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得越久,越能接受一個事實: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都喜歡抓馬的八卦,腥羶的狗血。
我甚至懷疑,如果不考慮經濟收入的因素,大多數人的夢想職業,應該會是一名專揭人陰司的狗仔。
某些國產劇,深諳人性中上不得檯面的陰暗角落,為了滿足大眾不道德的好奇心,好長期霸佔熱搜榜和收視榜,無數汙染視聽的成品應運而生…
烏鴉喜歡把這些劇,同一歸類為:榴蓮系影視。
它們氣味獨特濃烈,喜歡的人愛不釋手,不喜歡的則會兩眼一黑。
最近,就有這麼部到處蔓延的榴蓮系國產劇,把我燻得眼睛冒煙,腦子嗡嗡疼:
《蠻好的人生》

第一集的劇情,足以讓編劇在短劇界揚名立萬。
保險銷售胡曼黎,從業二十多年,因為業務能力強,穩坐公司一姐的頭銜。

別的團隊十幾個人咬牙才追到的業績,她一個人就能追平。

20歲中專畢業,從公司前臺到金牌銷售,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胡曼黎都實現了財富和階層的雙逆襲。
她憑藉的,是超高的情商和驚人的毅力:和客戶做朋友,聽對方嘮家常、吐苦水、嗑瓜子;
幫客戶接送孩子、逢年過節噓寒問暖、推銷時還要幫人做生意。
多年打拼,不僅年輕時讓她供丈夫讀完博士,如今在寸土寸金的上海,開著好車,住著大房子,兒子讀著私立學校,老闆看重,奢侈品說買就買…


正當她也以為自己是人生贏家時,她卻發現,老公出軌了。

而對方也不是什麼善茬兒:兩個前夫都是有錢人,都是結婚沒多久就去世,從職業小三發展到了經驗豐富的職業中三。

如今人到中年,經濟上相對自由後,口味就從腦滿肥腸的老臘肉轉移到口感清淡的中年酸味書生,趕了一波為知識付費的熱潮。

婚姻宣佈死亡,心如死灰的胡曼黎,決定專注搞事業。
但卻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之前一次違規操作,她的保險從業資格被強行停止兩年…
孩子的學費、房貸、大小賬單都壓在她頭上,這回真是走投無路了…

由孫儷、胡杏兒和董子健等演員主演的《蠻好的人生》最近播出,一躍拿下收視和話題度的捷報,是近期熱度最高,最受關注的國產劇。
導演汪俊,圈內知名度數一數二的導演,觀眾比較熟悉的作品有:《如懿傳》《玫瑰的故事》《小歡喜》《小別離》《蒼穹之昴》等等。

雖然有口碑和質量不錯的劇集背書,但《蠻好的人生》卻證明了一個道理:
當經驗豐富的卡司,盯上流量這塊肉,那觀眾被砸得暈頭轉向的風險,會成指數級增長。
在開播後一週,《蠻好的人生》喜提豆瓣評分6.1,收視和口碑不成正比,成功打造了“叫座不叫好”的尷尬局面。
有網友評價:都市狗血故事會。開篇就衝突值刻意爆表,從家庭到職場線,全員有病,細節經不起任何推敲…
很難想象,2025年了還在拍這種降智又低俗的劇情,內娛到底是有什麼神秘KPI,需要每隔一陣子,就推出這種土得掉渣的劇本?

從第一集開始,趴床底、掀被窩、鑽炕頭的老孃舅情節一浪接著一浪,差點讓烏鴉在一浪浪噴湧而來的狗血之中,溺斃身亡:
懷疑丈夫的外遇物件是其學生,“大婆教教主”上身,特意穿上戰袍對小女孩冷嘲熱諷;

搞了半天,原來小三是一名公司的老總。
小三對胡曼黎貼臉開大:他對我說,在遇到我之前,你們已經很多年沒有夫妻生活了,他一直以為是自己不行,沒想到是因為對著你,所以不行…
同為女人,我替你可憐啊!


一個把“第三者”的身份當作職業,多年來和富商周遊世界,出席大場面,在生意場上見過風起雲湧,吃過見過的主兒…
吵起架來,居然還是“上古嬌妻伺候丈夫”毫無新意那一套,編劇未免把小三這份職業想得太容易,也對從業者的智商和手段毫無想象力。
為了挽回丈夫的心,女主角當晚做了一頓豐盛的燭光晚餐,穿上性感的吊帶睡衣,上一秒低聲細語,循循善誘;
下一秒,得知挽回無望,開始機關槍掃射,細數起婚姻中的付出和辛酸,痛斥對方的不負責任…

當看到男人臉上坐不住,開始撕書發飆後,女人馬上又從身後抱住丈夫,心疼地流下眼淚…
以毫秒為單位變換的情緒,配合著悲情轟鳴的背景音樂,讓觀眾一時夢迴七八十年代的臺劇片場,一時穿越到以批發的巴掌、突破天際的尖叫、扯頭花、掀內褲為看點的泰劇劇場…

遭受奇恥大辱的胡曼黎,拉著小三到了湖邊,逼丈夫二選一:只有在生死關頭,你才會知道,你的真愛到底是誰!

隨後自己跳下了水,而丈夫毫不猶豫地和小三牽手離場…
怎麼說呢,踏入千禧年後,我腦袋裡能檢索到的關於殉情的畫面,已經要追溯到《情深深雨濛濛》裡依萍神智不清地跳江找她的刺那會兒了…

可依萍跳江的原因,只是因為傷心過度又病入膏肓,且身姿優美,並不為了要挽回男人…
誰能想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今天,我們居然能看到女人拉著小三跳河誓要搶奪一個男人,如此天雷滾滾,退步得小腦萎縮的情節?

出軌的窩囊丈夫,除了對婚姻不忠,還沒有獨立思考,單聽小三的慫恿,就認定妻子不願離婚只是因為想“算計”自己,是個隨意被擺佈的低智商渣男;
兩位女性,一位是經營公司的老總,一位是月入十幾萬每天和不同人打交道的銷冠,見多識廣。
卻在一段糟爛的三角關係中,成了完全為“雌競”服務,把裹腳布當頭巾戴的工具人。
可不要再說什麼“現實就是這麼狗血”的屁話了,烏鴉願意冒著被罵的風險,不厭其煩重複提醒:
創作者的義務,就是要展現生活的複雜性,發掘現實中不易發現的情感和個體的獨特性;
而不是為了吸睛,製造臭味沖天的流量爆破。
想要表現中年夫妻婚姻的千瘡百孔,想要表達中年女人的驚慌失措和彷徨無奈,有無數現成的優秀作業可以抄。


《金婚》裡,佟志心裡有了別的女人,每天行屍走肉,心不在焉。
心知肚明的妻子文麗,一邊忙著照顧一家大小,一邊對精神出軌的丈夫心有慍怒,也對於婚姻該去向何方心存憂慮,各自有忙碌、抱怨和冷漠,夫妻之間的壓抑,孩子的恐懼…
不需要依靠任何肢體衝突和天崩地裂的爭吵凸顯,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一段出現裂痕的關係中,男女雙方都有責任、有痛苦、有留戀、有撕扯…
這也是婚姻和生活碰撞後的真相:沒有任何人,能夠全身而退,能夠獨善其身。


《來來往往》中,妻子段莉娜獨自去找第三者,勸她離開。
已經懷孕的林珠,在連日來的壓力和焦灼中,失聲痛哭:難道我就不能給肚子裡的孩子爭一個名分嗎?


在一旁的段莉娜,愣了一下,收起了慣有的跋扈和威脅,慢慢遞過來一張紙巾…
那一刻,兩位原本是“情敵”關係的女人,兩個在三角關係中的被動者,有了短暫的共情和聯絡…
情感的共鳴,在複雜幽微的人性中掠過…

而《蠻好的人生》中,胡杏兒扮演的小三,處心積慮、三番四次破壞他人家庭,每天坐在公司裡算計全世界,劇集播到一半,也沒有交代她對男主感情的來源,她性格中的其他面。
她的存在,就是一個虛假的真空二極體。
希望各位編劇知悉:任何即使在現實中,已經被打入道德地獄中的身份,任何一位已經社會性死亡的“卑鄙小人”,都應該在影視作品中重新獲得血肉和人性。
順著輿論和既定的印象,塑造一個絕對邪惡的片面的角色,那是卡通片編劇該乾的事,不要刨活兒,切忌偷懶。

如果說塑造主角三人角色的不足只是偷懶,對於親戚角色的刻畫就是實打實的惡意…
丈夫的親戚二叔二嬸,仗著曾經資助過男主學費,拿著曾經的小恩當籌碼,毫無邊界感讓侄子為自己出錢出力,賴在人家家不肯走,像個潑皮無賴一樣蹭吃蹭喝…



最後主角巧妙化解鬧劇,逼無賴親戚搬離和道歉。

影評人毛尖曾說:中國影視劇是最封建的地方,按財產分配顏值,按階級分配道德。
這種“你窮所以你人品必定低劣”的橋段,在國產劇裡已經不少見。
我十分好奇,這種藉助主角絕對的地位和階層優勢,打壓和消滅“壞親戚真小人”,除了帶來爽劇一樣的快感,還剩下什麼?
二十世紀初,中國影視劇裡對底層民眾賦予的道德正當性,如今早已在對他們的醜化和輕易劃分的陣營裡,蕩然無存…

為了給女主角胡曼黎在挫折過後凹女強人人設,又為了給男主角薛曉舟的存在尋找合理性,為兩人的共事創造機會,即使邏輯牽強,編劇也無所不用其極:
離婚又停牌後,胡曼黎,一個工作了二十多年,穩坐多年銷冠的事業強人,賬戶只剩十幾萬。
問就是:之前拿所有的錢都裝修家裡了,沒有更多的儲蓄,連孩子的學費和日常開銷都成了難題。

一個妻子,專幹保險的,天天把“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掛在嘴邊的從業者;
一個教授丈夫,還有著自己的網路節目,聲稱自己淨身出戶,把錢全留給家裡。
烏鴉查了一下,我國獲有高階職稱的大學教授,月薪最低有15000元,假設這個家裡之前的大部頭開銷由更能掙錢的妻子承擔,二十年來,即使不算漲工資,也能存下來不少吧?
怎麼離婚後,女主就會一夜返貧?這裝修是裝了大幾百萬?這存款實在是令人費解的懸案。
二十年來,胡曼黎和老闆推心置腹,每次開單都決定著公司一半的經濟命脈。
但卻因為看到一張胡和對手公司老闆喝下午茶的照片,不聽解釋,就馬上決定開除…
這可真是一點都不兒戲啊!上趕著裁掉公司大動脈?
相比起老闆智商有問題,我更願意相信他是對家公司的臥底,把銷冠拱手相讓給自己真正的組織。

為了要讓男主角在事業上發憤圖強,編劇不僅安排他的母親臥床多日後緊急去世,還遭遇斷崖式分手。


富二代追求女生的說法是:你和那些只圖我錢的女人都不一樣,她們很俗,你不俗。
這個“因為對方不俗而追求人”的理由和套路,本身就非常俗…

女友的人設前後也十分割裂,前期是個為了男主著想,積極幫他解決問題開拓業務的實在人,後期因為經濟原因,迅速投入到富二代的懷抱…

本來在塑造女友這個角色時,人物身上的糾結和猶豫剛顯得有幾分真實,卻在變心的瞬間,立馬流俗…
男主角轉職到新的保險公司,遭遇職場霸凌。
因為沒開單,被上司把奶茶扔進垃圾桶:我們公司不養閒人!

被逼著穿“墊底王”的衣服全世界晃,被所有人冷嘲熱諷…

這種極度貶低人格尊嚴的行為,被女主角轉手拿來用作“激勵”男主的素材,突然變得正能量起來…
對不起,我只從中感覺到扭曲和異化。
如果這是呈現,那我希望有關部門可多管一點,儘早為保險行業的職場準則擬個底線,因為這樣下去,從業員精神失常跳樓自殺是遲早的事。
如果這是在肯定這種存在的合理性,那我祝願編劇和導演早日加入有這樣企業文化的公司中去。
哦,抱歉,我忘了,我國編劇大多沒上過班。

在幾個保險單元的故事裡,也是人才輩出:七旬阿茲海默老太找年輕油頭結婚立遺囑、私生子找上門氣病富豪老爹、閨蜜患絕症要跳樓…
雖然封建迷信使不得,但幾個保單看下來,似乎透著一股,買了保險就會家宅不寧、人財兩失、雞飛狗跳的不祥之兆,不得不低吟一句“阿彌陀佛”,對保險從不瞭解到三思而不行…



如本文開頭所言,某些劇就像榴蓮一樣,有它們的受眾。
從收視和熱度來看,喜歡的人不在少數,吃得津津有味。
大家累死累活的,下班後看點爽的、不用費腦的東西,無可厚非…
只是,有些榴蓮是金枕頭,偶爾吃點飽個口福可以,但有些榴蓮,聞上去不錯,掰開來看,全是爛的壞的,吃多了還容易上火、流鼻血,大可不必。
這道理,吃榴蓮的可以不懂,種榴蓮的專家,能不懂嗎…



點亮“

”
,榴蓮大家也要挑金枕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