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在11月3日的情況說明,終於揭開了長達百餘天的謎團——原來那位備受矚目的中專女生薑萍,並非“天才少女”,她的優異成績竟是透過老師的作弊而得來的。

即便早有心理準備,但看到真相浮出,還是難免失落。
在事件的開端,我也像很多人一樣被姜萍的故事打動。她出身平凡,背景普通,只是一箇中專生,偏偏是這樣一個姑娘,卻能衝破艱難奇蹟般進入決賽。這樣的故事,如果是真的,很難不打動人。
我總是習慣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測每一個個體,總希望在困難面前,人們能夠展現出堅韌與真誠。透過這些美好的品質,他們可以脫穎而出閃閃發光,也讓人間顯得沒那麼幽暗。
這種習慣,在險惡的社會環境中,難免常常被打臉。
我錯在忽略了人性和利益背後的複雜。即使是阿里這樣的大公司,即使是數學這種看似純粹的領域,終究難免摻雜功利與算計。
實際上,姜萍成為首位進入決賽的中專生時,阿里就該對成績真實性進行嚴肅調查。
當時,不少數學專業人士已經指出了她在宣傳影片中的錯誤,影片中對數學的展示也漏洞百出。但阿里似乎選擇了放任,不僅允許媒體迅速介入,還默許了流量的迅速聚集。他們可曾想到,這股流量並不全是免費的“紅利”?團隊中或許有人隱隱預感到風險,但在層層的組織架構中,最終的決策還是“讓子彈飛一會兒”。短期內,這樣的策略的確效果不錯,但後果卻是不可控的:公眾從好奇轉向質疑,最後到失望甚至幻滅。阿里的形象和聲譽,在流量洪流中遭受了巨大的衝擊。
當子彈最終變成迴旋鏢,受到傷害的不僅是阿里的公信力。
在這次事件中,每個人都似乎只犯了一點“小錯”:王閏秋不過是幫學生“做點題”,姜萍不過是聽從了老師的安排,達摩院不過是享受了一波流量。但這些“微不足道的小錯”逐漸積累,最終釀成了一個信任崩塌的大事件。
達摩院的名字很有象徵意義。在金庸小說裡,達摩院是武學修為的最高殿堂,代表著專注與境界的巔峰。阿里達摩院的命名顯然寄託了類似的願景:希望能成為一個心懷“家國情懷”和“世界擔當”的科研平臺,吸引全球頂尖科學家投入創新與探索,執著於面向未來的核心科技,真正做到“俠之大者,利國利民”。
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公眾看到的並非是純粹的科研初心。
公眾原本期待的“俠之大者”理應專注於探索真理,而非為了短暫的流量泡沫而妥協。真正的“達摩院”不該只是一個虛名,而應是誠信與卓越的象徵。
阿里若要重建信任,需要的不是一份簡單的情況說明。
其實,這一事件不僅僅是一次作弊風波,更是“草臺班子”式的運作方式在社會各層面逐步擴散的反映——缺乏清晰的規則、真誠的懺悔,以及有效的糾錯機制。
從阿里的宣告和學校的通報來看,雙方仍在試圖用形式化的語言搪塞過關,避重就輕。阿里這樣的頭部大廠尚且如此,那些中小型機構、學校,甚至其他社會組織,又能好到哪裡去?
當一個社會中,許多小錯不斷積累,卻沒有清晰的制度約束、懲戒和反思,信任的根基便會逐漸被腐蝕。這種體制性的疏忽與修復的無力,才是令人絕望的根本原因。這種長期的系統性問題,宛如慢性毒藥,逐漸瓦解了社會信任,使人對社會體系感到深深的無力與失望。
想想這些年的一樁樁一件件事情,是不是大多以這樣的方式消耗掉我們的情緒和信心的?不誇張地說,在當下,這樣大起大落反覆反轉的情感波動,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想起以前看完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後的那份惆悵,比如《紅樓夢》、《浮生六記》、《天仙配》——你對那些浪漫愛情或盛世繁華滿懷期待,卻發現它終究不屬人間,無法長留在現實中,最後像一場美夢,消散在晨曦中。
或許正因如此,現在的爽文和爽劇才這麼火。既然美好的情感最終無法歸屬自己,既然浪漫終將被現實的冷漠打敗,既然不是每個奮鬥的故事都能得償所願,那麼,為何不沉浸在一個“一眼假”的爽文爽劇裡?起碼,它們可以帶來片刻的愉悅,且不用去追問真假、剖析利弊。
最後,我希望不要將所有矛頭都指向姜萍。在此事中,去指責一個17歲的中專女生,或許是最安全、最容易、也最“解氣”的做法。然而這也是最無恥的。
姜萍的錯誤或許只是愚昧和盲從,但真正引發公眾失望的,絕不只是一個個體的過失,而是制度上的漏洞和組織中的層層失職。將批評集中在一個小角色身上,這既不道德,更是有意無意地無恥地為真正的責任者開脫。
姜萍的過失只是這齣劇本中的一環,更應追問的是:為什麼這些“微小的錯誤”會逐步釀成無法挽回的危機?什麼樣的一套系統會讓浮誇與虛榮逐漸取代真誠與專業?
回答這些問題也許很難,但絕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將批判傾注於那些無力反抗的個體。
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反思。

往期推薦
觀察|回國一個多月,最讓我痛心難過
的是什麼
關鍵詞
姜萍
達摩院
流量
影片中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