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這8個教育孩子的關鍵點,比成績更重要

家庭教育裡面,真的有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當然有,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看完後,我發現,其實“成績好”常常就是這些教育的結果。
本文來源於顧問型家長修煉手冊(ID:parentsGUIDE88),作者小D爸,教育碩士,正高階教師,公立、民辦雙語、國際學校管理與諮詢經歷,家庭教育諮詢專家。以教育者和父母雙重角色為讀者提供專業內容。

01

心態第一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過一段廣為流傳的話:“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他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理念:教育真正的價值是一種啟蒙、一種喚醒、一種點燃。如果家長只關注考試和分數,沒有把人格培養放到核心位置,那是家庭教育的異化。
而最重要的一種人格,就是積極、樂觀、上進的心態。
沒有一個積極樂觀上進的孩子會放棄自己、放棄努力,他們都希望自己越來越好。
而培養這種心態,恰恰要從很小、很瑣碎的事情做起,人民日報整理的這7條,很值得嘗試。

02

感恩與寬容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自由與紀律並存的孩子,才能成為懂得尊重與愛的個體。” 讓孩子學會感恩與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基礎。
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視,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價值,這是自信心建立的核心。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教會他們表達感激與體諒,也感謝孩子在家庭承擔一定的事務,才能讓孩子在與家庭、朋友和社會的互動中,建立真正的自尊。

03

直面挫折

羅曼·羅蘭曾說:“真正的勇氣,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帶著恐懼繼續前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幫助孩子學會如何面對挫折,是父母能給予的最珍貴的禮物。
有些父母總想替孩子掃清一切障礙,但這種“保護”往往剝奪了孩子獨自解決問題、應對困難的機會。只有讓孩子親身體驗挫折,並在挫折中找到解決之道,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勇敢與韌性。
學會把“壞事情”變成“成長的好機會”,是家長要教給孩子的智慧。
04
自我保護
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曾說:“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需要被引導去探索世界,也需要學習保護自己。”
孩子不同年齡階段對安全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需要家長結合實際,運用生動的方式去傳遞知識。同時,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他們建立順暢的溝通管道,不僅能及時化解危險訊號,還能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安全感。
05
自我保護
“未來屬於那些相信夢想之美的人。” 孩子的夢想,或許看起來天真甚至遙不可及,但那是他們與世界對話的方式,是他們追求可能性的第一步。
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擔憂。夢想的意義從來不僅僅是結果,它是孩子探索世界、發現自我的過程。鼓勵孩子做夢,就是在告訴他們:“你可以嘗試,你有無限的可能性。”
06
溝通能力
許多父母會感嘆:“孩子為什麼總是聽不進去?” 其實,溝通的質量取決於方法。當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清晰的方式說明行為的後果,並給予理解和支援時,孩子更容易接受建議,而不是感到被否定或忽視。
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每一句話,不僅是愛的表達,更是塑造他們認知世界和自我形象的基石。
07
財商培養
我們這一代人,父母的困境是沒有錢。所以我們沒有經歷什麼財商教育。
孩子這一代,他們要學習的課題卻是如何用好錢、如何擁有良好的財富邏輯。
著名經濟學家弗裡德曼曾說:“金錢是一種工具,可以帶來選擇的自由,也可以成為枷鎖。” 
童年時對金錢的接觸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成年後的消費習慣和財富觀念。適當給予零花錢、鼓勵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是讓他們學會金錢管理的起點。
08
最重要:認識自己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人類所有的衝突,歸根結底都是對自我認知的衝突。” 對於孩子來說,自我認知的形成,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目標感、自信心,以及面對挫折時的韌性。
只有認識了自己,孩子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也才回找到自己對於世界的意義。這些,都構成了他不斷前行的核心動力。
透過8個關鍵詞,我們看到了人格培養的關鍵點:積極樂觀的心態讓孩子無懼挑戰, 感恩和寬容讓孩子懂得與人和諧相處, 挫折教育培養他們的韌性和成長性思維, 自我保護意識為獨立成長護航, 敢於夢想為未來點燃希望, 良好的溝通能力 增強親密關係, 正確的金錢觀教會他們理性對待物質, 認識自我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方向。
這些看似普通的品格,其實是孩子邁向幸福人生的基石。而父母的陪伴、榜樣和教育方法,將決定這些品格是否真正紮根於孩子心中。
教育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把人格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核心位置,用耐心、智慧和行動陪伴孩子,才能真正幫助他們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