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順德基孔肯雅熱病例接近三千:已外溢至省外

2025.07.23

本文字數:1749,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林志吟
題圖 | 央視新聞
根據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7月23日的通報,截至2025年7月22日,該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2934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均為輕症病例。
對比7月21日,7月22日一天內病例數就增長了463例。
回顧7月15日下午,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首次通報了一起境外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本地疫情,當天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478例。短短一個多星期時間,確診病例數就增加了兩千多例。
截圖來自公眾號“健康順德”
基孔肯雅熱疫情不僅擴散至佛山市其他區,而且還外溢至省外。
根據佛山市7月20日的通報,截至7月19日,該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873例,這裡面除了順德區1790例外,禪城區和南海區確診病例分別為49例、34例。
與此同時,中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近日也通報稱,澳門衛生局7月18日接獲1例輸入性基孔肯亞熱病例報告,列為本澳今年第1例輸入性基孔肯亞熱病例。患者是中國澳門居民,男性,61歲,居住於青洲大馬路青怡大廈,於7月8日至17日曾到佛山市順德區探親,17日早上出現發熱、頭痛及全身肌肉關節痛等症狀,即日由佛山市返澳並前往仁伯爵綜合醫院就診,18日經公共衛生化驗所檢測證實感染基孔肯亞熱病毒並呈陽性。患者目前病情穩定,將安排接受住院治療,患者同住人士暫無不適。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靠伊蚊(就是身上有黑白花紋的“花蚊子”)叮咬傳播,最典型的症狀有三個,分別是發熱、皮疹、關節疼痛,目前沒有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採取的都是對症治療,比如使用退燒、緩解疼痛的藥物。
與登革熱類似,基孔肯雅熱都由伊蚊傳播,主要發生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發病初期都有高熱、頭痛、關節和肌肉疼痛等症狀,容易混淆,但二者仍有一些區別,基孔肯雅熱發熱期較短,關節痛更為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
自1952年全球發現基孔肯雅病毒以來,已在非洲和亞洲引起多起暴發。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廣東省東莞市曾發生了我國首起基孔肯雅熱社群暴發疫情。
對於這次佛山順德基孔肯雅熱疫情確診病例數增長快原因,有廣東省感染科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基孔肯雅熱的傳播,必須透過蚊子叮咬作為媒介,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感染基孔肯雅熱的患者,主要以無症狀感染和輕症為主,導致很多人不去醫院就診,感染源難以被發現,再加上人員流動密集,在蚊子叮咬作為媒介作用下,更容易造成擴散,進而導致疫情外溢。
“目前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的重點還是滅蚊,滅蚊關鍵在於清理積水。”該感染科專家表示。
一篇發表在《疾病監測》雜誌上題為《2010-2019年中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流行病學特徵分析》研究顯示,2010年至2019年我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主要呈散發狀態,曾引發4起本地暴發疫情,2019年輸入病例突增,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徵,夏末、秋季為高發季節。輸入病例主要分佈於雲南、廣東和浙江省,來源國主要為緬甸、泰國、孟加拉國、印度等與我國接壤的東南亞國家。輸入病例大多數為歸國後自行就醫發現,發病診斷間隔較長。85%的基孔肯雅熱感染者為顯性感染(即具有臨床表現),隱性感染者約佔15%。顯性感染者中,99%有發熱、關節疼痛和皮疹等表現,約半數在3個月後轉變為慢性關節炎,重症和病死率小於0.1%。基孔肯雅熱潛伏期平均為2到4天,可長達12天。因此隱性感染者、大部分輕症患者在入境檢疫時難以發現。
近日,廣東疾控提醒稱,廣東近期天氣炎熱、降雨頻繁,蚊蟲已進入快速繁殖期,廣東省已發生基孔肯雅熱疫情,登革熱疫情也進入快速上升期。
7月23日,與佛山市鄰近的廣州市也釋出了預防“兩熱”(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倡議書。廣州衛健委表示,近期,隨著氣溫升高、降雨增多,蚊蟲進入繁殖高峰期,“兩熱”傳播風險增大。防蚊滅蚊是預防“兩熱”的關鍵。積水是蚊蟲滋生的主要場所,及時清理積水能有效減少蚊蟲繁殖。特別是有“兩熱”流行地區旅居史或蚊蟲叮咬史,且出現發熱、關節痛等症狀的市民,請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並主動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配合進行檢查診斷和流行病學調查,以便獲得準確診療,採取有效防控措施。
微信編輯 | 蘇小
推薦閱讀

線下斷貨!馬雲西湖夜騎帶火同款,旗艦店每人限購2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