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燕&申華章:這場直播創造了一土教育場觀的最高記錄……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855 篇文章

本文首發於:奇想國童書。
寫在前面:
這場直播定在週五中午一點時,我心裡直犯嘀咕,大中午的不休息一會兒,還有人看直播嗎?還是教育類的。
我暗自搖頭,覺得資料肯定好不了……
結果,這場直播創了一土的場觀最高記錄,直播回放轉發次數,截至目前已經有269次。
我才知道,今天的家長,真的很焦慮。
不過還好,這場直播從未販賣教育焦慮,聽完甚至可以鬆一口氣。
這場直播的主持人是來自一土教育的聯合創始人申華章,嘉賓是奇想國童書的創始人、總編輯黃曉燕。
申華章老師作為一土教育聯合創始人,CEO,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2016 年與李一諾一起創辦一土學校,致力於在基礎教育領域探索迴歸本質、指向幸福的教育。

在這次大佬級別的直播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普娃」,也就是黃老師的女兒丫丫,是如何從不上任何輔導班,卻把自己捲進了國際名校攻讀醫學博士的。

丫丫(孫楚翹),美國達特茅斯醫學院 2024 屆新生。K 至 12 年級一直就讀家門口的普通學校,自由生長。
我們為大家整理了文字版的直播精華回顧,由於整場直播乾貨滿滿,內容含金量十足,所以我們希望儘可能為大家呈現完整內容。
1
我永遠認同,雞娃不如雞自己
  申華章  我前幾天看了一個影片,它會把家長分成多種型別,比如高管控型別,即家長會為孩子制定很多規則;溺愛型,盡力滿足孩子所有要求;還有忽視不管的型別,但是也有一種新的型別,叫做直升機家長
  黃曉燕:他在你頭頂盤旋?
  申華章 :對,就是您說的這種很精細化的育兒方式。幾年前有一本書,講美國有一群中產階級就是用這種方式育兒的,他們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幫孩子掃清所有的障礙,給孩子所謂最好的規劃。但最後其實結果並不好,而您這邊則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
  黃曉燕   :我也沒有走,我是覺得所有的家庭都是有獨特性的。
  申華章   :由於各種原因,您事實上給孩子時間並沒有那麼多。
 黃曉燕  :對,這是一個事實。
  申華章   :但是您一定也給了她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在有限的時間裡,您覺得給孩子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黃曉燕   :我覺得是榜樣的力量,我女兒一直說,媽媽我總得比你努力。
我覺得母親對於女兒所樹立的榜樣是影響深遠的,你是一個什麼樣的母親,很大程度上你女兒就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女性。
  申華章    :雞娃不如雞自己是吧?
  黃曉燕   :對,我永遠是認同這一點的,雞娃不如雞自己。前兩天我看了一個影片,覺得很有意思,他問了一個問題,精英父母跟普通父母有什麼區別?
他的回答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他說,精英父母跟普通父母的區別是在孩子跌倒或者遇到挫折的時候,精英父母可以把孩子拉回到正常的成長路徑上,或者說是可以挽救孩子。
但是你想想看你怎麼救孩子,你怎麼把孩子拉回到正路上,一定是你自己要有精神的力量或者金錢的力量,對不對?
2
我們彼此要看到對方
  黃曉燕  :因為她爸完全不管她,我又離得非常遠,所以孩子的很多事情其實我們不知道。
在她初二的時候,我倆爆發了非常強烈的抗爭,她當時對我的意見非常大,我們的母女關係陷入糟糕的境地。有一次我在丫丫跟前痛哭了一次,然後我倆進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長時間的溝通。
  申華章  :她對您有意見的核心點是什麼?沒有時間陪伴?
  黃曉燕   :在青春期的時候,女孩子有非常多心理上的訴求,像來例假這些,身體發生的變化,自己對身體變化的適應,對成長的適應。我覺得在這個時候,媽媽是應該陪在身邊的。
雖然我每天跟她打半個小時左右的影片,她有問題了也會向我求助。但是實際上,我覺得這個階段應該有的陪伴我並沒有做到。孩子成長中面臨的問題肯定是非常多的,媽媽不在身邊,她肯定對我有意見,比如我回去了以後,她就刻意地不理會我。
  申華章  :莫名地鬧情緒。
  黃曉燕  :對,她不理我,表現出來對我強烈地鄙視,然後針對我。
我也想跟家長們分享,我覺得在親子關係裡面最重要的是真實。
真實、真誠和open,我們都很open,她對我的所有的敵意我都接收到了,我也要表達出來,我要告訴她,我需要跟她敞開了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能隱藏這個問題。
  申華章  :我對青春期這個階段還是非常感興趣的,因為我們家幾個孩子現在基本上就在這個年齡段,我最近也看了很多這方面的東西,包括我也發現他們現在經常打遊戲,於是自己也開始試著去學習打遊戲。
我不會打,但是當他們打的時候,我會坐在旁邊看,因為他們都打不同型別的遊戲,我就試圖從遊戲裡面去理解他們。
  黃曉燕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態度。
你要知道你的這種笨拙,孩子是會很欣賞的,這種不瞭解,這種笨拙的嘗試,會給孩子帶來很滿足的成就感。他會覺得,“你看看你還不如我,我在這方面比你強多了”。
他內心的力量以及價值感,需要從身邊人,尤其是父母的仰視裡面得到。這對於養成孩子的成就感是至關重要的。
  申華章  :但現在移動網際網路已經開始侵入青少年的學習和生活,你看很多家庭,孩子在小學就開始有手機。
學者喬納森海就一直在做這方面研究,他是一個社會心理學家,他關注到,美國大概在10年到12年那段時間,青少年爆發心理問題和自殺的頻率快速上升,後來他發現這與社交網路的發展是緊密相關的。
病毒式傳播的資訊,對於整個這一代人的影響都非常大。而且你看現在成年人都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何況是青少年呢。
  黃曉燕   :我認可您說的手機對孩子的生活的侵入,但是我覺得手機只是一個外在的載體,在沒有手機的時候,也可能會有其他東西。你比如說丫丫初中的時候追星,我當時是陪著她追星的,我非常努力地跟她一起追,她追誰,我就跟她一起。
你不要在所有事情上都反對,從小我就跟我女兒說一個道理,就是說你不要against anything,你against anything其實會先耗費掉你的力氣。
我們育兒是一樣的,你不要覺得孩子在玩手機,那手機就是你的障礙或者是你的敵人。
什麼叫接納、包容和開放?是所有的東西過來了,穿你而過,這個叫開放,這個叫接納。
如果你反對against他,你首先把他當成了敵人,我們很多家長的關注點需要調整,你不要把你的視線聚焦在孩子的問題上,每個孩子都有問題,包括我們自己也有很多問題,但是你不能始終聚焦在這個上面,我們應該把注意力聚焦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比如說,生命是孩子的責任。對他自己的生命負責,是他自己的事情,這是最重要的,這樣屬於孩子的生命力就有了,他自己會學著對自己負責,他自己會清楚我要玩多長時間的手機,什麼是我生命裡最重要的事兒。
你們一定要相信孩子他是有這個能力的。
還有一個,比如說孩子初一,現在擺爛躺平沒關係不要緊,還有的是時間去思考你要怎麼做。實際上,你在這種時候要更多地給孩子空間,更多地給孩子陪伴,引導他,跟他一起玩,一定要去發現孩子的興趣在哪裡。
  申華章 :對,很多家長覺得這很難,就像我也是。因為社會變化很快,我們這一代父母其實完全不理解孩子的世界,比如剛才有家長提到“CP”、“二次元”這些概念,你不花時間去研究,你永遠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黃曉燕  :(認為很難的家長們)恕我直言,我覺得你給孩子用的心還不夠。
陪伴有精神的陪伴,有物理距離的陪伴,很多父母和孩子在空間上零距離,但是他其實並沒有做到陪伴孩子,因為他的精神不在孩子身邊,他的思想不在孩子身邊。
什麼叫真正的陪伴?陪伴是你的思想和精神要跟孩子在一起。
我到現在都跟孩子玩一樣的遊戲,每天我們倆都會玩。就是你要去了解孩子的興趣。你不用把孩子所有的事都瞭解得那麼清楚,你當然有你自己的事情,你只需要瞭解一點點,然後對於你做的任何一點小事,孩子都會感激涕零。
  申華章  :是的,你要表現出興趣。
  黃曉燕  :孩子的需求是,我喜歡 cosplay,我喜歡玩電子遊戲,你也得看到。
我們要互相看到對方。
3
就算走了“一般人都走的道路”,又能怎樣
  黃曉燕  :其實我經常說,養育孩子是一個鬥智鬥勇的過程,我說的鬥智鬥勇不是說你要跟孩子鬥,是說首先你要勇敢,勇敢是什麼?勇敢是無畏,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家長都如此焦慮,實際上他在恐懼什麼?他恐懼孩子沒有走上“一般人應該走的道路”,然後他以後就完蛋了。
但問題是,他就算走了這種“一般人都走的道路”,他又能怎麼樣?
如果他沒有生命的自主性,如果他沒有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他就算這樣走下來也泯然眾人矣,對不對?
  申華章  :我覺得泯然眾人矣,很多觀眾已經能接受了,他們可能更害怕孩子天天打遊戲,天天刷影片,最後會滑下深淵。
  黃曉燕  :我女兒初中三年基本上就是追韓劇,雖然說她是在國外的環境裡面,但是在中國,你即使從初三開始發力,應對高考也是沒有問題的,甚至你也可以選擇不高考。
  申華章  :嗯,我的想法可能更極端一點。我經常講的一句話你是沒有辦法為明天做準備的,因為明天馬上就要來了。
黃曉燕 :我有一個觀點是什麼?我跟我女兒說的是,你永遠不要為了未來而活,要永遠活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當下你都是享受的,這跟苦和累沒關係,你可以非常苦,但你一定要樂在其中。
女兒丫丫
我女兒現在基本上每天只有三四個小時的睡眠,因為醫學院太難了,他們永遠都在考試,但是我跟她說,玩也很重要,所以她所有的活動她都要參與。她要做,她很苦,但是她也非常開心,這個叫享受每一個當下。
你為什麼不能為了未來而活?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申華章  :嗯,我覺得就這樣把一個事講透就挺好的。您這個案例還是挺有代表性的,但還有一個問題,我特別想深入去聊,包括家長們也都很關心的。就是說,我看著我的孩子有一些特別大的問題,比如說孩子通宵打遊戲,這不僅是父母,在旁人看來也是問題。因此,我作為父母認為他有問題,是正常的事吧。
就是在這種假設下,我們如何能夠真的從認知層面去接納他,去陪伴他,去伴隨他發生這個轉變?
 黃曉燕  :拿我朋友舉個例子吧。我這個朋友,她女兒今年上初一。孩子堅決不上學,非常明確是抑鬱了,然後她母親就來找我,讓我給她出主意。我就跟她說,你現在把在學校旁邊租的房子退掉,給孩子辦休學,讓她休最少一年的學,然後做什麼呢?
我問她,孩子喜歡什麼,她說孩子喜歡畫畫,我說你就讓她畫畫,找一個老師畫畫,或者我問她,孩子喜歡動畫片或者電影嗎?她說喜歡,我說你可以選一些他喜歡的動畫片或者電影,好一點的讓他去看。
學習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不一定只有坐在教室裡上課才叫學習。
我不認為人一定要考高中,我也不認為人一定要上大學。許多家長都覺得,人生就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條路。
很多父母看問題是從近往遠看的,實際上我認為這是錯的,我認為應該反過來,你這個孩子喜歡什麼?你這個孩子未來想做什麼?
比如說我這個朋友,她就說孩子鬧得非常厲害,但她又捨不得把租的房子退掉,因為她構建了非常好的未來圖景,覺得按部就班地在這個好學校裡上學就很不錯,但孩子告訴她說自己每天聽著學校的鈴聲就很緊張。
她孩子是個高敏感度的孩子,其實很多這種高敏感度的孩子,在藝術方面可能是有某種天賦或者潛力的,你為什麼不去發掘它呢?給她時間,讓她去除錯。
我這樣和我的朋友說了,但她還是很焦慮。
我說我們都多少歲了,現在回頭去看自己的人生,在這幾十年裡面,一年兩年是什麼?什麼都不是。
我覺得我們很多的家長恐懼的是時間。我昨天跟這個朋友說,你恐懼的東西實際上是非常無聊的,你恐懼的就是時間本身,但是時間是最不值得恐懼的。
我們所有人生下來就是向死而去,人生唯一的真相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會死,除此之外沒有真相了。我們應該把這個事情認識清楚。
我覺得中國的教育有非常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生命教育,缺乏哲學教育,我們的孩子從小是不看哲學類的東西的,這就會導致孩子對幸福、對人生的思考不夠。
  申華章 :是的,不思考重要問題,只思考眼下的現實問題。
  黃曉燕  :包括我們所有父母的問題,都是隻能看到當下。
其實我還經常思考,就是現在的父母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如此焦慮於當下的這個情況。
我覺得是因為我們好多當代人都沒有受過好的教育,我們自己就是按部就班地上學上班。
他只是在 copy 自己的人生給孩子。他自己並沒有成長,可能心理年齡還在幼年階段,然而他現在又養了一個孩子。
  申華章  :加上社會變化又很快,他自然就對未來充滿了恐懼。
  黃曉燕  :其實這種恐懼就是對時間的恐懼。
我女兒的班級裡是 96 人,最小的 21 歲,最大的 31 歲,10 年的差別,但他們現在的起步是一樣的。
10 年有那麼重要嗎?1 年 2 年有那麼重要嗎?
我昨天就跟我的朋友說,你現在要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把你自己的焦慮放下來,先鬆弛你,不鬆弛的話,孩子的這種焦慮和緊張是永遠無法解決的。
直播預告:
今天中午1點,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博士生導師、臨床兒童神經心理學博士孟書子,將會與華章校長一起透過真實案例探討當代孩子在成長路上會遇到的心理障礙。
直播簡介:
1. 當代學齡孩子心理問題激增的根源。
2. 非暴力溝通為何對孩子不起效?
3. 有哪些立竿見影的方法可以解決家長的燃眉之急?
–  END  –
推薦閱讀

對話趙林:真正的歷史是人文的,是生命穿越時空的記錄

華章:那些踩坑教我的事

我跟著華章做學徒的這一年……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