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超4000例,這種蚊子傳播的病怎麼防?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7月15日下午,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首次通報了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8例。此後,病例迅速增長,25日,該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3627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三地。佛山市5個區已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超過4000例。
不止我國,現在,世界上119個國家都在受這種疾病侵擾。7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就蚊媒傳播疾病基孔肯雅熱發出警報,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避免疫情大規模暴發。
人口流動頻繁、氣候異常、城市化發展的當下,由蟲媒傳播的“熱帶病”離我們已不再遙遠。

記者|王怡然

編輯|徐菁菁

“聽都沒聽過”
7月17日晚上,住在佛山順德區的林雅(化名)發現自己的手和腿上出現了一些小皮疹,她沒當回事,以為是吃壞了東西。第二天,她突然發燒到38.4度,下午4點來到附近的社群醫院。醫生讓她檢測了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登革熱檢測結果半小時就出了,為陰性,但醫生告訴她,根據自己這幾天診療經驗判斷,她很可能是感染了基孔肯雅熱,不等出結果,就聯絡了上級醫院讓她立刻去辦理住院。
《熱帶病毒》劇照
確診後的林雅回想起自己前幾天的經歷,發現似乎有跡可循。從16日開始,她身上就陸續出現了一些皮疹,是那種細密的小紅點,人也有些不舒服,但她以為是自己有些感冒。會得這個病,她覺得自己有點倒黴。林雅有些潔癖,在家經常做衛生,也常點蚊香、噴驅蚊水,家裡一直沒什麼蚊子。回憶起來,應該是15日晚上下班回家去菜市場時被蚊子叮咬到,“廣東蚊子一直很多,被叮了也很正常,根本不會在意”。
其實,15號那天,順德區通報發現基孔肯雅熱病例的訊息時,林雅就在手機上刷到過。她剛從廣州一所大學畢業來到順德工作半個月。她知道蚊子會傳播一些熱帶病。以前,學校裡為預防登革熱經常會做消殺。但她身邊從未接觸過類似傳染病病例,更沒聽說過“基孔肯雅熱”,心裡覺得這些病離自己很遙遠,根本沒在意那則通報。
住院後,林雅才發現醫院已經人滿為患,她“幸運”地趕上了病房內最後一張床。工作人員正在走廊裡搭臨時病床,在她後面來的患者,都只能住在走廊裡。每張病床上都會搭起蚊帳。使用蚊帳,是為了避免進一步傳染。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常見的“熱帶病”,主要症狀是發熱、皮疹、關節痛。它的英文名“Chikungunya Fever”形容了這種症狀的威力——它來源於坦尚尼亞南部基馬孔德語,意思是“扭曲”,描述患有嚴重關節痛的感染者彎腰的樣子。
作為一種蟲媒傳播的傳染病,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一樣,不會透過血液、唾液、接觸等方式傳播,主要透過伊蚊叮咬傳播。當伊蚊叮咬到攜帶病毒的人或動物後,病毒會在伊蚊體內繁殖併到達唾液腺內增殖。經過2-10天的潛伏期後,透過感染伊蚊的叮咬,病毒又傳染給其他動物和人類。也就是說,這種病不會“人傳人”,傳播途徑是“蚊傳人,人傳蚊,蚊再傳人”。

圖源:廣東疾控
不止大眾,醫生們也很少見到這個病。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近日陸續收治了不少就診患者,該院感染科主任白紅蓮告訴本刊,醫生們更習慣應對的是登革熱,每到7月高發季,都會陸續出現一些本地散發病例。她以前只遇到過一次基孔肯雅熱,也是一起輸入性病例,從海關被發現迅速轉來醫院就診隔離。但由於二者傳播途徑一模一樣、症狀也比較相似,醫生們應對起來也並不陌生。
白紅蓮回憶,7月8日,佛山發現一位返鄉務工者返鄉確診基孔肯雅熱後,立刻響應,第二天就開始對全市各科醫生進行培訓,強調識別早期疾病並儘快送檢。最初,許多病人也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傳染病,會根據起疹子、關節痛、發熱等症狀去皮膚科、風溼科、急診就診。於是,各科室醫生們會有意識地給有疑似症狀的患者測核酸,每6小時送一輪檢測,判斷是否患上了基孔肯雅熱。
和登革熱對比下來,白紅蓮發現,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速度比登革熱要快,但是臨床表現嚴重程度要比登革熱要輕上很多。二者也很容易區分。登革熱又叫“斷骨熱”,表現為肌肉和骨頭的疼痛,血小板下降後,有針尖樣出血點出現。基孔肯雅熱則是迅速地出皮疹,伴隨小關節的疼痛,如手指、手腕,腳趾關節,少數病人會出現膝、肩等大關節疼痛。
“有些病人來頭一天痛得走不了路,第二天查房的時候,燒也不燒了,疼也不疼了,完全就是‘好人’一個。”白紅蓮所在醫院目前收治的患者都是輕症,最嚴重的情況是短期走不了路,上廁所比較困難,而且症狀一般兩三天就緩解了。特別是年輕人恢復得很快的,一般都不需要打針。
《路過未來》劇照
根據《基孔肯雅熱防控技術指南》(2025年版),基孔肯雅熱有極少數患者可出現出血、腦炎、脊髓炎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部分病例關節疼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白紅蓮說,如果患者年齡偏大,或自身基礎疾病比較多的患者,可能會引起併發症,是醫生們的“重點關注”物件。目前來看,“後遺症”出現機率不大。
目前,尚無針對基孔肯雅熱病例的特異性治療措施,以對症治療為主,比如關節疼痛吃布洛芬止痛,發燒吃乙醯氨基酚退燒來進行症狀緩解。事實上,基孔肯雅熱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具有自我緩解特點,不對症狀進行干預也可以自行恢復。但從另一方面看,它具有高傳染性。從防控的角度來看,患者仍需及時就醫,避免伊蚊叮咬後將病毒傳播給家人、朋友。
林雅入院當天吃了退燒藥,第二天就不再發燒。但她的白細胞和血鉀指數有些低,所以每天會注射維生素和葡萄糖來增強抵抗力,還會吃一款修復白細胞的口服藥。四天後,她的核酸結果轉為陰性出了院。她一直沒出現關節疼痛的症狀,但她的皮膚還殘留了些不明顯的皮疹,一離開空調房就會出現。她決定,請假在家好好恢復幾天。
熱帶病的挑戰
基孔肯雅熱高發於非洲、東南亞等熱帶地區,在我國並不常出現,零星幾次出現,也都是輸入性病例,並未發現本土原發病例。
基孔肯雅病毒1952年在非洲的坦尚尼亞開始出現,那時,蚊子的宿主是叢林裡的猴子。隨著人類遷徙和氣候變化,病毒從非洲走向各地,從森林走向了城市。1970年的印度,首次記錄了基孔肯雅熱在城市中的暴發。自此,它的流行變得更加頻繁和廣泛,開始在城市人群中迴圈。
《熱帶疾病》劇照
基孔肯雅熱在我國的暴發,與全世界範圍的“大暴發”脫離不了關係。世衛組織蟲媒病毒小組負責人迪亞娜·阿爾瓦雷斯在新聞釋出會上介紹,目前已有119個國家和地區發現基孔肯雅病毒傳播情況,約550萬人面臨這種蚊媒病毒的風險,而且可能出現大範圍疫情,給衛生系統帶來壓力。
事實上,蚊媒病毒傳染帶來的問題從2015年後就開始加劇。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陳曉光介紹,在蚊媒傳播的流行病中,基孔肯雅熱雖相對陌生,但防控其實一直在進行。早在2008年,海關就發現了一例斯里蘭卡輸入的基孔肯雅熱病例,此後數年都有陸續出現的輸入病例。2010年在東莞,曾出現過253例的暴發式疫情。至今,我國已有16個省市區發現過基孔肯雅熱的蹤跡。
人口的全球流動、氣候變化以及城市化的持續擴張都是病毒廣泛傳播的原因。陳曉光長期從事媒介蚊蟲及其傳染病相關研究。他告訴本刊,蚊子密度的增加也是一重重要原因。傳播基孔肯雅熱的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兩種,隨著防控和生態環境的變化,埃及伊蚊近年來在雷州半島密度顯著下降,但俗稱“花蚊子”的白紋伊蚊則不然。
白紋伊蚊在城市密度顯著高於農村。城市化改造下,積水區多,綠化也多,這種環境利於白紋伊蚊這種野棲型蚊種生存。一些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比如喝瓶裝水,吃外賣,垃圾如果不及時處理,非常容易成為容器型的小積水,白紋伊蚊就會在其中產卵孵化。而城市由於“熱島效應”,溫度較周邊農村高3~5度,人群密度又高,白紋伊蚊容易找到血源吸血產卵,“營養好,身體倍兒棒”,其壽命會比“農村戶口”的同類長5-10天。
《寄生蟲》劇照
不僅在南方城市的“蚊口”密度增加,白紋伊蚊活動範圍也逐漸向高海拔地區擴張。如處於溫帶的北京,2004年捕獲100只蚊蟲中,白紋伊蚊佔比不超過4%,而2017年再調查顯示,比例升至14%。這也意味著,需要面對蚊媒傳播疾病挑戰的不再侷限於廣東、雲南等亞熱帶省份。
陳曉光解釋,在過去,北方的溫度是一個蟲媒病毒傳播的天然瓶頸。他曾做過相關實驗,在不同溫度下測試白紋伊蚊感染登革熱病毒的數量及速度,發現感染率最高的溫度為28度,低於18度感染機率幾乎為0。蚊子感染後在體內有7-10天的“潛伏期”,只有等病毒感染唾液腺並增殖到一定濃度時再咬人才能傳播。在北方,受晝夜溫差的影響,下半夜的低溫會大大降低白紋伊蚊感染和傳播病毒的機率。但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這個瓶頸或許會被打破。
滅蚊防蚊
陳曉光告訴本刊,應對基孔肯雅熱這些蚊媒傳染的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舉措就是阻斷其傳播途徑,也就是滅蚊防蚊。
陳曉光介紹,廣東地區長期開展監測蚊蟲密度工作,超過臨界值則會採取相應滅蚊手段。過去,最常用的方式就是“人誘法”,檢測人員撩起褲腿,透過被引誘來的蚊子數量監測特定時期內蚊蟲密度,但這種方式存在不同時段差異大、資料不準的問題。他現在正在推進新型監測裝置,透過對未吸血成蚊及吸血蚊蟲產生幼卵數量的24小時持續性觀測來得出蚊蟲密度資料。但目前,這一監測手段還未制定出相應的標準,“什麼數值算多,什麼算少,這需要和‘人誘法’的衡量標準建立可比性”。
在滅蚊的手段上也有進展。過去,殺蟲劑是最普遍的方式,但蚊子在進化,許多蚊蟲產生了抗藥性,所以,越來越多的新型防控技術手段開始研發,綜合的防控手段正在推進。
《寄生蟲》劇照
“最重要的,是透過環境改變來減少它的孳生地。”陳曉光說道。近年一些地方透過對城市設施的改造和環境的治理來減少蚊蠅鼠蟑。比如改造下水道,明溝改暗渠、清理積水。“沒有水就沒有蚊蟲,翻盆倒罐、減少積水、減少孳生,這是一種最有效最根本的方式。”
此外,一些生物控制手段也被使用。研究者透過讓白紋伊蚊感染某種共生菌使其不育,或透過分析其基因組來改變蚊子性別,將雌蚊變雄蚊來減少吸血傳病。廣東還有一些地區在開展“以蚊滅蚊”的實驗。但把這些防治手段從實驗室推向田間地頭,廣泛地應用,還需要一定時間。
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有一些能做的防控措施。陳曉光介紹,一方面,在家居和工作場所,要儘可能的安裝紗窗、紗門,睡覺時使用蚊帳,外出時則要穿一些長袖的淺色的衣物,比較不容易引起蚊蟲的注意,減少叮咬,還可以塗抹一些驅蚊劑。佛山市疾控部門曾發文提醒,在產品選擇時,可選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叮、檸檬桉油的產品。對兒童和孕婦來說,優先可選物理防蚊(蚊帳),必要時再用含派卡瑞丁成分的驅蚊液。
而清理積水也不只是環衛部門的工作。順德疾控7月19日釋出的《告全體市民書》中,建議市民及時清理蚊蟲孳生地,措施包括棄養水生植物,不使用花盆托盤,及時清理洗衣機底部、洗手池、廚房水槽等易積水部位、清除廢舊容器、填平屋外窪地等。
對林雅來說,這次感染基孔肯雅熱的經歷讓她開始重視起防蚊這件事。以前,她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陽臺開啟窗戶,讓屋裡透透氣,這幾天,她放棄了這個習慣,不怎麼敢開窗。家裡時常點著蚊香,外出時也把長袖長褲穿好,白天怕熱,就在太陽落山後再出門。
《青木瓜之味》劇照
在人類試圖消滅蚊蟲的努力之外,有效的藥物與疫苗問世才是控制之道。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告訴本刊,無論是登革熱還是基孔肯雅熱,在國內都沒有獲批的防護疫苗上市。但今年2月,一款基孔肯雅熱疫苗已被美國藥監局批准上市。他相信,我國的疫苗研究也會有快速進展。
在陳曉光看來,基孔肯雅熱的外來輸入感染者很難杜絕,媒介伊蚊也難被完全控制,再加上缺乏安全有效的疫苗、人群普遍易感。因此,一定時期內,基孔肯雅熱的輸入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本地流行,甚至是區域性暴發恐怕難以完全避免。
“傳染病的流行是很複雜的。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環節,這裡面要環環相扣,才能造成一次流行的發生。疾病的流行並不意味著哪個環節的絕對‘失守’。未雨綢繆地採取預防工作,以針對性措施來應對疫情,才是常態。”陳曉光說道。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球球 / 稽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