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下,中國出口企業的出路在哪?

按:後天繼續輕鬆聊天讀懂米塞斯《人的行動》,歡迎預約
文丨古原
川普發動的關稅戰,震驚了全球,真正緊張的是各國出口美國的企業。
這麼高昂的關稅,必然通向一個目標,那就是對美出口的商品總量必定要減少,不管是哪一國的企業,都必然是如此。
我們不討論給美國消費者帶來的影響,以及後續給美國政治的影響,我們站在出口美國的企業的角度來討論一下,如何應對。
我先要說明一個現象。
在中國,最為優秀的企業,往往不是以出口歐美為主要業務的企業,雖然這些企業可以說在這近四十年當中,利潤最為穩定的。為什麼不夠優秀,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中國市場中競爭更為充分的商戰。
站在過去,我曾經寫過文章說,現在更好做的生意就是出口歐美,因為中國與歐美之間存在匯率差。人民幣的匯率被低估了,導致出口歐美比起內銷更有利可圖。
這正如香港人普通拿著兩三萬港幣的工資,在香港過得摳摳索索的,但跑到深圳就可以放開手腳消費,因為他們賺的是美元的代幣——港幣。
小紅書上的美國人看到中國的物價,只要是有能力買得起機票的,都渴望來中國旅遊 ,畢竟一個月存一千美元下來,就可以在中國豪橫地消費。
出口歐美由於賺的就是美元,這筆錢放在國內支付國內的工資及用於消費,都足夠爽,也因此,大量的中國企業以歐美外貿為生。
由於美國人比中國人對商品的出價更高,導致更多的生產資源轉向為外貿。但原因何在?原因在於歐美的國際貨幣地位,以及他們貨幣的超發。
就象持有假幣來消費的人,不在乎你賣價高一點一樣。歐美人用超發的美元、歐元來購買中國的產品,自然出價高。
而中國人買國內的商品,本質上是物物交換,你要買到好產品,你就要對應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出來,因此出價更低。
歐美用國際貨幣地位和超發,改變了中國以及東亞國家的生產資源的配比——更多的資源用於外銷、更少的資源用於內銷、更多的資源用於服務歐美,更少的資源用於服務發展中國家。
中國對美國貿易每一年都拿到了幾千億美元的順差,這不是好事。這種順差,不過是代表著美國人並沒有用真實商品來換中國企業的商品。
中國沿海地帶更為發達,更多人發財,也因為這裡存在著大量以外貿為主的生意人。
我就接觸過不少外貿企業老闆,他們看不上內貿生意。
有個老闆和我說:搞內銷競爭激烈得很,搞外貿,搞定幾個客戶,就有大筆訂單,並且往往是長期的,我就管生產就行了,利潤豐厚得很。
但是搞內銷,得和無數同行拼命競爭,不僅是競爭生產成本,還要競爭營銷,競爭品牌,競爭渠道。但外銷就簡單多了,對企業老闆的要求低多了。
但川普將改變這一切。
川普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實現美國的“內迴圈”,也就是要讓更多的企業去美國生產,而不是在國外生產。關稅這種手段能不能達成,是另一回事,這個我在次條說過這個問題。
這就將導致東亞大量以外貿為主的企業,必定要調整方向。
以前那個拿著超發美元對價格不敏感的客戶正在消失,想吃到匯率差的外貿業必須要面對一個真正的市場,那就是進入非美國市場。
非美國市場又分為兩大領域,第一大領域,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就是內銷市場,第二大領域,就是中國以外的第三世界國家市場。
要進入這兩個領域的市場,必須要做到更低的價格。
如果不能做到,那麼,企業破產就是一個定局。因為你在內銷和第三世界國家中沒有競爭力。
你生產的品類也要調整,美國人要用的產品,你可能不能再生產了,或不能以這個為主要類目,需要調整為國內民眾需要的產品或第三世界國家民眾需要的產品。
那麼,這時,這家以外銷歐美為主要業務的企業,就必須改變運作模式。
他需要向那些內銷的同行們一樣學習更為先進的管理模式,包括引進營銷人才,學習如何瞭解客戶需求,甚至需要提升生產線的管理技術。
過往出口歐美的企業,生產什麼,往往是由歐美的進口商來決定 ,他們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他們來預判消費者的需求,國內大多是代工廠,就是你讓我生產什麼,給圖紙我、給標準我,我來生產。
但現在則需要代工廠老闆自己能預判市場,這對老闆的要求會提升更多。
現在不少老闆認為,世界少了一個美國市場,貨就賣不出去了。這是完全錯誤的認知,實際上,美國的貿易逆差是由超發貨幣形成的,把貨賣給美國,是美國用超發貨幣強行改變了資源配置方向。
生產本身就是財富能力。但是不是錯誤生產,這就取決於這家企業的生產模式,是否可以調整回來為正確的市場生產。
有人說商品會過剩,這完全錯誤。只有錯誤生產,沒有過剩生產。
因為商品相對於人的需求來說,永遠不夠,怎麼會過剩呢?
但你花了一百塊人民幣的成本,去生產一個美國人因為貨幣超發產生的本不應該存在需求的產品,這就叫錯誤生產了。
還有幾十億發展國家的民眾無比渴望各種低端工業製成品,那你是否能調整你的生產,讓你的產品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由於對方國家沒有美元全球貨幣地位,因此,他必須拿真實的產品來交換,這時,你得到的就是真實產品的交換,但想象過去一樣賺取匯率差是不太可能了。
製造業工廠就有三條路。
第一條路,出國投資,以更低的成本生產中國民眾需要的產品;
過去跑越南去,很多企業還是以出口歐美為主,實際上越南的生產成本比在中國生產高了近20%。越南現在廠房和寫字樓都比中國要更貴。
這條路現在也不通,因為越南也被加徵了高額關稅。儘管還是低於中國,但總銷售量劇減是必然的。
需要進一步削減成本 ,去工資更低、土地更便宜的地方去生產。比如非洲,比如印度。
不如此,不足以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國內市場形成價格優勢。
第二條路:加入內銷的競爭之路
很多人認為內銷都在消費降級了,哪有市場?市場上永遠有未被滿足的需求,大量的企業之所以不進入內銷,是因為在貨幣匯率下資源錯配。
現在必須接受市場檢驗,那就是企業需要刀刃向內,從管理上、從效率上進一步提升,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只要你能把成本打下來,就能成國內市場存活。
第三條路:將發展中國家當作未來的市場
去考察瞭解東盟、東亞、非洲、南美市場,放棄為歐美人生產的執念,告別可以吃到匯率差的年代,企業家的精神永遠是需要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然後創新,降低成本 ,去滿足這些地區民眾的需求。
有部分出口型企業,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將自己的市場分佈在不同的國家,由此防範歐美市場出現危機而導致企業生存出現問題。
世界很大,美國只有三億人,美國人的真實消費能力並不高。大部分美國人能生產出來和你交換的實際商品並不多。這是一個現實。
美元如果崩潰,那麼,這一天也要到來。關稅戰,將這一步提前到來了。
事實上,這才是正確的生產。在過往,大量企業去為美國人生產,其實上是錯誤的,這導致了中國企業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不足,而與歐美的貿易量過大。
調整會有陣痛,調整不到位的企業,就要破產倒閉。但是,從宏觀上來看,這一次關稅戰,將是東亞大量出口企業的重歸真實市場之路,企業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滿足真實世界的消費者需求,而不是服務於假幣帶來的虛假需求。
走出去,去到全球歐美以外的市場,告別過去拿美國人訂單爽歪歪躺贏的日子,這是唯一的出路。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