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錢如同流水,一定會自行找到出口。
關稅鐵幕斷然落下,將引發全球醫藥資源的重新配置,但中國創新藥械崛起的偉大程序不可逆轉,仍然會在阻力最小方向上茁壯成長,創造增量價值。
創新藥械基本盤未在貿易戰中受損。國產醫療器械第一大出口市場為美國,佔到出口總額近25%,2024年對美出口同比增長7.75%,但主要出口產品是一次性醫用耗材(低值耗材為主);4月8日,美國NSCEB向國會提交的報告以激勵美國本土生物技術創新措施為主,關於國家安全的基調,與生物安全法案一致,但沒有遏制BD的措施,中國創新藥出海邏輯不變。
與此同時,國產替代的傳統敘事復活,一大波細分行業原本還在低谷徘徊,卻在貿易戰的愁雲慘淡中,忽然看見曙光。
01
內需創新藥雙擊
2024年,國產創新藥大單品邏輯依然脆弱,跨越10億大關且保持快速環比爬坡的品種,可謂寥若晨星,但今年將迎來支付端改善和國產替代雙擊。
據PDB樣本醫院口徑,國產BTK 抑制劑佔據國內3/4市場份額、國產PD-1/PD-L1 單抗佔據國內超過70%市場份額。今後國產創新藥將在更多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西藥63.33億美元。據米內資料,跨國藥企在國內城市公立醫院銷售的TOP20 產品中,有6 個產品生產廠商所在地均位於美國境內,主要為人血白蛋白、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達格列淨片,其在2024H1 合計銷售額超過105億元,佔TOP20品種銷售額的38%。國內城市公立醫院市場TOP20跨國藥企有8家為美國公司,2024H1在城市公立醫院合計銷售額達337億元,在TOP20銷售額中佔比超過41%。據Insight 資料庫,目前在美國生產並進口到中國的藥品有140個,其中包括很多明星藥,例如阿斯利康的達格列淨片、強生的伊布替尼膠囊、禮來的替爾泊肽注射液。
這要是能全部替代,畫面太美。
然而,即使在目前關稅水平下,美國藥也不會全滅。據天風證券,關稅影響的是採購成本,創新藥如果只考慮生產成本,平均毛利率85%以上,成本端的變化對於最終利潤的影響可控。而且部分外企已做產業鏈的提前安排,在中國建廠本土化生產或在愛爾蘭生產。
美國藥成本大幅抬高,在國內醫保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反制關稅將加速國產替代,特別是對於競品眾多的常用藥品。

跨國藥企國內城市公立醫院銷售額 TOP20 藥品 資料來源:米內網,申萬宏源研究

城市公立醫院銷售額 TOP20 跨國藥企 資料來源:米內網,申萬宏源研究
醫藥的主線是創新藥,而創新藥的主線在港股,機構近期大舉出擊,養老金、外資、年金組團買入港股通創新藥ETF(159570)。據市場機構統計,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企業年金計劃持有港股通創新藥ETF(159570)901萬份。截至去年底,中信證券信養天年股票型養老金產品、平安股票優選1號股票型養老金產品、巴克萊銀行持有港股通創新藥ETF(159570)均超900萬份。
分享創新藥崛起的BETA紅利,配置港股通創新藥ETF(159570)是最直接穩妥的方式。
關稅風波下,港股通創新藥ETF(159570)彈性十足,本週五大漲4.85%,連續兩日反彈超4%, 成分股康方生物、信達生物、樂普生物漲幅10%左右。
據國金證券,靜待財政發力,創新藥企業存在毛利率修復空間,“丙類目錄”為代表的行業政策釋出在即,“社保注資”或能減輕醫保支付壓力。
港股通創新藥ETF(159570)創新藥含量更純粹,高達84%的創新藥權重佔比,全市場醫藥類指數中最高。關注創新藥的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港股通創新藥ETF 及聯接基金(021030)。
02
人血白蛋白量價齊升
2024年,人血白蛋白批簽發5423批(+14%),其中國產人白獲批1708批(+9%),佔比31%,進口人白獲批3715批(+17%),佔比69%。供應充裕,價格開始鬆動,2024年各血製品企業人白院內中位中標價格區間小幅下移,2024Q4部分外資企業在陝西、深圳、徐州等地的人白院外價格也有下降。
目前人血白蛋白為美國對中國最主要的出口藥品,同時也是國內公立醫院銷售額最大的藥品之一,據米內資料,2023年人血白蛋白在城市公立醫院的銷售額達到261 億元(yoy+16.4%)。據中檢院批簽發情況,國內人血白蛋白近70%為進口產品,其中25-30%的人血白蛋白產自美國,與美國相關的企業主要有:CSL(產地有美國、德國、瑞士),Baxalta(產地美國)、基立福(產地有美國、西班牙)。
美國為重要的血漿採集地和血製品生產地,2024年美國出口血製品(包括抗血清)達546 億美元,在其所有出口產品中排名第五。
據博雅生物2023 年報,復大醫藥經銷人血白蛋白的毛利率僅為9.83%,反制關稅將給予進口人白致命一擊。
人血白蛋白進口份額將被國產份額瓜分,而且漿量無法在短時間內擴大供應,國內各主要廠家目前庫存很低,大約在1-2個月左右,甚至不足一個月,預計很快出現短缺現象,將導致人血白蛋白價格上漲。
量價齊升為血製品企業帶來業績彈性。
03
生命科學走出低谷
苦了3年,這個行業迎來拐點。
作為CXO的上游,生命科學(科研服務)復甦滯後,但2024Q4業績有企穩跡象,貿易戰推動國產替代,將帶動行業走出週期底部。
3年冰封,上市公司納微科技、諾唯贊褪去明星光環,一級市場更慘,2022年以來,10餘家生命科學上游公司衝擊IPO 失敗,業務範圍涵蓋生物試劑、診斷原料、培養基、分子砌塊、一次性產品、實驗耗材各個細分領域。
終於解凍。
生命科學上游有多家上市公司現金儲備(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超過10 億元,疊加一級市場標的估值大幅縮水,於是出現產業鏈併購整合趨勢,2024 年以來已有泰坦科技併購潤度生物、邁皋儀器、勤翔儀器,海爾生物併購上海元析,阿拉丁併購源葉生物,奧浦邁併購澎立生物。生命科學上游賽道小、技術跨度大,併購重組增多,意味著行業將誕生潛在龍頭。
下游生物醫藥的輕微暖意也傳導過來。
諾唯贊2024Q4營收3.92億元,環比增長16%,單季營收有望重新站上4億元。司美格魯肽高品質酶為重點產品之一,目前已經實現5000L發酵規模放大和生產,為目前國內最大規模酶原料和29肽主鏈供應廠家,以及國內該品種產業鏈上游的酶原料的主要供應商。
納微科技2024Q4業績反轉,淨利潤0.39億元,同比增長32%,營收連續第4個季度環比增長。加快產品迭代創新,扭轉核心業務連續兩年下滑的被動局面。在戰略客戶關鍵專案中取得訂單,2024Q4交付多個抗體放大專案和GLP-1類應用專案。2025年填料業務將圍繞多肽、雙抗、血液製品三個重點應用方向發力,並在疫苗、小核酸方向積極佈局,重點關注ADC中試放大專案的匯入機會,目前商業化推進順利。
生物醫藥上游關鍵原材料和耗材,主要包括培養基、填料、一次性反應器,主要細分市場國產替代率均較低。主要進口提供商以賽默飛(Gibco)、默克(Merck)、Cytiva(HyClone)、賽多利斯、PALL為主,其中賽默飛、PALL為美國公司。
反制關稅將加速生命科學上游轉暖。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
04
高階醫療器械復甦
受招採推遲,以及集採、DRG雙重壓制,高階醫療器械景氣度過去一年嚴重下降。
現在國產替代的引擎又重新發動。
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醫療器械85.24億美元。
原產美國的高值耗材和IVD將被加速替代。美國企業在電生理、主動脈介入、神經介入、外周介入、眼科耗材、吻合器/超聲刀中國市場份額較高,在IVD、骨科、BGM血糖也有一定市場份額。
美國器械巨頭強生、雅培、美敦力佔據中國電生理市場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在三維手術佔比超過40%的房顫三維手術治療領域,長期由進口品牌壟斷。惠泰醫療房顫新品Pulstamper一次性使用磁電定位環形脈衝電場消融導管上市時機正好,為全球首款融合“壓力感知/貼靠指示”+“磁電雙定位三維標測”+“脈衝消融”三大特色功能於一體的消融系統,今年有望加速放量。
愛博醫療的龍晶PR也來得正好,有望實現對原產美國的STAAR ICL的全部替代。2024財年,ICL晶體國際龍頭STAAR中國區收入1.61億美元,市佔率近100%,以後都要給愛博。相比STAAR ICL,愛博龍晶PR引數效能更佳、術後效果更好、覆蓋患者更廣、定價更低、院內外眼科渠道更優。
大部分醫療器械產品底層技術升級潛力已相對有限,全球領先廠商主要發力方向為AI+裝置融合,國內醫學影像企業走在最前列。2025年CMEF大會現場,聯影重磅釋出元智醫療大模型,並同步推出覆蓋影像診斷、臨床治療、醫學科教、醫院管理、患者服務多場景的10餘款醫療智慧體。這場以“多智慧體”叢集為核心的醫療生態釋出,標誌著AI全面煥新醫療場景下,整個行業將加快從“單點工具提質增效”邁向“群體智慧驅動生產力躍遷”的新發展階段。
05
手術機器人後來居上
國產手術機器人腳踩風火輪,快速追趕達芬奇,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窘境——差錢。
美國直覺外科公司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壟斷局面已被打破,2024年達芬奇腔鏡手術機器人國內中標臺數為46臺,市場份額46.9% (同比下降16.3pct),國產微創、康多、精鋒、術銳中標量飆升。
反制關稅將進一步擊潰達芬奇的市場份額,國產手術機器人在商業規模化後,將緩解財務壓力。微創機器人2024年收入2.57億元,其中國內圖邁腔鏡機器人累計裝機突破30臺,省級頭部三甲醫院及全國百強醫院佔比提升至60%以上。2023年虧損10.12億元,2024年虧損收窄至6.42億元,2026年接近盈虧平衡不是夢。
骨科機器人嚴重內卷,暫時不會有任何轉機,腔鏡機器人將受益於國產替代邏輯,但國內市場也只能養活少數頭部企業。
中國生物科技的10年騰飛奇蹟,基於政策契機、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和市場需求的共振,受益於醫藥創新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最佳化配置,時至今日,其生長勢頭已無法被壓制,無論全球化進退,都能從縫隙中找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