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家:讓生命迴歸教育的主場

盧志文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
人,是身體、智慧和心靈的統一體。人的生命有三重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人的身體是自然屬性,追求“長度”,要強健身體,擁抱健康;人的心智是社會屬性,追求“寬度”,要發展心智,豐滿人生;人的靈魂是精神屬性,追求“高度”,要塑造靈魂,實現自我。
因此,強健身體、發展心智、塑造靈魂,正是教育的真義所在。蒙臺梭利說:“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泰戈爾則更直接地表達:“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
然而,正如一位先哲所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今天,在現實環境中,我們的教育越來越遠離“生命”的本質。輕忽生命的現象層出不窮;消極生命、遮蔽生命的人群日益增多;困惑生命、空心生命的問題令人堪憂。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徐凱文在演講中述及:北大新生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披露,2020年青少年抑鬱檢出率高達24.6%,其中重度抑鬱的檢出率為7.4%。
朱永新先生髮起的新教育實驗,倡導“新生命教育”,以“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核心理念,以“生命”為中心和原點,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積極生活、幸福人生,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有限生命實現最大的價值,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這,既是一種糾偏、一種迴歸、一種補救,更是一種重塑、一種創新、一種發展。
認識生命現象、珍惜生命歷程、敬畏生命尊嚴、欣賞生命快樂、尊重他人生命、維護生命倫理、享受生命過程、超越生命意義、提升生命質量、獲得生命價值……生命教育既是解決青少年個體生命現實問題的必要途徑,也是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更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共同朝向。
踐行新生命教育,首先需要教師成為“有心人”——有同情心“推己及人”,有同位心“設身處地”,有同理心“換位思考”;教師要懷抱“同體大悲之心”“觀功念恩之心”“善巧柔和之心”;在翔宇教育旗下的很多學校,也會呈現這樣的標語:“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翔宇人的換位思考。”
踐行生命教育,還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生活為基礎的生活性原則,基於實踐活動的體驗性原則,尊重和關懷生命的人本性原則,校家社合作共育的協同性原則。
踐行生命教育,重點在於學校要形成以人為本、多元參與、課堂內外、線上線下、協同開展的生命教育生態系統,要以“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為最終目標。教育,就是對學生每一次生命活動的關懷。學習的過程,就是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和教育自身發展價值在享受生命的實踐活動中的統一。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讓生命迴歸教育的主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文稿 | 盧志文
來源 | 新教育家 志道
  版權說明丨品質內容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本公眾號尊重原創,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後臺留言聯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