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布語 劍書 編輯 | 布語
這也許會是影響未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重大變化:
中國的內迴圈,正迎來一輪大提速。
在去年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擴大內需被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成為了2025年工作任務的第一位:
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在高層會議發出重磅訊號之前,國家在不同領域的一系列動作,展現出極為不尋常的變化——
11月15日,財政部和稅務總局釋出公告,宣佈大規模取消、下調了268種產品出口退稅,主動吹響外貿反內卷的“號角”;
12月5日,財政部發布《關於政府採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及實施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擬給予本國產品額外的20%價格評審優惠,這意味政府採購明確向本國產品傾斜;
與此同時,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面籤的範圍,向全世界敞開大門。11月22日,外交部宣佈自2024年11月3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對日本等9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籤政策。至此,來華30日免籤國家擴大到38個。
三件事情,看似毫無關聯,但真實用意卻指向了同一個:
擴大國內需求。
為何中國要一方面強調擴大內需,一方面要拼命地擴大免籤、敞開國門?
為何“反內卷”成為許多行業的“開年第一槍”,漲工資成了2025國家的頭等大事?
政府採購優點考慮“國貨”,將帶來怎樣深遠的連鎖反應?
在很多人還未察覺之際,歷史的車輪已經悄然轉動,一場國運之戰已經打響。
站在2025的開端,這場變局於每一個人而言都至關重要,無數財富的流向、造富的密碼都與之有關。

暴風雨已至,太平洋彼岸,白宮已然換了新主人。一場交鋒,箭在弦上。
但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這一次,中國居然下了一步“先手棋”。
這步棋,叫作本國產品優先。
在去年12月釋出的《關於政府採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及實施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徵求意見稿)》,明確了政府採購領域本國產品標準、本國產品的適用範圍、對本國產品的支援政策等。根據通知,政府採購本國產品標準現階段適用於貨物,主要是工業製造品,不包括農林牧副漁產品和礦產品等。
不僅如此,在政府採購活動中,給予本國產品相對於非本國產品20%的價格評審優惠。

這意味著,100萬元報價的本國產品和外國產品,本國產品能以80萬的價格參與評審,國貨的競爭力將會大大增強。
而且,這個20%的扣除是在競標環節進行的,實際採購仍然是原價,企業的利潤並沒有受到影響。
這樣,就相當於國家在政府採購領域,直接給本國產品開了Vip特權!
不過國家對於“本國產品”的定義,也是相當嚴格的,從財政部的檔案裡看到,其包含三個特徵:
一是產品在中國境內生產,即在中國關境內實現從原材料、元件到產品的屬性改變,不包括貼牌、簡單包裝等;
二是產品的中國境內生產元件成本達到規定比例要求,具體比例分產品確定並動態調整;
三是在滿足前述條件的基礎上,對特定產品還要求其關鍵元件在中國境內生產、關鍵工序在中國境內完成;
有人也許會問,這樣做會不會涉嫌對國外企業的歧視?這麼想,你也許低估了國家的智慧。
財政部強調,優惠政策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這步棋走得相當妙。因為不管是國企、民企、外企還是混合制企業,只要被認定是在中國國內生產,就能夠平等地享受優惠。所以,也沒有違反公平的市場準入原則。
換句話說,在上海生產的特斯拉只要符合標準,也可以是“本國產品”。這對於很多在華投資的外企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風向標:
時代變了,“國貨”才更受歡迎。
在特殊的時刻,由財政部率先亮出“本國產品優先”的明確訊號,對於內迴圈的全面提速有著顯著的意義。
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公共採購總額高達46萬億元,大約相當於2023年全國GDP的近36%。如此龐大的市場能夠向本國產品傾斜,將會釋放出多大的能量。
答案不言自明。

在照顧本國產品之外,國家對於對海外產品的“關照”似乎在加強,措辭也愈發嚴厲。
比如,對晶片領域的反制。
去年年底,中國多家行業協會呼籲中企審慎採購美國晶片,表示美國晶片“不再安全”。隨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宣佈英偉達涉嫌違反反壟斷法,依法決定立案調查。
所以我們最近看到,英偉達CEO黃仁勳不惜缺席特朗普的就職典禮,也要訪問中國內地,姿態明顯比之前低了很多。因為,我們手上有足夠硬氣的底牌。
與此同時,在涉及外迴圈的進出口上,去年11月,中國果斷動手,直接取消或降低了一批商品的出口退稅:

根據中信證券測算,此次調整減少的出口退稅支出約為1278億,佔2023年我國外貿企業全部出口退稅規模的7.1%。份額雖然不多,但重點針對了內卷比較嚴重的光伏、電池領域。
要知道,中國光伏產業一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矽、矽片、電池片、元件等產量產能的全球佔比均達80%以上。但是,光伏也一直是價格戰的“重災區”,一些光伏企業靠低價搶佔出口,把好產品賣出了白菜價。
這種靠著低價內卷硬撐的外迴圈,對產業升級已經沒有益處。因此,國家果斷出手“撤梯子”,就是為了淘汰掉一部分低端產業,實現行業洗牌。
不只是外貿行業,2025年剛開始,幾件“反內卷”的大事正密集發生:
美團逐步取消騎手超時扣款,探索建立騎手“防疲勞機制”;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督促電商平臺整改“僅退款”問題,防止擠壓商家生存空間;
國家發改委印發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明確不得“拼稅費、拼土地、拼補貼式”違規招商;
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也指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這是繼去年7月首提“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之後,國家又一次發出明確的訊號。
針對內卷問題,國家的思路為何有如此明顯的轉變?
一個重要的著眼點,就是因為內卷把成本和利潤壓縮到極致,導致企業沒錢、員工收入不振,自然沒錢消費。
除了反內卷,提振收入也將是擴大內需的重要一環。2025年,國家對於民眾關切的“漲工資”,肯定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年底釋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也明確提到:
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加強對企業工資收入分配的宏觀指導,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
這其中的原因,顯而易見:
只有讓廣大普通人有錢花、敢花錢,整個內迴圈體系才能真正活躍起來。在今年,一批收入分配、教育、養老、托育等惠民政策,也有望陸續落地。
這不僅關係到14億中國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也是影響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國之大事”。

內迴圈,並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閉關鎖國”,恰恰相反,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還在一路開啟。
去年以來,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開放動作,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單邊開放”,向所有擁抱中國的外國人和外企敞開大門。
比如,進一步擴大免籤國家範圍。
11月22日,外交部宣佈自2024年11月30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對日本等9個國家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免籤政策。至此,來華30日免籤國家擴大到38個。
比如,在醫療等領域進一步開放外資准入。
11月29日,國家衛健委等四部門公佈了《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明確允許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蘇州、福州、廣州、深圳和海南全島設立外商獨資醫院。
同時,在最新修訂的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裡,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已經實現全部“清零”。
為何一些國家不肯對我們免籤,甚至還處處刁難,中國還要堅持“單邊開放”?看似不對等的政策背後,實在有國家深刻的考量。
鼓勵外國人來華旅遊、推動外資在中國落地,最終就是儘可能地把錢和人留在國內,把外部資源轉化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資本,促進國內大迴圈。
從最近的事情也可以看出:燈塔國一路追殺TikTok,反而讓小紅書吃到了流量的紅利。大量外國網友湧入中文網際網路,破除資訊壁壘的同時,也讓世界看到我們“以開放應對封閉”的態度。
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把朋友搞得多多的,總沒有壞處。

為什麼在2025年,國內大迴圈被擺在如此關鍵的位置?
事實上,早在2020年,中國首次提出“內外雙迴圈”概念之時,就明確了“以國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大戰略。在全球化出現大退潮的今天,這一戰略變得尤為重要。
在世界範圍內,能夠真正實現超大規模、高效內迴圈的大國,就只有美國和中國。
如果以外貿依存度(進出口貿易總額與GDP比重)作為一個衡量指標。經濟學家、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的說法是,一個經濟體如果外貿依存度超過60%,就屬於外迴圈為主;反之低於40%,就是內迴圈為主。
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在2006年曾經高達71%,此後一路走低,到2016年首次降到40%以下。去年,中國外貿依存度僅為33%左右。
對比一下,中國的外貿依存度與日本(36%)、英國(39%)差不多。
在發達國家裡,對外貿依賴最高是德國和韓國,分別為70%和74%。一些新興經濟體如越南,2023年的外貿依存度居然達到了147%,意味著整個國家都指著外貿吃飯。
在內迴圈實力上遙遙領先的,仍然是美國。2023年,美國進出口總額佔GDP比重僅為25%。即便如此,美國仍然是全球第一大進出口貿易國。
所以,為什麼美國打一個噴嚏,全世界都要跟著感冒?為什麼川普敢左手要挾加拿大、右手揚言吞併格陵蘭?坐擁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就是懂王敢於漫天要價的底氣。
在百年未有之變局下,以國內大迴圈為基礎構建的韌性經濟,是大國之間博弈的關鍵底牌。
如何穩住國內市場的基本盤,這才是真正的頭等大事。


參考資料:
1.大貓財經 事關3萬億的大政策來了……
2.張瑜 五個超預期——5句話極簡解讀12月政治局會議
3.馬江博說趨勢 太震驚,中國思路突變,公開大幅“拉偏架”幫本國企業
4.智谷趨勢Trend 率先出手!趕在特朗普加稅之前,兩個大招已經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