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花蚊子”傳播,已確診1199例,症狀可持續數日或數月!佛山3個區釋出“告全體市民書”

7月19日,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最新通報:截至2025年7月18日,順德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1161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均為輕症病例。
同日,佛山市南海區衛生健康局通報:截至2025年7月18日,南海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16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均為輕症病例。
佛山市禪城區衛生健康局通報:截至2025年7月18日,禪城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22例,主要集中在石灣鎮街道、張槎街道,均為輕症病例。
順德、南海、禪城分別釋出“告全體市民書”,順德區、南海區、禪城區已出現基孔肯雅熱疫情其主要傳播媒介是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個人感染風險持續上升。為迅速降低蚊蟲密度,最大限度阻斷疫情傳播擴散風險,號召全區各企事業單位、學校、建築工地、村(社群)、家庭及全體市民,於7月19日至20日(本週末),集中開展以清除蚊蟲孳生地和殺滅成蚊為重點的愛國衛生運動

主要症狀:發熱、關節痛/關節炎、皮疹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月14日釋出的文章介紹,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透過媒介伊蚊(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基孔肯雅熱的地理分佈與媒介伊蚊的地理分佈相關,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區、東南亞地區、印度洋沿岸及島嶼、西太平洋地區的熱帶或亞熱帶區域呈地方性流行。基孔肯雅熱發病季節與當地的媒介伊蚊季節消長有關。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基孔肯雅熱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一般是1至12天,通常是3至7天。典型的臨床表現是發熱、關節痛/關節炎、皮疹。
基孔肯雅熱的主要症狀有急起高熱、關節痛、關節腫脹、斑丘疹,可伴有頭痛,噁心、嘔吐、納差、腹痛等消化道症狀,畏光,結膜充血或出血症狀。皮疹常見於面部或四肢伸展側。關節痛常表現為遊走性疼痛,可累及多個關節,以侵犯小關節(如指關節)多見;關節痛常伴隨發熱症狀出現,可持續數天或數月。
廣東疾控中心提醒,公眾出行前根據自身需要進行出境前健康體檢,及時檢視旅遊部門、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旅遊提醒,提前瞭解目的地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學習相關預防知識,做好防蚊、滅蚊的防護準備。
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為1~12天,歸國人員在入境後12天內需主動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及時到醫院就診並主動告知醫生近12天境外旅居史。入境前若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主動進行健康申報並告知海關檢疫工作人員近期旅行史及在當地有無蚊蟲叮咬史,配合進行相應的檢查和隔離治療。

預防基孔肯雅熱,防蚊滅蚊是關鍵
基孔肯雅熱目前尚無疫苗或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病例治療主要採取對症、支援等綜合治療。因此,預防的核心就是斬斷傳播鏈——防蚊滅蚊!這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
個人防護:不給蚊子開“飯局”
  • 穿衣“武裝”:戶外活動,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躍高峰),穿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
  • 驅蚊“護盾”暴露的皮膚及衣物上噴塗有效驅蚊劑。按說明書要求足量、定時補塗。居家安裝紗門紗窗,睡覺使用蚊帳。
  • 避免“高危地”:減少在樹蔭、草叢、竹林、積水等蚊蟲孳生地附近長時間停留。
環境清理:截斷蚊子“生命鏈”
牢記:無積水就無蚊蟲!每週花10分鐘,徹底清理家中及周邊各類積水。
  • “翻盆倒罐”:徹底清空、倒置或妥善遮蓋閒置的盆、罐、桶、缸、輪胎等容器。
  • “清淤疏堵”:清理房前屋後溝渠、天台排水槽淤塞,保持水流暢通。填平窪地。
  • “勤換勤清”:家中水養植物(富貴竹、萬年青等)每週至少徹底換水一次,並清洗容器內壁和植物根部。寵物飲水碗、接水盤等同樣需勤換勤洗。
  • “嚴密加蓋”:必須使用的儲水容器(如水缸、水池)務必嚴密加蓋或投放安全的滅蚊幼緩釋劑。
  • “垃圾管理”:妥善處理垃圾,特別是廢棄的瓶、罐、塑膠袋、一次性飯盒等,避免其成為小型積水容器。
出現症狀,及時就醫
若近期有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相關旅居史,一旦出現發熱伴關節痛、皮疹等症狀,請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並主動告知醫生近期的旅居史和蚊蟲叮咬史,配合醫生進行檢查診斷。
編輯|金冥羽 杜恆峰
校對|湯亞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人民網、廣州日報、澎湃新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