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時間以來,出海熱度再起。一方面,電商平臺從國內鏖戰到國外,將中國的製造能力和價格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另一方面,很多廠家不滿足於做世界工廠,提出要從做世界工廠升級為到全世界做工廠。
出海的熱度和能量是中國製造業綜合優勢的充分體現,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發揮了重大支撐作用,是中國經濟固本培元的關鍵一招。上半年“三駕馬車”中出口依然發揮了關鍵作用,而圍繞出口的製造業投資的發力,也成為對沖房地產投資持續下滑的關鍵力量。
在火熱情勢的背後,當前圍繞出海亟待釐清若干觀念誤區。針對中國出海熱,海內外關於中國產能過剩、國內需求不足等等議論又起。此外,很多學者在不認同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同時,也認為為避免國際打壓,減少經貿摩擦,以及化解對國際市場依存度過高的風險,應把主要精力放到拉動內需上等等。
這些關於中國產能和內外需的錯誤認知大都缺乏歷史和全域性的眼光。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本身就犯了一個“逆全球化”的觀念錯誤。在一個全球化程序推進數十年的世界裡,純粹的“中國產能”是不存在的。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產能,從一開始就是國內外資本、技術疊加中國龐大而工資成本相對較低的勞動力大軍而共同打造的,其間經歷了兩頭在外、來料加工、貼牌代工等五花八門諸多形式。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自身市場的需求和購買力還蓄勢待發,加之國家本身在創匯需求下的出口導向政策,“在中國為世界生產”是諸多外企和民企的自然選擇。
後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內需和相對應的國內市場開始蓬勃發展,日益壯大。“在中國為世界生產”也與時俱進轉化為“在中國為世界和中國生產”,而中國的內需對於全球產能的消化也發揮了關鍵作用。僅僅舉出蘋果手機和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消費量這兩個例子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與此同時,隨著自身技能和實力的提升,中國本土製造業的“走出去”願望和動能也與日俱增。
與發達經濟體的歷史經驗相對照的話,中國製造業的主動出海算是比較“滯後”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在中國為世界生產”的分流作用,另外也是因為中國國內市場足夠巨大,在相當長時間內足夠內資企業施展拳腳。這和日本市場相對狹小,日資企業相對較早就直接去國際市場競爭形成了鮮明對比。
而在經歷了國內市場的歷練和廝殺,以及在代工過程中對國際市場日益熟稔之後,中國製造的銳氣和勇氣日益令世界刮目相看。從某種意義上講,說中國製造從國內“卷”到國外也不無道理。當前來自國際層面的反彈,除了“學生”對“老師”的傳統國際市場份額的分流,還有部分是因為國產替代本身對外資在中國國內市場的份額形成了客觀的“擠壓”。
應對國際層面的反彈,出路在於繼續聯手共同做大蛋糕,在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同時發力消化世界產能。對中國而言,把價效比不合適的冗餘產能讓渡給發展中經濟體,以及擴大內需更多消化自身和國際產能,都是可行之道。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各方共同打造的為世界生產的中國產能,僅靠中國自身顯然是無法完全消化的。中國製造業自身更不能僅僅為內需而自我設限、自縛手腳甚至削足適履。
中國式現代化是巨大人口規模的現代化,這就意味著共同富裕和內需的持續擴大是一個長時段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年數億農民工的入場,本身就意味著勞動力的階段性超常規充分供給和相對於資本與技術相對偏弱的議價能力。這是歷史程序中不可避免的階段。即便如此,中國依然透過成為世界工廠解決了數億人的脫貧問題,為世界矚目,也被聯合國特別加以表彰。
內外需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及國內國際雙迴圈,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關鍵是如何在動態的平衡中儘可能趨利避害。當前面對一些經濟體“高牆小院”的圖謀,最好的應對之道顯然不是退守到自己的地盤內,而是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大迴圈,繼續出擊擁抱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如此才能確保自身始終在國際創新共同體內參與高水平競爭與合作。而在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下,有時也可以主動讓渡一些市場,以換取更長時段和更大範圍的長治久安。

責編 | 要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