道並行,為國內優秀律師提供展示自身服務實力的優質視窗,進而為企業與律師搭建“雙向奔赴”的價值橋樑,重構行業資訊生態。
未來已來,即刻行動!
即日起,掃碼參與自薦調研,
讓實力,被看見。
讓實力全景可見,讓信任有據可循
智合×榜上
強強聯手
 關於智合 
智合創辦於2014年2月,是一家在中國具有領先地位的法律科技、教育及資訊服務提供商。智合通過“智合”“榜上”“智拾”“智愛”“智訊”等品牌向法律專業人士及服務機構提供行業領先的智庫研究、品牌增信、繼續教育、法律AI大模型、智慧律師、AI律師營銷等服務,並透過“智合標準中心”這一品牌,整合其在法律行業積累的豐富資源,面向企業提供企業合規、人工智慧、資料要素、企業出海、ESG與可持續發展等相關標準編制與諮詢服務。11年來,智合積累了深厚的本土行業、市場研究經驗,每年均釋出有專注法律服務市場宏觀微觀研究的《中國法律市場觀察》,深諳中國法律服務市場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力圖透過門類齊全的產品矩陣幫助律所、律師實現長期成功。
 關於榜上 
榜上UpAwards隸屬於智合旗下,是一家專注於賦能中國律所及律師,提升其專業品牌影響力的領先機構。歷經九載專注耕耘,榜上在國際榜單諮詢領域積累了深厚且紮實的專業經驗,並在此過程中對國內優秀律師的專業服務模式、行業競爭力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深度解構。目前,榜上UpAwards組建了一支由超過60位資深專業人士構成的精英團隊,截至2025年初,已成功為6250+律師及律所提供高階諮詢服務,並透過連續數年發行的行業風向標級刊物《中國律所榜單指數報告(含TOP100排名)》為法律/非法律人士提供專業價值參考。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