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央視新聞,廣東疾控局2025年7月27日通報:2025年7月20日0時至7月26日24時,廣東省新增報告2940例基孔肯雅熱本地病例,未報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佈在佛山2882例,廣州22例,中山18例,東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門、陽江、肇慶各2例,清遠、深圳、湛江各1例。
截至7月26日24時,今年廣東省累計報告4824例基孔肯雅熱本地病例,均為輕症,無重症和死亡病例報告。目前,已治癒出院和解除醫學觀察3224例。
其實我國早在2008年就首次發現輸入性病例,此後在2010年、2019年等都曾發生過輸入病例引起的本地傳播疫情,但規模都非常小。
為什麼今年佛山疫情規模比以往都大?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等其他蚊媒傳染病有什麼不同?針對這些公眾關心的問題,專家進行了詳細解答。

佛山今年疫情規模
為何會超以往?正常嗎?
很多網友表示,廣東地區之前都是零散的個例,今年為何會突然大範圍地快速傳播?
專家介紹,有多重原因導致,首先是外部環境基孔肯雅熱流行強度高,世界衛生組織專家22日就已發出警報,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情況,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避免疫情大規模暴發。
據中國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專家、氣候變化與健康全球聯盟主席劉起勇介紹,世界衛生組織警報是根據全球基孔肯雅熱暴發流行的總體形勢做出的,他們做了一個比較。10年前在印度洋的基孔肯雅熱大暴發,它形成的規模和造成的損失,總體來講目前是跟它相似的,儘管現在還沒有達到當年的水平,但現在流行季節還沒有完,如果到流行季結束,那有可能超過10年前。就是因為它在國際上大流行,輸入到我國,因為我國有這種傳播媒介——伊蚊,進入了本地迴圈,造成了本地疫情小的暴發。

除此之外,氣候、病毒型等原因也催化了今年廣東佛山的疫情規模遠超以往。
劉起勇表示,今年的氣候特別適合蚊蟲的孳生,密度比較高,這一次輸入進來的病毒,它是一個印度洋流行株,印度洋型特別容易被伊蚊傳播,傳播效率特別高,很多因素疊加起來,導致我們這次疫情超過了歷史上幾次小的暴發流行。

被攜帶病毒的伊蚊叮咬後
一定會感染嗎?
專家表示,基孔肯雅熱在人與人之間不傳播,是透過媒介伊蚊來傳播的。很多人就有疑問,只要被帶有病毒的伊蚊叮咬了,就一定會傳染上基孔肯雅熱嗎?
劉起勇:攜帶病毒的蚊蟲,它們叮人以後,人就被感染了,病毒在人體內又會大量繁殖發育,等病毒達到一定量時,釋放到迴圈系統,我們的器官就開始反應,這時候大約1~2天,人就發病了,發病了就會發熱、出疹或者關節痛,這些症狀陸續就出來了。從發病到第六天,還有發病的前一天,這段時間蚊蟲叮人以後,蚊蟲就被感染,病毒在蚊蟲體內,會在它的中腸大量繁殖,等它達到非常高量時,它會釋放到它的迴圈系統,從迴圈系統再到它的唾液腺,這時候它叮人時,它就又可以傳播,這樣不斷迴圈,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我們看到在社群裡面這些病人會越來越多。

感染基孔肯雅熱後
關節痛會持續多久?
基孔肯雅熱這個疾病的名稱來源於非洲坦尚尼亞,原意是“彎腰駝背”,形容患者因劇烈關節疼痛而被迫蜷縮身體的姿態。這也反映了其最典型的臨床症狀,就是關節疼痛致身體蜷曲。專家表示,這也是它與其他蚊媒傳染病,比如登革熱等,症狀上最大的區別。這種關節疼痛是每個人都會發生嗎?會持續多久?
劉起勇:關節痛還有一系列症狀,佔一定比例。根據經驗,大約百分之二三十的人感染以後會有關節痛的症狀,大多數可能是比較短期的,比如幾周到幾個月,關節痛症狀逐漸消失。確實有一定比例,症狀超過半年甚至超過一年(比例一般在百分之幾)。甚至會造成一些後遺症,比如勞動力下降,還有關節活動障礙等。

如何區分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
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都由花斑蚊(白紋伊蚊/埃及伊蚊)叮咬傳播,但在症狀表現、潛在風險上各有特點。

特別提醒:如果近期有熱帶地區旅行史,歸來後12天內出現上述症狀,務必第一時間就醫並主動告知旅行經歷。
據廣州日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林炳亮主任、張曉紅副主任指出,無論不慎中招“兩熱”中的哪一種,體溫超過39°C時均需積極降溫,但要停用阿司匹林,這種藥物可能誘發登革熱出血、加重基孔肯雅熱關節損傷,建議優先選擇對乙醯氨基酚。
專家提醒,基孔肯雅熱目前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物。基孔肯雅熱預防關鍵是清積水、滅成蚊、防叮咬。沒有積水就沒有蚊蟲孳生,沒有蚊蟲就沒有基孔肯雅熱傳播。在此,呼籲廣大市民增強防控意識,定期翻盆倒罐、清理積水、清除雜物,從源頭上消除蚊蟲孳生環境;加強個人和居家防蚊措施,避免蚊蟲叮咬;若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疼痛等明顯症狀,請及時就診,並主動告知旅居史和蚊蟲叮咬史。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翻盆倒罐清積水,應對蚊媒傳染病挑戰,守護健康家園。
編輯|金冥羽 蓋源源
校對|盧祥勇
封面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廣州日報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