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China Travel”有多火?
最新的資料顯示,
2024年中國共接待入境遊客1.319億人次,
同比增長61%。
在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
“週五下班去中國”成了很多打工人的新玩法。
入境遊的火爆,
離不開逐步升級的“免籤政策”,
當前,共有63個國家的公民可持普通護照免籤來華。
*資料來源於中國旅遊研究院近日釋出的《中國入境旅遊發展報告2024—2025》

上海針對外國遊客的city ride。國家移民管理局釋出公告,從2024年12月17日起,過境免籤的停留時間由原72小時和144小時,延長為240小時

Jackson(右)是一名旅行影片博主,和外國遊客合影
入境遊的市場潛力巨大,
據多家諮詢公司的估算,
入境遊將有望為中國帶來高達上萬億元的收入。
在過去的一年裡,
入境遊也成為最受歡迎的搞錢賽道。
一條採訪了幾位入局China Travel的年輕人,
有人離開金融業成為一名私人導遊,
最高日賺幾千元;
有人從網際網路大廠辭職,紮根入境遊創業,
研發針對外國遊客的“馬蜂窩”;
有海外留學生利用Tik Tok等社交平臺,
成為旅遊博主,實現收入翻倍;
也有人在入境遊中,
享受到了財務和精神的雙重自由。
自述:丹牛、過兒、Jackson、小陳編輯:韓嘉琪
責編:陳子文


丹牛帶領的騎行團
丹牛,90後,上海,私人導遊
去年3月,我從之前工作了7年的公司辭職了,成為了一名全職的入境遊導遊。目前,我的工作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帶騎行團,跟旅行社對接客源;另一個是做地陪,相當於私人導遊,客人是從小紅書上找到我的散客。
我大學讀的是經濟學的投資方向,畢業後,我入職了上海的一家城市商業銀行,從前年開始,上海的金融行業開始大幅度薪降,我們的薪資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降薪後,季度獎大概只能拿到原先的1/3,年終獎也沒了,收入一下腰斬。
疫情前,我就有過“帶老外騎車游上海”的經驗,當時是朋友的公司人手不夠,所以就叫我來帶帶團。一開始,我完全是趕鴨子上架的感覺,但是帶完之後,我發現那批老外素質普遍比較高,他們給的情緒價值很足,而我的工作又像在給他們展示中國的發展和城市面貌,很有成就感。

丹牛帶來自美國的遊客在上海復興公園遊玩
2023年,過境免籤政策開始實行,我開始重拾這份副業。入境遊的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144”簽證剛開放的時候,一個星期可能只有幾個散客;直到2023年9月,旅遊旺季開始,客流慢慢地穩定下來,一個星期就有4到5個團了。最大的變化是在2024年春天,客流量明顯增長,我才辭掉了銀行的工作。
我們的騎行團相當於城市半日遊,4到5個小時,一次20人以內。我們從上海的法租界出發,騎到外灘,然後從人民廣場回來,一個圈,十四五公里。沿途中,我們會經過上海的弄堂,老外很感興趣本地人的生活,像是寫書法的、打太極的、唱戲曲的。如果是週末,我還會帶他們去人民公園看相親角,他們一開始會覺得這種模式像是“父母包辦婚姻”,我就跟他們解釋,最終父母們還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
經過淮海中路、外灘、陸家嘴這些CBD的繁華區域的時候,老外都非常震撼,他們在歐洲很少能見到這麼密集的高樓大廈。

我們騎行的路線裡,會經停六七個景點,有時候我們在街邊停車都是不鎖車的。他們覺得很不可思議,說要是在荷蘭,你就是上了鎖都沒用。
有一次,一個外國女生把手機落在了網約車上,當時都要急哭了。我就告訴她,網約車都有司機的電話號碼,不用擔心。我給司機打電話,大概就過了半個小時,司機就把手機送回來了。女生想給司機100塊錢的小費,但是司機只收了30塊的油費,這個女生說,她對上海的好感度一下大大增加了。
其實老外也有一些不太適應的地方,比如很多地方都需要預約、安檢。昨天我帶了一個以色列家庭去上海浦東美術館和東方明珠,這兩個地方的安檢是特別細緻的,包裡有水的話都你要拿出來喝一口,老外就會覺得有點冒犯。

丹牛
說到這種安全問題的時候,我就會跟他們解釋,中國的犯罪率這些年下降了很多,大街上都安裝了高畫質攝像頭,到現在小偷都沒了,他們就覺得難以置信。
2024年9到11月是入境遊的高峰期,每個月平均下來只能休息一兩天,基本是一半時間帶騎行團,一半時間接地陪。因為客人太多,有時候我也會給朋友推推單子。
我們現在旺季的收入,比起金融行業降薪後的工資還是高很多的。騎行團,一般是500塊4小時;做地陪的收入是800~1000塊每天。而且歐洲的客人普遍都會給小費,騎行團的客人一般會在行程結束後,每個人額外給我100塊,給兩三百的也有。我收到過最多的小費是200美金,客人是匈牙利人。

丹牛接待來自英國的夫婦
不過也存在行業的淡旺季規律,收入不夠穩定也是客觀存在的。
去年11月,我參加了國際導遊證的考試。當時報考的人數特別多,是2023年的兩倍多,一方面是政策原因,再加上大的就業環境不好,很多人都抱著“有棗沒棗打一竿子”的態度來的,其中也有很多年齡比較大的寶媽來考。
從辭職到現在,我對自己的工作生活還是挺滿意的。我是E人,跟人打交道會讓我更有能量,工作也更有意義感。
去年底,入境免籤的時間延長,市場的反饋可能會在天氣暖和之後逐漸呈現。


過兒(右)帶尼泊爾的遊客在重慶city walk
過兒,90後,重慶,入境遊創業者
去年上半年的時候,我開始留意到了入境遊,當時就覺得這是一個挺值得挖掘的領域。
我自己是網際網路公司出身的,曾經在國內最大的旅行公司的海外事業部擔任互動設計師。但是後來因為大環境不景氣,很多專案經常是做一陣就黃了,再加上我自己經歷過裁員潮,覺得上班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去年9月,我決定辭職,在入境遊這個領域嘗試創業。
我想做的是一個面向外國人的網際網路產品,你可以理解為“給外國人來中國用的馬蜂窩”。但我同時想和AI技術結合,透過AI幫助使用者蒐集資訊,以及規劃行程。

論壇Reddit上關於China Travel的討論
為了調研了外國人在整個旅行鏈路上的痛點,我開始在國外的論壇reddit上找人聊天。我用了一個叫ask me anything的功能,我的介紹是:我是重慶本地人,給一些著名的旅遊雜誌寫過稿、拍過照,也是中國最大的旅遊公司的前設計師。那條帖子下面,我回答了幾百個關於China Travel的問題。
一個很大的感受是,外國人對中國的地理沒概念。很多使用者都會把自己的行程羅列出來,詢問大家的建議,比如有人問:我想去廣州和桂林,兩個地方一日遊,有可能嗎?
很多外國人被種草了中國的目的地之後,卻對具體怎麼安排行程、去哪些城市,以及怎麼訂火車、高鐵,小到怎麼坐機場大巴,都是一臉懵的。

過兒拍攝的重慶老城區
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太大,你的option太多。另外一方面,我們國家的網太特殊了,一個外國人來中國後,他手機上原有的東西可能基本都不能用了,但我們國內的軟體,像是百度地圖、大眾點評都是沒有英文版的。所以他們能查到的旅行攻略經常是很滯後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外國人來上海都會去田子坊,但其實本地的居民已經沒有人會去田子坊了。
所以我們開發的產品,就是想彌補這個資訊鴻溝,然後再給使用者做定製化的行程推薦。
從去年10月開始,我開始陸續線上下帶一些外國客人walk tour,也算是做使用者調研。帶了七八組外國遊客之後,我總結了一些大家經常問的問題,比如:大街上有多少是電動車?重慶的房價是多少?這裡的人一個月賺多少錢,平時會加班嗎?哪裡有酒吧?為什麼很多老人都愛跳廣場舞?

過兒和澳大利亞的越南裔遊客在一起
我都會一一回答,比如說,中國的老年人之所以喜歡跳廣場舞,是因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國營單位會組織很多集體活動,所以他們就習慣了這種娛樂方式。也有人問我,為什麼最高的那棟樓都沒有開燈,我就會講因為它爛尾了,這就和房地產經濟有關。
其實,他們都很想知道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現狀的,他們也會跟我提到,他們想看一些“less polished”(更真實)的地方,能代表這個國家核心腹地裡的那些日常場景。能來中國遊玩的人,好奇心還是挺重的。
我希望的是,用user research的思路和人類學的觀察方式,去做一個當地的嚮導,帶他們去那些導遊不會涉足的地方。

重慶朝天門批發市場夜景
比如說,我會帶他們去重慶朝天門附近的批發市場,那裡常年都有忙碌的工人在搬運貨物,但是他們前方就是很fancy、很高檔的來福士廣場;我也會帶他們去那種很多臺階的、天橋連線的居民區。
調研之後,我對重慶的外國遊客做了一個大概的畫像,總的來說有三種人,一種是一輩子來一次中國的白人,一種是東南亞人,還有一種就是海外華裔,這三種人的旅行需求之間會有一些差異,未來面向他們的行程推薦也會不同。
目前,我們的APP仍舊在研發階段,投資人也跟我提出了一些目標,希望我們的產品可以早日上線吧。


Jackson和大學同學
Jackson,90後,重慶,影片博主+導遊
去年9月,我在Tik Tok上釋出了第一條向外國人介紹重慶的影片,當時我想,如果年底要是能夠有個一兩萬的粉絲,我就是做夢都能笑醒了。沒想到過了半個月,我的單條影片的播放量就高達3700萬,給我賺來了十幾萬的粉絲。
我大學在多倫多大學讀的電影學,在加拿大讀書期間,我做過時尚雜誌的實習攝影師。2021年大學畢業後,我回到家鄉重慶開始做攝影相關的工作,但經過一年多的摸爬滾打,我發現國內的攝影行業特別的卷,比如拍一天婚宴收費幾百塊,還要包無人機拍攝,所以我就在想其他出路。
2023年,疫情封控結束,中國慢慢放開,我就開始在腦子裡構想旅遊相關的工作。我看到一些外國博主會來重慶拍短影片,我也獲得了一些靈感。之前接攝影單的時候,我接待過一些外國朋友,他們經常說,我特別會照顧人,特別會開車,很瞭解重慶的文化、美食和人文。

短短3個多月,Jackson在Tik Tok上已經收穫了30多萬的粉絲

Jackson拍攝的重慶CBD
到了去年秋天,我決定進入“入境遊”行業。一邊做影片博主,向外國人介紹家鄉重慶;同時,開始接外國遊客的walk tour。
首先,我覺得我最大的優勢還是語言,跟以英語為母語的客人交流是完全沒有障礙的,也沒有太大的文化差異。我的電影學專業和攝影師的背景也給了我一些優勢,畢竟在短影片平臺當博主,拍攝和剪輯是一個硬功夫。
我也分析了很多國內媒體制作的對外英文影片,製作都很精良,但教育宣傳的意味很強,像是會強調我們修了高鐵、航站樓,在CBD蓋了多少高樓大廈,這些東西當然非常重要,但很難成為驅使外國人來中國旅行的主要原因。

Jackson和外國遊客在一起
我一直認為“好奇心”是驅動一個人觀看影片的主要動力。比如重慶是一個山城,有不同的層級,經常是一樓進去,12樓出來,這種魔幻8D的景觀對外國人來說就是全新的。我的影片下面有大量的評論,有人留言:“一小時候之前,我還不知道這座城市的存在,我現在看了你的影片,滿腦子都是這個城市。”
成為影片博主之後,就有外國網友私信我,希望能付費請我帶他們玩,還有一位佛羅里達的美國人甚至預約了明年7月來重慶的行程。
目前,我跟朋友推出的重慶經典路線叫City Highlight(城市高光)一日遊,包含了一些在國內社交平臺上很火的打卡景點,也有一些很日常的景觀,像是蘇家壩立交,我會讓客人坐在公交車的後座,體驗像是飛在天上的感覺;我們也會去坐亞洲最長的扶梯——皇冠大扶梯。

Jackson的主職是一名攝影師
現在,每個月我平均會接10單左右的walk tour,每個團最多5-6人,因為是高階定製路線,我們的收費大概是本地市場價的3-5倍。除此之外,將來我們可能也會考慮植入廣告的合作。
我目前的收入比起之前有了翻倍式的增長,光是每個月10天的導遊費,已經可以滿足我的日常開支。如果我真的要拼,比如一個月接二三十單,這筆收入確實會特別可觀,但我還是要花時間幹自己的攝影師本行,此外還要花時間去經營我的社媒賬號。
之後,我也會考慮在Tik Tok上開直播,帶大家一起迷失在重慶的大街小巷,打賞可能也會成為我的一部分收入。我也會嘗試和商家合作一些旅遊體驗專案,比如重慶特色的民俗,中式泡湯等等。


小陳(左)和外國遊客在上海黃浦江邊留影
小陳,90後,上海導遊
疫情結束之後,我就開始做入境遊的導遊了。入境遊分淡旺季,老外都是春秋兩季來得多,夏冬兩季來得少,所以淡季的時候,我也會做出境遊。
對我來說,我去年接的入境遊的單子肯定是比2023年明顯增加了,除了歐美的客人,東南亞的客人也很多,像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的團多了不少,菲律賓的也有。發達國家遊客的增多離不開“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因為簽證永遠是旅遊的第一關。
我接觸旅遊行業已經快10年了,2014年的時候,我就考了旅遊證,當時我讀大三。我大學是德語專業的,大三去德國做了一年的交換生,回國以後我考了一個德語的導遊資質,之後我就經常利用週末去上海周邊的城市地區做導遊兼職。其實很難有一份工作在時間、金錢上都能滿足想旅行的需求,做導遊可以。而且導遊這份工作就是“有目的的吃喝玩樂”。

疫情期間,旅遊行業熔斷,那3年裡,我嘗試過很多不同的工作,我在嘉定區一家4A級的景區坐過辦公室,做過豪宅顧問,還做過上市公司的大客戶經理。
但我不喜歡朝九晚五、一成不變的生活,而且辦公室總有一些勾心鬥角,公司也總有派系林立,我自己不想把時間和精力放在這些地方,所以疫情結束後,我還是決定重回旅遊業做導遊。
導遊這個工作相當於自由職業,沒有固定的公司,社保也是自己來交。但好處是工作自由,因為是吃百家飯的,所以不用受制於一家公司,也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

大學畢業不久後的小陳
我們接活大多都是在微信群或者靠熟人推薦,我現在手裡對接的有四五十家旅行社,說白了這個工作還是挺看人脈的。
老外的行程一般都會比較休閒,他們不會像中國人早上七八點就要出發,常規來說,也要9、10點以後了,這樣我也可以睡個飽覺。
老外對購物是不排斥的,不像國人老覺得購物就是坑。所以我們也會在行程中帶他們去一些有中國特色的購物商店,比如賣茶葉的、絲綢的,還有賣玉石珠寶的,商家的返點也算是我們收入的一個補充。
至於小費收入,完全是因人而異的。有的歐洲客人可能會一次給到一兩百美金,也有一些人給50塊、100塊人民幣。而且不是所有小費收入都歸導遊所有的,很多旅行社都會在協議裡註明,客人給的小費歸公司所有。

2024年夏天,小陳帶領俄羅斯青少年在上海遊玩
在上海,做入境遊的導遊通常是按天拿錢,一天800-1000元。旺季的話,一線導遊可以月入4、 5萬,但相對來說是少數人。
相較於其實對我來說,做在上海市內的團,每天行程結束後,只要大家填一下意見表和滿意度,除此之外公司不會干涉你任何其他東西,晚上我可以回家,其他時間我還能再做自己的事,甚至再賺點外快。
做入境遊最享受的,還是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