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事情很尷尬……從姜萍一開始就有粉絲讓我們動筆寫,我們情感上早就被這個小姑娘打動,實在不願意去寫,而且我們也不想因為這個事影響到她決賽,而今天另外一個事情爆發也是讓我們始料未及,竟然有數學界幾十位大佬聯名上書要求複查姜萍事件,這在數學界應該也是頭一回吧……
我們全文看了,先給大家提出幾點。
1、幾十位數學大佬也是選擇決賽之後再質疑,沒有影響姜萍考試。
2、大佬們從頭到尾就沒有把矛頭對準過姜萍這個小姑娘,而是把矛頭對準了賽事組委會,我們覺得這個是非常正確的。
姜萍有多火?我們已經不想再重複,人民日報直接報道:

她的伯樂,也是她的老師也被新華社報道:

她甚至成了當地的招牌:

她的故事已經太多太多了,我們不想再重複寫了,如果你還不瞭解可以先去網上隨便找一下即可。
現在主要說質疑的事情。
我們印象裡,很多名師和教授罕見的對這個事情都發了聲。而且讓我們非常吃驚的是,對姜萍事件,基本上分為明顯的兩派。
1、圈外人都覺得非常勵志和美好。
2、數學圈內人大量的質疑這個事情。
我們先看最早的一個復旦教授的採訪:

這位教授講的非常客氣。但是大家應該能馬上明白過來。

很多網友瞬間明白過來:

如果說這個回覆算是模稜兩可的話。那麼全國頂級的奧數金牌教練就相當於直接硬剛了……這位教練非同小可:

他的質疑:

很多名師都點了贊和同樣表示質疑:

趙老師甚至後續直接懟了:

在國際數學金牌教練趙斌對姜萍提出質疑後,又有一位數學界的大咖表示質疑,他就是陳嘉昊。陳嘉昊曾在第二屆劉徽杯比賽中獲得第二名,而當時的第三名是徐嘯宇(他是本次阿里數學國際賽初賽的冠軍)。

他不僅多次參加數學競賽,還參與過命題工作!趙斌表示,如果他的質疑是錯誤的,他願意賠償 200 萬精神損失費,陳嘉昊也跟帖表示願意和趙老師一樣提供一份獎學金。

要知道,這些數學名師手上都是全國各地的“數學神童”,他們非常清楚一個頂級天賦的孩子能在多少時間內做到什麼地步。他們現在基本上屬於死臉皮的去質疑了。
很多網友表示理解:

要知道,姜萍並不是過初賽最小的,有大把的初中生也過了,但是沒有人去質疑。比如同樣身居高位的這位初中生:

因為很多初中生都有“軌跡”,比如上圖的鄧樂言,他初一參加劉徽杯就獲得一等獎(第二,第一是史皓嘉;二等獎中有一位北大學生)。看他的答卷,初一就熟練掌握調和點列(高等解析幾何)和卡爾松不等式。


基本上我們看到的所有初中的數學天才們都參加過嚴格的競賽或者考試,這也是很多人不去質疑初中生而是去質疑姜萍的原因:

然後事情到了今天,呈現了爆發,有幾十位數學大佬聯名要求徹查此事。

要知道,並不是這些數學大佬無理由去質疑,之前就有很多網友po出了很多證據錘。
比如姜萍在影片中板書中的大量錯誤。

各種質疑的證據井噴,比如這位南開大學的數學大佬:








很多網友都提出了證據:

數學圈無法接受這個錯誤:


對她的過去也有很多質疑:



絕大部分都是劍指其老師:

有網友詢問姜萍故事拍攝團隊被拉黑:

這次聯名舉報的證據:


原作者的一些回覆:
【關於請願的一些個人想法】
本文將以Q&A的形式展開;所有內容均為我自己的個人想法和解讀,不代表參與請願的其他選手。
Q:請願的最新進展如何?
A:截至目前,已經有39位決賽選手參與聯署,非常感謝各位的支援!
遺憾的是,我們仍未收到組委會對於請願的回應。
我將繼續定期向組委會發送郵件,更新請願的聯署名單,持續到組委會完成調查為止。希望能夠有更多仍在觀望的決賽選手加入請願,向組委會表明我們追求事件真相的態度。
Q:為什麼要發起請願?
A:我把理由概括為三個問題:誰有義務?誰有能力?誰有權利?
首先,組委會作為本次賽事的主辦方,在“姜萍同學事件”引起如此廣泛關注的情況下,有義務對事件的真相進行說明,以平息輿論中對於事件真實性的爭議;
其次,目前網路上大多數所謂的“證據”均為間接證據,而真正能夠判斷事件真相的直接證據,要麼掌握在組委會手中(如實際提交的預賽試卷),要麼組委會更容易獲得(如委派專家與姜萍同學進行交流),組委會更有能力對真相展開調查;
最後,最有權利要求組委會對此展開調查的,正是與姜萍同學一同入圍決賽的其他選手。作為非官方舉辦的數學競賽,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發展到今天,仍能吸引那麼多頂尖選手參與,關鍵就在於保持了較高的公信力和學術水準,確保入圍決賽的選手名副其實。要求組委會繼續保持這一公信力和學術水準,是選手們當然的權利。
Q:為什麼會由你來發起請願?
A:絕大多數入圍決賽的選手都在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初期階段,或許還得再加上一些在中學階段就嶄露頭角的少年天才,像我這樣博士畢業兩年還來參賽的“老”選手恐怕屬於極少數。而在我看來,年輕選手通常會陷於兩種處境:要麼是顧慮太多,既擔心透露自己的資訊會遭到網路暴力,也擔心透露學校的資訊會受到師長的壓力,因此不敢鼓起勇氣來振臂一呼;要麼是空有一腔熱血,但不太掌握方式方法,不是將太多精力消磨在無效的爭論當中,就是言辭過於激烈而遭到輿論的反噬。
因此,我決定自己站出來實名發起請願,同時向其他選手保證其個人資訊將會完全對公眾保密(僅對組委會公開),給有所顧慮的選手提供了一些推動力;同時,我起草了一封立場相對中立、將主要矛頭指向組委會的請願信,所幸這封信得到了大多數選手的認可,使得請願比較順利、快速地度過準備階段而直接進入了行動階段。
從結果上來說,也許有其他選手也已經有相似的打算,我僅僅是機緣巧合成了最先發出倡議的人;從能力上來說,也許是因為我勉強還能算是個“青年”,熱血還沒徹底涼透,同時又比大多數選手多經歷了幾年社會的“毒打”;但歸根結底,也許我其實只是記得自己曾經的糾結和猶豫,因此當如今我在社會上略微站穩腳跟時,更能體會到在這一刻願意挺身而出能夠對其他人帶來多大的鼓勵和慰藉。
在此,我也特別向入圍決賽的選手中已經結束學業、參與工作的選手發出呼籲,希望各位能夠考慮實名加入聯署,幫其他選手多承擔一分風雨,也能讓他們更少一分後顧之憂。
Q:為什麼在請願信中,僅列舉了三條主要質疑,而沒有列舉“某某證據(此處可自行填空)”?
A:在回答前,我再次強調,以下內容僅僅是我自己的個人解讀,不代表其它請願選手。
目前網路上流傳的絕大多數“質疑”或“證據”大多無法滿足以下三個標準:其一,邏輯是否牢靠;其二,來源是否可信;其三,是否與事件直接相關。
目前在請願書中留下的前兩條質疑,就我的判斷來說,是在這三個標準上最沒有爭議的。
-
對姜萍的採訪影片由達摩院官方釋出,來源可信;板書中頻繁出現的書寫錯誤,表明姜萍同學對相應的符號和表示式不夠熟悉,直接關係到對其數學水平的判斷。 -
對姚教授的採訪系《中國新聞週刊》公開發表,且截至目前沒有被撤回或否認,來源相對可信;能夠熟練使用LaTeX,甚至水平超過95%的數學專業學生,這一論斷與姜萍同學的數學學習經歷和頻頻出現的書寫錯誤存在矛盾,直接關係到對其預賽答卷真實性的判斷。
至於第三條質疑,則是為了引出本次事件與王閏秋老師的相關性,為之後要求公開王閏秋老師的答卷提供必要的論據;但出於前述原因,這裡也就沒有進一步展開具體的“證據”。
相比之下,其它“證據”大多不能滿足這樣的審查。例如,在請願信草稿中,本來還有對姜萍同學是否能夠學習《偏微分方程》一書的質疑,理由是該書需要大量的先修知識;但由於有選手指出,謝惠民的《數學分析》一書的後半和《偏微分方程》一書的開頭部分可以較好地銜接學習,因此在之後的修改中還是刪除了這一條。
另外,從大方向上說,請願的目的是“要求組委會展開調查”,而非“要求組委會證實/證偽事件”。換言之,請願本身對於組委會的調查結果並無預設或期望,而是儘量採取了客觀中立的立場;而過度詳細地羅列和描述這些“證據”將會影響這一立場。
Q:為什麼在請願信中,僅要求組委會公開預賽答卷並展開獨立調查,而沒有要求“某某措施(此處可自行填空)”?
A:在“為什麼要發起請願”一節中,我已經提出,組委會有義務也有能力展開調查,而入圍決賽的選手有權利要求組委會展開調查。因此,本次請願信的兩大主體分別是“入圍決賽的選手”和“組委會”,在提出要求時,自然也只能涉及到這兩個主體。
可以看出,目前所要求的措施,都將主要矛頭指向了組委會,而這兩項措施也都在組委會的能力範圍之內;特別是,請願信特意避免了將矛頭指向姜萍同學,沒有提出任何針對姜萍同學本人的要求,如重新參加考試、開直播講解考題、與特定人士進行一對一交流等等,既是避免給姜萍同學施加太多壓力,也是為了避免讓民眾以為我們在強迫姜萍同學自證“到底吃了幾碗粉”。
同時,也為了避免組委會在事件調查中“自罰三杯”,在請願信中特意強調,在展開獨立調查時,必須有無利益衝突的第三方專家一同參與。希望關注此事的各位專業人士在有必要時能夠施以援手,以確保組委會能夠公平、公正、公開地展開調查。
Q:對於這場請願,你最終希望達成什麼樣的結果?
A:就我個人而言,我對於這場請願唯一的希望就是揭露事件真相。只要組委會切實、可靠地展開了調查,並及時、公開地釋出了詳細的調查結果,無論結果如何,我都能夠接受。
同時,我也希望,在這次請願之後,能夠還真正熱愛數學的人一片淨土。最近的爭端,除了處於事件中心的姜萍同學之外,也裹挾進了許多數學相關專業的從業人士,和並非專業但同樣熱愛數學的愛好者,並帶來了太多的浮躁和戾氣。我衷心地希望,組委會的調查結果能夠平息這些爭端,讓所有熱愛數學的人能夠回到自己的工作學習當中,繼續探索和欣賞數學之美。
Q:你是否考慮過,發起請願對姜萍同學可能帶來怎樣的影響?
A:我始終願意相信,儘管姜萍同學是此次事件的當事人,但是她主觀上並沒有追求這樣的結果或是熱度;同時,我也始終希望相信,她也確實熱愛數學,願意在業餘時間孜孜不倦地學習數學,並能夠從數學和服裝設計的共通之處中感受到其相似的對稱之美。
所以,當我在上一節說“真正熱愛數學的人”時,我想姜萍同學也應該是其中之一;我希望這次請願最終也能夠幫助她找到“真相”,幫助她回到十幾天前那個平凡的午後,重新捧起書本,繼續自己的數學旅程。
在決賽前給各位聯署選手發的最後一封郵件中,我祝願每一位選手在決賽中獲得理想的成績。同樣地,我也祝願姜萍同學在人生這場漫長的考試中,即使有些許波折,最終也能收穫她自己理想的成績。
Q:你是否考慮過,發起請願對自己可能帶來怎樣的影響?
A:首先, 肯定會有很多人誤解我和其它參與聯署的決賽選手,認為我們就是在質疑姜萍同學,而無視我在上文中一再強調和解釋過的,我們追求的只是真相,我們並沒有預設任何立場。
其次,也有人會認為我們是在酸、在嫉妒,是因為姜萍同學在資源不及我們的情況下卻超過了我們而忿忿不平,因此才誓要把她“拉下神壇”。這樣的場景在我前不久的回答中已經有所預演:即便我已經明白地寫出我認為“姜萍同學達到了數學系本科生的水平”,仍然有人在評論區質問我“姜萍和你有相同的資源嗎”,令我十分摸不著頭腦。
再次,還會有人認為我在蹭熱度、賺流量,甚至可能會評價我吃人血饅頭,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一點:當我為了避免打擾姜萍同學備考,而一再向各位選手要求在決賽結束前不要公開請願的相關資訊時,當我本人在過去幾天內從未參與任何對本次爭端的公開討論時(我唯一相關的回答完全建立在姜萍同學的成績真實可靠的基礎上,彼時對成績真實性的質疑尚未傳開),正有無數所謂的“大V”在各個社交媒體平臺大放厥詞,甚至是正一遍、反一遍地收割著流量,連知乎上都有回答炫耀自己如何在短短幾天內靠寫“姜萍事件”而賺了一筆快錢。
但最後,我也相信,上面這些只是少數,而有更多的網友會和各位參與請願聯署的決賽選手、和我站在一起,客觀、中立、理智地向組委會發聲,並期待事件最終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完】
有一位競賽生,從自己角度分析了大佬們聯名舉報的情況:






其實不止上述的幾十位大佬聯名質疑,很多網友也開始聯名質疑:

目標直指其老師作弊:

具體的我們就不放了,太長了,50多頁的證據。
其實從道理上來說,阿里組委會的確有義務證實姜萍事件的真假。



我們仔細看了很多大佬的質疑,有一種感覺,大佬們的質疑本質上甚至可以理解為對姜萍的保護,希望組委會能早日為姜萍澄清,提出有力的證據,這樣反而能證實姜萍的確是不可多見的數學天才。

這個事情今年搞的太大,很難收場。

最後是阿里官方的一個宣傳影片,大家可以看下。
不知道大家感覺如何?聊幾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