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7歲中專女生薑萍名震天下,我被無數人催促著寫一篇關於姜萍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因為……我也是個中專生,中專生寫中專生……那……那再合適不過了。
雖然我也不明白這是啥邏輯,反正大家就是催,連公司同事都笑眯眯不懷好意地看著我說:
“老闆,要不來一篇?”
這時候我就只能從口袋裡掏出皺巴巴的紙巾,擦擦額頭上的汗水,老老實實坐在電腦面前,開始以一箇中專生的身份寫另一箇中專生。
其實沒啥可聊的。
17歲的姜萍,以江蘇淮安漣水縣中專服裝設計專業,跑去參加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拿下全球第12名,就是以一個蘇北小縣城中專水平,戰勝一堆全球最頂尖高校師生,包括北大、清華、復旦、中科院一堆牛逼人物,確實充滿了傳奇性。
但其實,第26名的鄧樂言還只是個初中生,第233名的常傑和第332名的趙敏,都來自我老家邵陽那個名不見經傳、被我中學老師都嫌棄的邵陽學院,第345名的何金銀和第353名的Kejie Lin乾脆都是散仙,無門無派,連個老師都沒有。
在這項6萬人參加的比賽裡,他們都戰勝了北大清華劍橋麻省理工的師生,他們都是憑個人天賦逆天而行,都是了不起的。
因為充滿了故事性,符合中國人最喜歡看的“逆天改命”式劇本,這件事在網上沸騰了好些天,我原以為事情兩三天結束了,後來一看這比賽還沒結束,後面還有個決賽,也就是故事還沒講完,那姜萍還會再火一陣子。
不過我一直覺得這事並不稀奇,民眾反應有點過大了。
中國14億人口,現在基本普及了大學教育,今年畢業了1179萬大學生,2025年預計有1200萬,2030年預計有1600萬,隨著出生率下降,預計2040年才會降到761萬。
1600萬大學畢業生是什麼概念啊?整個臺灣島也才2300萬人、整個新加坡也才560萬人、整個沙特也才3600萬人,1600萬大學畢業生,放在全球太恐怖了。
推本溯源,中國現在教育環境非常優秀,培養出了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民眾,姜萍本身受益於這個教育系統的外溢效應。
有人不明白了,姜萍就是個普普通通的中專生,她怎麼就受益於中國大學教育系統呢?
因為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14億人裡頭一定會誕生天才,但天才也需要有好老師來引導她、教育她。
姜萍上中專後,是因為有非常好的數學老師,發現了這麼一個好苗子,一點一點帶著她深入高等數學,她才有機會讓自己的天賦得以施展。
姜萍的數學老師王閏秋,就是教育系統的外溢效應。
王閏秋今年應該30歲左右,江蘇大學數學專業碩士畢業,師從數學科學學院盧殿臣教授,現任教於江蘇漣水中專。
2022年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王閏秋預賽第166名,2023年他拿了432名,2024年他拿了125名,是他發現了姜萍的數學才華,並引導姜萍學習同濟大學的《高等數學》,再引導她先後學習謝惠民的《數學分析》、研究Lawrence C. Evans的《偏微分方程》
換句話說,姜萍是盧殿臣的徒孫,一上手就有人教她絕頂功夫。
我也是中專畢業,但二十年前的中專,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的老師來教我們?我們那時候讀完大專就可以下來教中專,我同班同學有中專畢業直接留校當老師的,而現在居然是江蘇大學數學系的碩士生在教中專,說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已經多到溢位來了,多到快用不完了,然後產生了外溢效應,偶爾有個底子紮實的好師傅,遇到了基層天才,讓她在武林大會上將一眾名門正派打得落花流水。
如果這不是中國大學教育體系的外溢效應?那這是什麼?
14億人裡頭一定有天才,有的天生擅長畫畫,有的天生擅長寫文章,有的天生擅長醫術,有的天生擅長數學,不過天才們通常是要被埋沒的,人只要忙於生存,就不可能展現天分。
如果姜萍也出生在1982年的湖南,哪怕她有這麼高的數學天分,她很可能跟我大部分同學一樣,遇不到這麼好的老師,普普通通讀完三年書,2000年中專畢業後,擠綠皮火車提著塑膠桶到廣東打工,被飛車黨搶劫被治安隊查暫住證,跟男友住在廣東十平方的農民房裡,買臺二手電腦從excel開始自學,慢慢花十年混到工廠中層,生兩個娃,回縣城買一套房,四十歲轉行去做美容或者開個小店。
她會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個數學天才。
我以前讀歷史時就好奇,為啥英國和法國那麼點大的國家,他們的歷史名人層出不窮,還分散在各個學科領域。
沒啥奇怪的,就是平臺推高了他們。
每一萬人裡頭就一定有人傑,每一萬人裡頭就一定有天才,天才常有,讓天才發揮的平臺極稀罕,天才常常沒發芽就被現實生活給拍死了,有的在地裡收莊稼、有的在流水線做包裝、有的趕著馬車送糧食。
恩格斯家庭富裕,他為啥要背叛自己的階級去幫助馬克思呢?
是因為恩格斯常常跟普通工人打交道,發現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對天文學、數學、物理天生就很有興趣,常常跟他討論這些問題,他發覺平民之中有的是天才,只是因為被埋沒了,所以他願意追隨馬克思幫助無產階級。
英國法國在工業革命後產生那麼多名人,是因為教育水平被抬到一定程度,能讓更多有天分的人充分施展才華,才有了那麼多物理學家、化學家、天文學家。
還有些人哪怕天分不高,但他收入水平高,他就揣著財袋子滿世界跑,專門研究人文地理,最後也成了歷史學家、地理學家。
姜萍很重要,但王閏秋更加重要,而培養出一個王閏秋需要多少年?建立培養王閏秋的平臺,又需要多少年?
那是一代一代人,七十多年堅苦卓絕發展教育的結果。
姜萍出名後,許多媒體追著她要流量,有些自媒體甚至跑到姜萍的家裡,去她屋前屋後採訪。
面對這些江湖紛擾,王閏秋表現得淡定而成熟,他說:大家不要再給姜萍冠以什麼“天才少女”之名,而是要讓她心無旁鶩地備戰決賽,盡情沉浸於這場思維的盛宴之中。
你看,好的導師、好的平臺不僅僅會尊重你的智力,也會維護好你的情緒。
這世界上其實不缺天才,但要能發掘天才、培養天才、保護天才,讓天才盡情地發光發熱,才是最難的事情。
——————————————-
↓點選購買盧克文新書《燃燒1864》↓
618活動:1本減6元 2本減14元 5本減51元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