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阿po
2025年的春節檔,短劇市場熱鬧先行,電影市場迎來新的影史票房冠軍,只有劇集市場冷冷清清,連一部上新的闔家歡式偶像劇都沒有。
甚至連濃眉大眼的衛視端,一方面是偶像劇比例較上一年大幅縮水,一方面是劇集長度數量全面回縮。

年前收官的《千朵桃花一世開》製片人劉寧曾經制作過長達63集的爆款仙俠劇《香蜜沉沉燼如霜》,如今與劇粉交流時也直言“未來不會再做很長的劇了”。

距離“2025年起優酷16集以上專案不再過會”傳聞過去3個月,而馬化騰在騰訊集團年會表示“短劇對長內容造成較大的衝擊”,愛奇藝與紅果APP合作並開通微劇頻道……長劇自影視寒冬以來經歷的“起起落落落落落”如今都被歸結為“長劇太長”。
那麼“長”劇有罪論究竟是影視人的遮羞布,還是真·民心所向?
(文中小俞、玖月、大牛,皆為化名)

逐利空間減少,創新風險增大
“我所知道的是,(長劇的)新增使用者量是不足的。一個市場你要看它新的增量,如果新的增量不足,這個市場就是下行的。”製片人劉寧向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直言。
尤其像《千朵桃花一世開》這樣仙俠劇,劉寧認為這類題材針對25歲以下年輕受眾更多,華麗的服化道與特效都是吸引年輕觀眾的優勢,但現在大家可以選擇的娛樂內容非常多,遊戲、動畫等陸續成為優選,核心受眾(18-24歲)日均娛樂消費中,從公開資料顯示動畫使用者日均使用達127分鐘(藝恩2023資料),遊戲使用者周均線上11.6小時,形成強時間壁壘;觀眾的審美閾值持續抬升,這些新生代在虛幻引擎5動畫、開放世界手遊中建立的視覺標準,已超越傳統影視特效的降維打擊階段;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使用者習慣內容消費碎片化,B站使用者單影片停留時長中位數降至2.1分鐘(2024Q1財報),與45分鐘劇集形成天然適配衝突。

如今檸萌影視、新麗傳媒、長信傳媒等頭部長劇公司紛紛下場短劇領域,如果長劇市場沒有增量,長劇人是否該跨入短劇領域?
劉寧認為,不必過於極端看待這一問題。他指出,長劇和短劇的受眾屬性存在差異。長劇觀眾傾向於期待更加完整的劇情發展,包括人物關係和細節的充分展示。而短劇觀眾則更關注快速的節奏和衝擊力,更喜歡刺激的情節和爽點的呈現。因此,長劇和短劇各自有獨特的觀眾群體和市場需求,不必因為市場變化而輕易轉向短劇製作。
長劇裡集數比較長的作品,確實是以古偶題材首當其衝,為什麼古偶集數常年居高不下?曾經在頭部公司中臺部門從事專案評估工作的小俞表示,“主要看你對這個題材的預期是什麼,你是用它來做口碑,還是用它來穩定收入?古偶是後者。”
去年小娛也曾在“為什麼影視圈羞於說自己在拍偶像劇?”文中提及,偶像劇是極具“商業性”的品類,對片方與平臺的收入貢獻最大。其中包括題材、演員吸引品牌、廣告主投放的招商能力,題材本身也能保證一定量的基礎受眾,所以大部分片方都希望將偶像劇集數做長,以提高全劇的總售價。
基礎受眾和招商能力,在過去的一年或許都不再是偶像劇的絕對優勢了。
“以前我們認為古裝劇的受眾範圍更廣,懸疑劇更偏向垂類,但是現在看來,古裝劇的受眾缺乏新的增量,懸疑劇受眾的新增長很多。”以劉寧的說法來看,偶像劇的基礎受眾盤已經開始發生改變。

去年優酷“白夜劇場”的懸疑劇《新生》以9集的長度播出了“叫好又叫座”的效果,收官一週後仍有廣告主追投,肯定其商業價值之餘,也展示了長尾效應(點選藍字檢視:優酷《新生》啟示錄:短精劇的春天來了?)。既然9集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平臺一定不想再花40集的錢去做冤大頭,也就是說平臺認為短的集數比長的集數更具有價效比。
《千朵桃花一世開》的時空迴圈因果邏輯的懸疑敘事,不難看出長劇也在尋求創新之法。不過劉寧認為,“肯定會考慮創新,但是市場一定是要達到基礎需求量,否則創新意味著風險。”
參與過頭部影視公司專案的編劇玖月告訴小娛,“這就好比現在大部分的編劇都習慣先寫三集五集劇本,有人買了再接著寫全本,就是怕寫完沒人買單,自己的精力都浪費了。製片人拍戲肯定也是希望有目標再去做創新,不然風險太大了。但是原則上還是應該創作者先去做,編劇應該寫完全本,製片人應該先去創新,你不邁出這一步,永遠不知道有沒有人看。只不過站在出資人、製片人的角度,你可以理解他們的顧慮。”

如何迴歸理性的“短”?
毋庸置疑,國產的精品短劇集已經成了懸疑題材、女性題材的專利,其他大部分題材尚未有幸嘗試,尤其是偶像感很強的言情題材。
小娛從兩年前就開始與行業裡的製片人、編劇、策劃探討,為什麼古偶劇不能像懸疑劇一樣,選擇一種型別化的方式製作,用迷你劇、短劇集的方式去承載。得到一致的回覆都是:很複雜的人物關係變化,很難用比較短的集數去敘述完整。
可見絕大部分創作者對長劇的優勢還是認可的,如果說網文小說到漫畫、動漫最終到影視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減少腦補、用真實畫面呈現的過程,那麼長劇的魅力就在於不需要看文字或者看圖片、虛擬人去腦補故事的細節,有著絕佳的沉浸式體驗,以及具有時間跨度的追劇陪伴感。

愛奇藝春節後空降上線12集愛情懸疑劇《漫影尋蹤》
國產長劇如何“縮水”?首先,肯定不是跨入單集時長很短的短劇領域。其次,繼40集封頂的“限集令”之後想要繼續壓縮長劇集數,也很難一刀切到16集以內的歐美迷你劇時代。
長劇依然有著週期長、反應速度慢的弱點,一部40集的電視劇,從劇本孵化到成片播出,三年時間必不可少,觀眾審美幾番新?
“針對仙俠玄幻等特定題材,劇集長度一般不會太短,24集到32集是較為理想的範圍。這類劇集的製作週期應儘量縮短至一年半到兩年,以便更快地適應觀眾喜好的變化。然而,若劇集過短成本將大幅上升,且可能難以覆蓋足夠的觀眾群體,這樣就難以回收成本。因此,製作方需要在劇集長度和成本控制之間找到平衡點。”劉寧表示。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編劇玖月本身也是網文平臺簽約作者,她表示三四年前自己的編輯已經讓她儘量不要寫長篇仙俠玄幻小說,一來同質化內容多,二來影視化的成本過高,製片人購買會更為謹慎,成交率會比其他窄眾題材低。
“但是現在知乎鹽選、PO文等新興或者小眾文學網站,也會有很多短篇仙俠玄幻題材小說,很適合型別化表達,這是市面上還沒有過的敘事表達,只不過這樣的嘗試,一來需要很有魄力的製片人,二來需要像辛爽這樣年輕有想法的創作型導演。”

玖月的想法和小娛兩年前就與同行討論的方向不謀而合,就像《繁城之下》《九義人》這樣開始用年輕演員和古裝背景去做一些當代題材才會有的懸疑、女性敘事,港劇也會在古裝言情的外表下裝起他們最擅長的職場劇老酒。
“如果我們擷取仙俠劇裡男女主其中一世的情緣,或者把三生三世分開三部,每一部用一種短小且型別化的敘事去拍,是不是會有新鮮感?”編劇玖月提議。
中臺工作者小俞認為,短劇集+系列化,是現在業內公認的,比較理性和理想的“縮水”方向,只不過言情題材的變革,在市場還沒有到極端悲觀的情況下,影視公司作為供應商,沒有製片人考慮過這個問題,大家都習慣了老套但穩妥地批次生產偶像劇。
如今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了。比如開年的兩部仙俠劇《千朵桃花一世開》和《白月梵星》,不少看過劇的觀眾一開始的反饋都是特效有升級,比過往好,但看久了依然可以感受到變不大。

小俞認為,這源於拍了三四十年古裝劇的香港導演只尋求了在自身審美體系下的進步,距離現在年輕觀眾想要的耳目一新的新鮮感還比較遠。而《永夜星河》《九重紫》這樣,啟用本土85後青年導演拍攝,跳脫出了過往古偶的審美框架,才是在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眼球的創新秘訣。
“千萬不要長期深陷一套模板式的製作理論,當你覺得套路開始順手,觀眾也會開始覺得膩。觀眾膩的未必是這個題材,而是每次做這個題材的相似手法。用對了方法,你也可以像《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樣成為常青劇。”

根據雲合數據統計的2024年老劇有效播放量Top10榜單可以看到,10部2023年之前上線的劇集,平均集數是53.8集,最長84集。
2017年網劇成為主流之後上線的劇集佔老劇榜50%,除了2024年受第二季上線影響,引起第一部回看潮的三部劇《慶餘年》《唐朝詭事錄》《少年歌行》之外,剩下《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與《星漢燦爛》,前者眾所周知,後者出乎意料。
《星漢燦爛》是典型的年輕流量男女演員主演的古裝言情劇,後半部更新的同時,《蒼蘭訣》上線,市場熱度的關注焦點都在《蒼蘭訣》,但從老劇榜來觀察長尾效應,《星漢燦爛》意外地跑出來了。

如果說《星漢燦爛》的導演費振翔執導了2024年華語劇豆瓣評分9.6分劇《山花爛漫時》,他同時執導了網劇時代最成功的IP改編冒險劇《鬼吹燈》系列,或許就更能理解這種年輕觀眾想要的“耳目一新”了。
小俞笑言,“題材沒有錯,集數長短也沒有錯,總歸還是做法的問題。”

是長劇做不好了,還是到了宏觀調控期?
“一刀切到16集以下應該不可能,這是目標,從中國長影片平臺開始做,就是瞄準了歐美模式。”平臺製片人大牛告訴小娛,“網劇早期就有很多集數很短的季播劇,《靈魂擺渡》就是這樣的,甜寵劇比較紅的時候,分賬劇就會把24集切成兩部12集來播,只是當時流於形式,現在主張從內容上也做到精和短。”
對於習慣了頭部公司商業化製片流程的小俞來說,一開始聽到說要全部做成精品短劇集是挺不可思議的,但是自從年初“大劇看總檯”的釋出會上宣佈央視即將新增兩檔短劇檔期,小俞終於有了實感。

“雖然總檯的短劇是指微短劇,和集數比較短的短劇集不太一樣,但是我可以感受到,影視市場的規則可能真的是要變了。”小俞直言。
“2025年起優酷16集以上專案不再過會”的傳聞,平臺沒有正面回應過,也沒有否認過,聰明的供應商已經開始積極響應平臺號召,哪怕做慣了國民受眾的長劇公司,也紛紛開始自減集數。
編劇兼作者的玖月更是笑言,“以前我的編輯讓我別寫大仙俠,是因為影視劇轉化難度高,現在直接告訴我大古裝以後會減產,影視劇轉化機率更低了。”
有意思的是,一邊是長劇在“縮水”,另一邊是短劇在“膨脹”。
優愛騰芒在橫屏短劇(中劇)和豎屏短劇兩塊領域的格局漸成,前兩年降本增效過程中因為“砍掉腰部劇行動”而內容儲備驟減,正好由低成本短劇填補了空缺。

不過長影片平臺的橫屏短劇(中劇)似乎也在逐漸變長,如果按照一些分賬長劇單集25-30分鐘,20集的長度作為標準,已經有不少橫屏短劇總時長超過了600分鐘。只是為了符合“微短劇單集時長在20分鐘以下”的規定,不少橫屏短劇的單集時長都到了19分58秒的頂格標準,集數也在30集以上。
一時間很難分清這些專案究竟是分賬中劇還是分賬長劇,還是想用中劇的預算拍長劇的內容量以彌補原本腰部劇受眾的喜好。
總之,分不分得清短劇(單集時長短的微短劇)和短劇集(集數少的長劇)的人都被迎面襲來的“向短之風”吹著跑。再不敢相信以後就是“短”劇時代的人,也接受了現實。

畢竟生意場上總需要時不時的造神吹風,投資人手上的錢才不至於閒下來,影視市場冷了這麼久,也該是時候有些活水湧入了。
不過,做內容的人可不興被衝昏了頭腦,別看各大新聞媒介都在傳,馬化騰在騰訊集團的年會上說會投資精品短劇的話,其實前一句是“長影片發展穩定”,騰訊影片2024年可是在各大長劇年終榜單搶佔了大部分席位,國漫這條第二增長曲線也穩穩上升。
長影片平臺可以“向短”,但切莫丟了“長劇”這一看家本領。如果未來長劇受眾變成了垂類的“小眾人群”,長影片才是真的被短劇“偷家”了。
話題互動:
你認為長劇有必要再縮水嗎?
點選觀看
如有轉載需求後臺回覆【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