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守望千年傳承,DeepSeek科技平權引發中醫AI革命

2015年,中醫線上成立,致力於具有千年厚重歷史的中醫的“教育傳承”和“賦能基層”。同樣在2015年,幻方量化成立,依靠數學與人工智慧進行量化投資,在最前沿的金融和人工智慧上開始了征程。
如果把時光倒流回當年,大概極少有人相信這兩件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件會有什麼交集。但十年後,兩者原本平行的時空線卻因為DeepSeek的擾動重合在一起。就在近日,中醫線上宣佈將基於DeepSeek啟動中醫大模型研發
具有數千年厚重歷史的中醫與潮流前沿的最強大模型結合,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01
中醫線上十年紮根,不忘“傳承”和“基層”
在動脈網早期的一篇報道中,曾詳細介紹了中醫線上的創立。其由北京一些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發起並建立,從最早期略顯簡陋的微信語音授課,再到後來的影片直播,無論形式和載體如何進化,中醫線上致力解決中醫教育傳承痛點的初心始終不變。
中醫傳承一直是中醫最大的痛點之一,尤其在中醫人才的培養上,現有的培養模式被認為很難滿足中醫藥傳承發展的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曾在2024年兩會期間對中醫藥培養模式的不足進行了總結。
首先,學術傳承規模有限。一部分中醫採用師承教育,以跟師臨診和口傳心授為主要途徑。但是,作為指導老師的名老中醫普遍高齡且精力有限,導致師承教育規模較小,難以滿足中醫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需求和群眾醫療需求。現代中醫院校教育雖有系統理論教學,但臨床實踐環節薄弱,學生臨床上手困難。
其次,中醫人才培養週期長,成長為高層次領軍人才需長時間積累。研究顯示,中醫醫師從最開始獨立行醫到當地、省內、國內具有一定知名度分別約需12年、18年和24年。
最後,基層中醫醫師數量不足,專業素養也有待提高。據統計,全國社群衛生中心(站)、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總執業(助理)醫師數已達到近110萬人,但其中,中醫執業(助理)醫師的總平均佔比僅為18.77%。這說明基層中醫藥培訓教育存在一些“老大難”問題。
透過摸一段時間的摸索,中醫線上在成立短時間後便透過線上影片直播課的方式迅速將自身打造中醫傳承教育和學術交流的領先平臺,積累了豐富的專家資源。
中醫線上歷年積累了豐富的專家資源
中醫線上CEO何劍認為,中醫教育的本質是解決方案的傳遞。傳統的傳遞方式是透過書本,中醫線上則利用數字技術讓傳遞方式實現了進化。利用線上影片直播,國醫大師、名老中醫及臨床專家得以透過網際網路將自己積澱數十年的經驗,拆分成多個具有中醫理論指導的解決方案,便於中醫從業人員的學習和中醫文化的傳承。
在何劍看來,解決方案是一套可複製的方法論。所謂可複製體現在兩點:其一是運用同一套中醫方法理論(而非同一個藥方)來解決多個病人的病症;其二則是國醫大師、名老中醫及臨床專家將其一套中醫方法理論傳承給新一代醫生,使得新一代醫生同樣可以治好患者。
何劍表示,2015年的一件事更堅定了中醫線上在中醫教育傳承上的專注:“我們錄製的第一位國醫大師是河北中醫藥大學的李士懋老師。從2014年夏天開始,近80歲高齡的李老師不辭辛苦,堅持每週末給學生們講一天課,並邀請我們去石家莊錄製。一年多時間從不間斷,共錄製了8塊硬碟的全套影片。”
“在最後一節課錄製結束的時候,李老師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如果‘醫聖’張仲景留下的是8盤錄影帶,而不光是晦澀難懂、惜字如金的48000字竹簡,或許我們現在每位大夫都能有國醫大師的水平。”
“李老師表示,中醫的傳承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一生太短,他還沒能完全領會張仲景先生的全部要義,但他把這幾十年研習臨床的所有脈、證和處方的經驗總結在這一年中都講了一遍,畢其一生所學,希望透過這些影片讓更多有緣分的大夫在這條路上繼續傳承併發揚下去。”何劍表示,李士懋老師的一席話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2015年10月,李老師赫然仙逝。悲痛中的萬幸是中醫線上將這8塊硬碟中珍貴的教學資料搶救性儲存下來,按照李老的遺願陸續剪輯出來並免費開放給所有中醫人學習。現在,已經有超過100萬中醫人透過中醫線上對李士懋老師講授的張仲景經方脈證中醫經典課程這一傳世之作進行了學習。
隨著多位國醫大師相繼離世,中醫線上的團隊意識到中醫界最寶貴的資源的就是名老中醫。為了深入開展全國名老中醫的學術傳承,2018年5月,中醫線上聯合中華中醫藥學會,同56位國醫大師、300位名老中醫及2萬名中醫專家同道在中醫線上平臺共同發起了“沒有圍牆的中醫人終身大學”,用線上影片把專家們的治療經驗不斷傳承下去。
2014年至今,中醫線上共錄製近5000位國醫大師、名老中醫、各學科專家以及民間中醫家的音影片課程19600種節近10萬學時,約佔行業總課件數的90%。此外,中醫線上還與中華中醫藥學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等機構合作錄製、直播、轉播中醫藥頂級學術會議約2000場,也是中醫教育傳承的一筆瑰寶。
一般認為,在中醫學習“金字塔”體系中,一箇中醫人如果和大師相比,畢其一生,如果能從0分起步到後期保持70分就是一位很不錯的能給老百姓看好病的好大夫了;而從70分到100分,成為名中醫則很大程度上依賴名老中醫傳承和自己不斷的學習實踐。並非人人都能順利成為名醫,確保大部分人能夠成為合格的中醫才是中醫傳承的關鍵。
透過多年在中醫教育傳承一線的經驗,結合名老中醫們的總結,中醫線上的團隊認為透過“經方學習“可以大幅縮短中醫從0到70分所耗費的時間。為此,中醫線上聯合名老專家和骨幹力量,從2018年開始,逐步建立培養基層中醫,甚至村醫的經方學習培訓體系。
何劍表示,除了遍佈全國各地的線下經方學習,中醫線上還著重打造了線上經方學社課程“經方學社“,集合了全國踴躍出來的最優秀的經方專家,系統講授經方學社的課程:“這些課程從入門到基礎,到體系和拓展,再到診斷、專科和實戰。我們希望能夠真正傳承名老中醫,賦能基層醫生,為國家培養100萬真正能給百姓看好病的基層‘明’中醫,這也是我們的願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從中醫傳承的初心出發,中醫線上95%的課程都是免費公益課程。在新冠疫情期間,中醫線上更是直接將平臺所有課程免費。這樣的情懷也吸引了同樣有情懷的投資人——2021年8月,著名投資人龔虹嘉先生透過持有的嘉道資本,連同岐黃中醫藥公益基金會創始人宮曉冬等投資人對中醫線上投資8000萬元,助其完成了B輪融資。
從左至右分別為中醫線上聯合創始人霍姝含、中醫線上投資人龔虹嘉、中醫線上創始人何劍
何劍提到,龔虹嘉先生對中醫線上在中醫教育傳承上的執著深表認可:“龔總跟我們強調,中醫藥傳承是我們文明文化復興的基石,需要有人先擔當,他們會全力支援和我們一起承擔這份事業。我們暫時可以先不考慮商業,專注做好中醫傳承。只要長期堅持創造價值,相信隨著中醫藥更加得到社會認可和技術不斷發展,我們做的中醫傳承的價值總會迎來發揚光大的那一天。”
02
十年潛心中醫數字化,終等來DeepSeek“科技平權”
近年來,人工智慧的不斷進化讓千年中醫綻放出新的風采。甚至有觀點認為,中醫是最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大模型優勢的一個應用場景之一。
一般認為,中醫就診標準化不強,具有很多模糊且無法確定的“黑箱”特點,但其本身還是追求病人療效。透過輸入患者的症狀和體徵,與中醫經驗匹配得到有效的方劑,並且可以隨著不斷的臨床訓練加以完善。這與大模型的輸入資料訓練、輸出結果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同時,中醫的診療思路具有高度個性化和綜合性的特點,和大模型在處理複雜關聯性、模式識別和深度學習的能力相輔相成。
此外,在人工智慧三大要素之一的資料方面,大模型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也解決了中醫傳承的痛點。
自古以來,中醫留下了浩如煙海的臨床診療資料及文獻典籍資料,這些資料不但沒有標準,很多還艱澀難懂,資料探勘和應用難度較大。加上中醫以流派眾多著稱,不同流派間仍存在一定壁壘,成果和經驗很難進行遷移和融合。
大模型則依靠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在資料探勘與採集、資料處理與分析上嶄露頭角,可對海量臨床經驗和文獻典籍知識進行數字化轉化;並可賦能中醫臨床,構建中醫診療規範與療效評價體系,彌補中醫高質量人才短缺與資源不均,從而更好地傳承並發展中醫。
這也使得大批中醫藥大模型先後湧現。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已有數十個中醫藥相關的大模型相繼亮相,成為了大模型+醫療一個不可忽視的類別,為中醫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賽博中醫”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
儘管中醫人工智慧在具體的路徑上仍有各自的觀點,但資料質量決定了中醫大模型的表現已成為行業共識。中醫典籍、經典名方和專業文獻這類靜態資料,經過專業的辨偽存真可作為高質量資料的重要來源之一。日常真實診療過程中產生的臨床資料,如脈象、舌象、經絡、穴位資料,以及中醫專家的醫案資料、診療經驗等則是另一個高質量資料來源。
不過,臨床資料記錄存在不完整或表述不一,且沉澱在各類醫療機構、名老中醫工作室中,隱秘性較強。中醫藥學術流派林立,各有其獨特的診療方法論,中醫歷來也有“道不傳非人、法不傳六耳”的傳統。這都導致中醫公開資料的質量普遍較低,高質量資料則非常私密。
中醫線上有著海量經過系統梳理的名老中醫經方及臨床疾病治療方法論課程
在臨床資料總結方面,中醫線上則攜業內最齊全且經過系統梳理的名老中醫經方及臨床疾病治療方法論課程,有著天然的優勢。何劍表示,這些經驗總結皆來自名家們數十年臨床經驗,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我們這十年夜以繼日儲存傳承的每一段名老中醫影片都是對專家在幾十年臨床中如何診療某種疾病的解決方案的總結,中醫線上積累的如何治療內外婦兒各科疾病的19600種節、10萬小時的臨床繼教影片就是中醫到底如何看病治病的珍貴“蒸餾”資料。”
事實上,中醫線上與人工智慧早在創立之初便已結緣——彼時,中醫線上就已經開始了中醫人工智慧資料探勘的工作積累,包括對1200本中醫藥古籍的分詞、思維鏈整理,以及對現代醫家的知識總結。
“我們創立中醫線上的時候就有一個夢想,希望用人工智慧把老祖宗及當代老先生們的知識儘量理解來賦能基層醫生給老百姓提供高質量的中醫藥服務。”何劍這樣解釋當時對人工智慧的設想。
2016年,中醫線上推出了第一代基於谷歌開源Tensorflow系統開發的處方輔助系統“經方大師”。作為當時國內較早的基於開源平臺的中醫人工智慧產品,經方大師基於經典古籍醫案、大師經驗、課程內容中收集的660萬條資料、5萬藥方秘方以及1800個辯證模型訓練而成。
該系統具有在醫生問診時輔助提示思路、補充提問、出具處方和思維過程並展示出處的功能,一經推出就得到了基層醫生好評。根據統計,中醫線上APP中有40萬人次使用過經方大師查詢資料或輔助開方。
歷經10年發展,中醫線上的人工智慧系統歷經四次迭代,從專家系統進化到機器學習,再到深度學習網路,直至如今的大模型,並在2023年成功植入中醫線上SaaS系統,投入基層給基層中醫及村醫使用,得到了基層廣泛好評。
河北廊坊鎮衛生室王振賢大夫的經歷較為典型。王大夫雖是中醫出身,但之前主要以給患者打針輸液為主,由於缺乏更多的臨床經驗,偶爾給患者開具處方的療效也很一般。透過在中醫線上兩年時間的學習並引入中醫線上人工智慧SaaS,其開具的中醫方劑效果提升明顯,得到當地群眾的認可。
從開始以打針輸液為主,到現在單月能有300人次的中藥處方,成為十里八村知名的基層“明”中醫,王振賢只花了三年時間,較傳統動輒十年的成長路徑大為縮短。
這並非偶然的個例。由於賦能效果出色,中醫線上的人工智慧輔助SaaS系統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醫生認可。2024年9月,作為中藥材種植大縣,河南嵩縣展開了中原藥谷基層醫生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不僅邀請中醫線上負責培訓,並計劃將420家村醫工作室全部接入中醫線上SaaS輔助系統。
截止到2024年12月,中醫線上SaaS已經在1020家基層診所投入使用,對於基層中醫起到了極大的賦能。
中醫線上還嘗試透過軟硬結合進一步提升人工智慧能力。其先後與脈之語和太一科技合作開發脈診儀,希望透過脈診儀採集脈診波形,再由人工智慧輔助SaaS提供精準匹配的“脈方相對”解決方案,從而輸出更為精確的治療處方。歷經數年開發,中醫線上終於實現脈診儀脈方相對,正申請醫療器械註冊證。
“脈診儀補足了我們產品線的拼圖。目前,我們已經實現120個常用經方的脈方相對工作,只用脈診儀檢測,就能開出合適處方;不用脈診儀,單純依靠人工智慧輔助SaaS開具處方也沒問題。當然,如果兩者都有,軟硬結合相互對照就更加精確了。”何劍向動脈網介紹道。
儘管如此,中醫線上對於自身能力的侷限仍然有清醒的認識。2023年,中醫線上CTO任毅在SaaS 2.0投入使用時曾坦承,其人工智慧演算法相比全球大廠還是有很大差距。他當時表示,中醫線上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先賢留下的古籍和當代中醫專家辛苦錄製的課程好好儲存整理,做好資料化前置工作,先利用現有人工智慧輔助醫生突破0到1的輔助服務,耐心等待技術上的突破。
令人驚喜的是,僅僅在短短兩年後的2025年春節,DeepSeek便以開源形式橫空出世。任毅領導的中醫線上人工智慧團隊旋即在本地部署蒸餾版DeepSeek-R1,開始中醫大模型專業微調的嘗試。
2025年2月8日,中醫線上第一個1Mb的資料成功完成訓練。辦公室瞬間沸騰。中醫線上和幻方量化,代表中醫和人工智慧的兩家公司平行的時空線終於迎來交集。
何劍對此百感交集:“中醫線上積累了10年,李士懋老師們等了10年,老祖宗們等了3000年,終於等來了DeepSeek這次‘國運級’的‘科技平權’革命。我們可以解決以往演算法上的不足,訓練出更加智慧的人工智慧輔助系統,更快完成我們的願景,即為國家培養100萬真正能給老百姓看好病的基層‘明’中醫。在DeepSeek的幫助下,這個‘明’可能才是真正的‘明’。”
“更為重要的是,DeepSeek的開源使得我們這樣的小團隊能用上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模型。而我們這個小團隊有中醫藥這個行業最大的知識庫之一。未來,類似我們一樣擁有高質量資料的小團隊配合頂尖開源大模型,在任何行業都具有超級大的價值空間。”
何劍認為,DeepSeek的“科技平權”將極大推動中醫藥的傳承推廣。他表示,新冠疫情使得大家的體質多少受到影響,產生了不少的慢性病患者。中醫藥對慢病有較好的療效,中醫線上正在全國遴選組織對於新冠後肺結節康復,以及代謝類疾病臨床效果突出的專家和方案,逐步訓練到模型裡。
“也許就在2025年,在DeepSeek的幫助下,擁有數千位名老中醫各科專家最豐富中醫臨床經驗的超級老中醫AI就能上線。我們希望中醫與DeepSeek的結合能夠傳承中醫幾千年凝練的智慧,並配以較高權重的當代重點疾病的臨床解決方案,結合每一次臨床經驗的訓練進步,最終為每一位國人提供最高等級的中醫藥服務,治療困擾多年的疾病,保衛大眾健康。”
03
寫在最後
數千年前,先民們透過觀察自然現象、感受自身變化,逐漸積累關於健康和疾病的知識,並最終形成了中醫。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治療方法及預防理念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健康觀念和生活方式,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下造福了普羅大眾,是我國厚重歷史的代表,稱其為古中華文明的“國運”絲毫不誇張。
DeepSeek則帶來了人工智慧時代的國運時刻,透過極大降低人工智慧的使用門檻和比肩全球頂尖水平的效能和功能,將對人工智慧行業格局進行重塑,實現科技平權。
儘管仍有不短的路要走,但中醫線上將中醫與DeepSeek的結合無疑是在正確的道路上走出了關鍵一步,基於高質量的資料,中醫有機會迎來新生,並在更多的場景服務大眾,使中華文明的傳統瑰寶得以傳承延續乃至創新。
傳奇正在新生,而DeepSeek在醫療引發的革命,仍將繼續。

參考資料:
《人民政協報》:《全國政協委員劉清泉:加強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認同文章中的觀點、資訊,或想進一步討論,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宣告: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等任何使用。
動脈網,未來醫療服務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