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思想家周國平認為,把智育限於知識,美育限於技能,德育限於規範,都是捨本求末。教育的第一個目標,應該是使學生成為熱愛人生的人,同時也是善良的人。
我認為中國教育現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急功近利,大學基本上成了職業培訓場,這當然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體制的問題,這種體制使大學變成了職業培訓場,迫使學生也把職業培訓當成了上學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
那麼,怎樣的教育才是合格的教育呢?
我認為人身上有三樣東西是最寶貴的。第一個是生命,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寶貴的,沒有生命其他一切都談不上。第二個是頭腦,人是有理效能力的,有智力活動的。第三是靈魂,人是有精神需要、精神追求、精神生活的。所以,與這三樣東西相對應,為了實現這三樣最寶貴的東西的價值,我們就有相應的教育專案。
現在與生命相應的教育是體育,我認為範圍狹小了一點,應該擴大,成為生命教育。針對頭腦的教育,我們有智育,就是智力教育,這個詞很準確,但我們現在的做法有問題,我下面再講。相對於靈魂來說,我們有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我覺得還不夠,應該加上美育,也就是審美教育。德育和美育都是靈魂教育,如果說德育的目標是靈魂的高貴,那麼美育的目標是靈魂的豐富。
因此,我認為在學校裡應該有這樣四種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周國平
學者、作家、哲學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學者之一,著有《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等作品
生命教育包括體育,以健康的身體為目標。但,一個人如果只是身體健康,卻不懂得熱愛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健康有何意義?所以,我主張把體育擴充套件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標是培育對生命的尊重。
怎樣才算尊重生命?
我想,一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現在學校裡屢屢發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自殺的事件,這裡面當然也有學生自己的原因,就是把生命看得太輕,一時想不開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尊重生命還包括享受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說,享樂主義是正確的。我上大學時,大學生是不準戀愛的。現在大學生在這方面已經很自由了,不過太自由也有弊病,你可能沉湎在花前月下。我不反對及時行樂,關鍵是行怎樣的樂。
另外,尊重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要有對自己生命負責,有意義地度過一生。
教育的第一個目標,應該是使學生成為熱愛人生的人,同時也是善良的人。生命教育如何開展,還需要好好研究,基本內容應該是引導學生善待自己的生命,由此推己及人,善待一切生命。
現在對智育流行一種狹隘的理解,就是把它僅理解為知識的灌輸,甚至歸結為考試的分數、職業的技能。這樣做只是把寶貴的頭腦當成了一個容器、一個工具。智育的真正目標應該是讓學生的智力得到健康成長,使他們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樂。
鼓勵孩子的好奇心
人的智力品質中,第一重要的品質是好奇心。好奇心是天生的,每個人在智力成長的一定階段上都會顯現。大人對待孩子這樣的提問一般是三種態度:一種是置之不理,一種是頂回去,還有一種是自以為聰明地給孩子一個簡單的回答。這些做法都很粗暴,其實很多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對待孩子提問的最好辦法就是鼓勵孩子繼續想。
好奇心有兩大敵人。一是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一些事物習以為常,就自以為懂了,其實不過是麻木罷了!二是功利心。很多人問中國為什麼出不了世界級的大師。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太實用,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大弱點。
杜威說,興趣是一個人的能力的可靠徵兆。事實也是這樣,你做什麼事情特別感興趣,那你肯定在這個方面是有天賦的。學習有沒有成效,關鍵是看有沒有興趣。一個人在學習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精神處在一個非常快樂的狀態,他是在真正享受。享受什麼?就是享受智力活動本身的快樂。在這個時候,心智的運用本身就是快樂,就成了最大的快樂源泉。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套用柏拉圖對於知、情、意的分類,可以說靈魂是情和意。情感是審美性質的,意志是道德性質的,與此相應,靈魂的教育可以分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標是造就豐富的靈魂,德育的目標是造就高貴的靈魂。
美育不等於才藝
談到美育,許多家長好像很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給孩子報各種班,學各種技能,但出發點極其功利。藝術是最自由、最沒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動,摻雜進功利的考慮,就不是藝術了。美育也決不限於學一點吹拉彈唱或者畫畫的技能,凡是能陶冶性情、豐富心靈的活動都是審美教育。
多獨處、多讀書
那麼,怎樣才能使靈魂豐富呢?我提兩點一般性的建議。一是要養成過內心生活的習慣。交往是一種能力,但獨處是一種更重要的能力。人應該留一點時間給自己,靜下來,想一想人生的問題,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狀況,想一想所經歷的人和事。不喜歡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難受,這樣的人肯定是沒內涵的,他到別人那裡對別人只是一種打擾。
另一個建議是讀書。不能光讀專業書,還要讀一些羅素所說的“無用的書”。當你讀了古希臘以來的哲學人文經典,你會發現這是莫大的享受,如果沒有讀,你還不知道自己蒙受了多大的損失。
德育根本是靈魂高貴
最後談德育。我覺得對德育也一直有一種狹隘的理解,把它僅看成一些規範的灌輸,如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誠實守紀之類。
從人性看,道德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人的社會性層次,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另一個是人的精神性層次,是靈魂的追求。這兩個層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層次是更為根本的。我們進行道德教育,應該從根本入手,使人們意識到人的靈魂的高貴,在行為中體現出這種高貴。
什麼是靈魂的高貴呢?就是有做人的尊嚴,有做人的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做褻瀆人身上神性的事。一個人為了滿足物慾而百無禁忌,不擇手段,只能說明他身上的神性已經泯滅,只剩下了獸性,就已經不是人了。
智育限於知識,美育限於技能,德育限於規範,都是捨本求末。
總的來說,我認為教育應該遠離功利和實用,貫徹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潑、智慧的頭腦,豐富、高貴的靈魂,如果這樣,我們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本文出自周國平著作《周國平論教育》,有刪節)
來源:成長設計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