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職場人曾是推動大廠前行的中堅力量。然而,隨著行業的變革與洗牌,許多曾在字節跳動、美團、滴滴等大廠打拼多年的中年人,面臨著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他們中有人被最佳化,有人主動離開,但無論何種原因,他們都必須重新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 / BEGIN / ————
北京望京SOHO的霓虹燈下,總能看到一群夾著MacBook、揹著雙肩包的中年人步履匆匆。
他們中的許多人,曾經在字節跳動、美團、滴滴的工位上熬過無數個凌晨,卻在三十五歲這道坎上,被時代的浪潮輕輕拍在沙灘上。
有趣的是,這兩年我在校友群、前同事群圍觀到的”再就業圖鑑”,比任何職場綜藝都來得真實精彩。
這些被大廠”最佳化”的中年人,有人轉身就跌進外賣騎手的藍色馬甲裡,有人在小區門口支起了煎餅攤,更有人直接回老家承包了五十畝臍橙園。
最讓我感慨的是,這群曾經把OKR刻進DNA的”卷王”,如今竟在生活的褶皺裡,活出了千姿百態的人生樣本。
煙火照歸人
——老張的縣城慢鏡頭
老張在鵝廠做了十二年客戶端開發,去年冬天領完N+3賠償金,連夜打包了深圳出租屋裡的樂高模型,帶著妻兒回了湖北襄陽。
剛回來那陣子,他天天在朋友圈曬老城牆根的熱乾麵,配文”終於不用對著落地窗吃豬腳飯了”。
可不到半個月,這位前P8技術專家就焦慮得滿嘴燎泡——縣城科技園裡最時髦的崗位是網管,最高薪的工作是給網咖裝系統。
轉折發生在某個清晨。
老張送完孩子上學,拐進巷口五金店買燈泡,聽見老闆娘正對著手機發愁:”這破收銀系統,進貨單導三次才能列印!”職業病發作的老張順手給修好了,臨走時瞥見貨架上的物聯網門鎖,突然福至心靈。
三個月後,他帶著三個中專畢業的學徒,把縣城六十多家小賣部的收銀系統全換成了自己開發的SaaS平臺,順帶做起了智慧家居下沉市場。
現在老張每天騎著電驢穿梭在青石板路上,褲腳沾著菜市場的泥點子,兜裡揣著縣城商會發的”數字轉型顧問”聘書。
上次影片時他正蹲在自家陽臺上種多肉:”你知道我現在時薪多少嗎?二十塊!但看著那些小老闆們不再為掃碼支付犯愁,比當年拿年終獎還踏實。”
破繭
——女高管王姐的變形記
在阿里待過七年的人,身上總帶著點”中供鐵軍”的烙印。
王姐就是典型代表,哪怕離職半年了,跟我們聚餐時還會脫口而出”你這個方案ROI不夠清晰”。
這位昔日的區域運營總監,去年雙十一前被通知”畢業”時,正在會議室跟品牌方拍桌子爭取流量位。
失業後的王姐試過所有體面的退路:去創業公司當COO,發現要自己貼錢買伺服器;嘗試知識付費,錄了三十節運營課程只賣出九份;最離譜的是被拉去參加微商大會,看著臺上講師大喊”家人們刷波666″,她拎著包就衝出了會場。
轉機出現在今年春天。
某天她在盒馬挑草莓,聽見兩個寶媽抱怨:”社群團購的提貨點總丟東西””團長除了發連結啥都不會”。
王姐眼睛瞬間亮了——她掏出手機拍了張草莓照片,當晚就建了個”望京媽媽嚴選群”,親自跑到新發地找貨源,用excel表統計需求,拿石墨文件寫選品報告。
三個月時間,這個靠著”前阿里運營方法論”運轉的寶媽社群,愣是在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的夾擊下,做出了月均五十萬的GMV。
現在的王姐每天踩著運動鞋跑批發市場,手機殼上還印著”此時此刻,非我莫屬”的阿里土話。
有次看她蹲在小區快遞櫃前分揀山竹,鬢角的白髮在夕陽下格外顯眼,可眼睛裡閃著的光,竟比當年在黃龍時代廣場彙報雙十一戰報時還要亮。
程式碼之外有青山
——老周的二次元突圍
在網易遊戲做過主程的老周,被裁時正在給新來的00後講解渲染管線。
領完大禮包那天,他默默刪掉了電腦裡十幾個未完成的Unity工程,轉頭註冊了B站賬號”碼農阿宅”。
我們都以為他要做程式設計教學,沒想到第一期影片竟是《用遺傳演算法給虛擬偶像調音》,播放量直接破了百萬。
這個四十歲的山東大漢,白天戴著貓耳髮箍直播教人寫shader,晚上窩在出租屋給國漫做技術顧問。
最絕的是他去年開發的”AI動作捕捉外掛”,讓無數小成本動畫公司能用手機完成專業動捕。
如今在各大漫展上,總能看到coser們舉著”碼農阿宅yyds”的燈牌——而老周自己,正在籌備用區塊鏈技術給同人畫師搞數字版權存證。
上次去他十平米的直播間,看見牆上貼著泛黃的《仙劍奇俠傳》海報,架子上擺著褪色的暴雪嘉年華徽章。
老周邊除錯新的面部捕捉裝置邊說:”當年在廠裡做3A大作,總覺得是在蓋空中樓閣。現在幫同人社團解決一個渲染bug,反倒更有種扎進泥土裡的真實感。”
在這些跌跌撞撞的轉型故事裡,我逐漸品出些味道:所謂網際網路中年危機,不過是把一群習慣了在賽道上狂奔的人,突然扔進了沒有路標的曠野。有人循著炊煙找到村落,有人意外發現清泉,更多的人在迷路時,順手種下了意想不到的花。
就像老張教縣城超市老闆用企業微信時,突然理解了什麼叫”使用者場景”;王姐在社群團購群裡發公告,終於體會到”私域流量”的溫度;老周給虛擬主播調程式碼時,恍惚看到了遊戲引擎最初的浪漫。
這些從大廠流水線上下來的”標準件”,正在生活的粗糲打磨中,重新長出了獨一無二的稜角。
或許真正的出路,從來不在哪個風口賽道,而在放下”大廠光環”的那個瞬間。
當老同事們不再比較職級薪資,轉而炫耀自家陽臺的番茄苗、孩子新得的圍棋獎狀、B站新漲的粉絲數時,這群中年人終於撕掉了身上那張寫了半輩子的”網際網路打工人”標籤。
那些曾以為刻進生命的OKR,終究會在某個深夜的燒烤攤上,化作隨風飄散的孜然香。
而我們真正要書寫的,從來都不是完美無瑕的PRD文件,而是允許bug存在卻依然熱氣騰騰的人生版本。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駱齊,作者:駱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