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通常是3到7天,典型的症狀有高燒、關節疼痛、皮疹。
1、高燒
起病很急,短時間內體溫就會升到39℃以上,大約50%的患者出現“雙峰熱”,即退燒1—3天后復發,通常3—5天后體溫恢復正常。
2、關節痛/關節炎
這是基孔肯雅熱最具有特異性,也是最讓人痛苦的症狀。
有個網友在社交平臺上描述了自己感染之後的劇痛——生過孩子的人,或者做過開刀手術的就能知道那種痛,痛到沒辦法呼吸,止痛藥根本壓不住。

主要的疼痛部位是手指、手腕、腳趾、腳踝這些小關節,肩關節、肘關節、膝關節等大關節也會痛,一開始只在一兩個地方痛,24到48小時後蔓延到全身多處。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何劍峰說,那種痛,是從裡到外的一種脹痛,一些病患腕關節疼痛,痛到連門把手都擰不開。

3、皮疹
在發燒後的第3—5天,約有2/3的人身上會出現皮疹。大多從上肢開始,臉上也可能會出現,少數患者伴隨著瘙癢,3—4天后就會消退下去。

4、其他症狀
頭痛、噁心、嘔吐、腹痛、肌肉痛、面部浮腫、畏光、結膜充血等。
兒童患者的症狀相對來說會輕一些,以發熱、皮疹為主,關節疼痛程度較輕。
廣東一個媽媽@kk記錄了孩子感染基孔肯雅熱後的全過程:
首先是早上發現孩子腿軟,連路都走不了,她以為是睡覺壓到腳了,沒太當回事。10點多,孩子手上和臉上出現很多紅點,精神也不好,兩個多小時後突然發起高燒。
她趕緊帶孩子去急診,醫生說可能是基孔肯雅熱,需要驗血,第二天凌晨1點多,結果出來了,陽性,醫生讓他們立刻住院。

大多數病例目前看都是輕症,但老年人、孕婦、新生兒、合併基礎疾病(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腎病)或免疫抑制人群,可能出現重症,甚至危及生命,需要特別注意。
如果懷疑感染基孔肯雅熱,務必到醫院進行實驗室檢測,檢測手段包括病毒分離、病毒核酸檢測或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
疑似病例+出現以下任一結果,即可確診。

伊蚊叮咬感染者2—10天后,再次叮咬健康人,健康人就會被傳染上,也就是一條“人→蚊→人” 的傳播鏈。
所以,為了打破這條傳播鏈,就得將患病的人隔離起來,並且嚴格做好防蚊措施,以免蚊蟲去叮咬他們,將病毒複製出去。
傳播病毒的伊蚊長這樣,主要孳生在較為潔淨的積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動高峰在日出後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

目前,針對基孔肯雅熱沒有特效藥,也沒有疫苗,只能進行對症治療,哪裡不舒服就解決哪裡的問題。
有一點需要格外注意,一般我們退熱,常用的藥物是布洛芬和對乙醯氨基酚,但在感染基孔肯雅熱後,首選對乙醯氨基酚,慎用布洛芬,因為布洛芬可能加重出血風險。
阿司匹林絕對停用,不僅會增加出血風險、加重關節損傷,兒童還可能誘發瑞氏綜合徵。
關節痛的話,可以根據程度選用止痛藥物,多臥床休息,避擴音重物,還可以區域性冷敷,緩解腫脹不適。
對症治療之外,還要增強營養,多攝入高蛋白食物。同時口服補液鹽或進行靜脈補液,避免脫水。
防控的重點,是“物理隔絕”,透過防蚊、滅蚊,減少被蚊蟲叮咬的機率。
1、旅行防護。
從境外以及有基孔肯雅熱病例的城市旅居回來後,要密切關注自身狀況,12天內,一旦出現發熱+關節痛等疑似症狀,立刻前往醫院檢驗。
確診後遵醫囑進行住院隔離,不要自己待在家中,以免再次被伊蚊叮咬,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
2、個人防護。
避開伊蚊活躍時段(早上7點到9點、傍晚5點到7點)出行,出門在外,儘量穿淺色的長袖長褲,或者在裸露的皮膚上塗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驅蚊劑,避免在草叢、樹蔭等蚊蟲密集的地方久留,減少與蚊蟲的接觸。
待在室內時,關好紗窗,可以使用蚊帳,也可以使用蚊香、電蚊拍、引蚊燈等防蚊或滅蚊。
佛山順德一個村子為了滅蚊,通知全村人準時在家點蚊香,專家說,大家統一行動確實效果更好。因為專業隊伍會用超低容量噴霧,接觸到噴霧的蚊子會逃竄到房屋裡,這時大家一起點蚊香,就將蚊子“內外合圍”、趕盡殺絕了。
3、環境防護。
要特別注意各種積水容器的清理,因為伊蚊非常喜歡在有乾淨積水的地方繁殖。
比如:花盆托盤、寵物飲水碗、廢舊的瓶、罐、桶、輪胎、屋簷排水槽等。
萬年青等水培植物每週徹底換水一次,並將容器內壁清洗乾淨;
庭院裡的一些裝水的容器,如水缸、景觀池等,最好蓋上蓋子,如果不方便加蓋,可以投放一些對人體安全的滅蚊藥劑。

儘管基孔肯雅熱來勢洶洶,但也不用過於恐慌,我們有了上述的科普知識,一方面能做好積極的防護,另一方面真碰上了,也能知道如何正確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