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醫生生活2》
身體健康是人們永恆的期盼。尤其對婦產科而言,新生與死亡並存,每一個家庭背後都有著各自的悲歡。醫療資源不均衡、缺乏醫療常識等原因下,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平安生育。
範衛群是一名婦產科醫生,從醫三十多年來,她見過太多女性生育故事。女性需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心理以及家庭情況,仔細考慮是否選擇生育、如何生育,婦產科則像一箇中轉站,生命的奇蹟與遺憾在這裡同時出現,病人所面臨的處境也不盡相同。
而範衛群需要做的,是看到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女性需求,不論是對生產的焦慮,對婦科疾病的病恥感,還是求醫的不便。從北京三甲醫院的醫生,到京東網際網路醫院全職醫生,範衛群始終站在病人身邊,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她在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所有女性,你的需求,我看得到。
01.
成為婦產科醫生
在範衛群居住的小區裡,她經常會碰到被她接生過的家庭,曾經的嬰兒已經長大成人,做了媽媽,她們的孩子會叫範衛群「姥姥」。這樣的日常簡單而溫馨。
但範衛群不是一開始就想做一名婦產科醫生的,成為婦產科醫生,更像是一種命運的召喚。
高一的時候,範衛群的父親生病了,先是心梗,後是腦梗,常年需要住院。在父親生病之前,範衛群對醫院沒有概念,在父親生病後的兩年裡,她和母親陪父親進進出出,體會到普通人看病的艱難。
對於那時的範衛群一家來說,醫生是無比重要的角色,醫生會告訴病人該怎麼做,甚至治癒病人背後的家庭。高三,她把自己的志願填成了臨床醫學,如願成為一名醫學生。
大學畢業後,範衛群想去乳腺外科工作。當時,不止乳腺外科,幾乎整個外科都沒有女醫生,那時並不像現在一樣實行「一醫患一診室」,女性病人在就醫的時候容易尷尬,男醫生在為女病人看病的時候,需要叫來女學生或女護士陪同。如果有女醫生的話,一切不便之處都能得到解決。

《機智醫生生活2》
然而,陰差陽錯地,範衛群未能順利進入外科,而是成為了一名婦產科醫生。起初,範衛群需要處理比想象中更加瑣碎的事,這裡不像外科都是「大事」,病人的問題可以透過手術得到明確的判斷;婦產科裡,患者帶著各自或大或小的問題來看病,範衛群每天都很忙碌,有時更嚴重的不是病情,而是患者的焦慮情緒,範衛群很難在行醫過程中找到曾經渴望的成就感。
不過,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範衛群發現自己的生活在慢慢發生改變,這些改變都與她身為婦產科醫生的身份有關。一次,她下了夜班,走過醫院後門的一條小馬路,來到農貿市場買菜。路過一個攤位的時候,攤主主動跟範衛群打招呼,範衛群不認識她,攤主卻熱情地為她挑菜。
打算付錢的時候,攤主拒絕了,她說,「範醫生你不記得我了嗎?當時我們家孩子是你接生的,你忘了是怎麼搶救我們的了嗎?」接著,攤主把在一旁的小孩拉過來跟她打招呼。
範衛群沒想到過這種像是電視劇一樣的情節會發生在她身上,她想起來這位攤主曾經難產,直接進了搶救室,她問攤主現在小孩的發育情況怎麼樣。攤主回答一切正常。

《疼痛難免》
範衛群當時想,很多小孩搶救不及時,可能會出現後遺症,或者失去生命,但這個小孩身體健康,真的太好了。
類似的時刻變得越來越多,每出現一次,都會讓範衛群的職業成就感加重一分,她感到自己能夠為患者做些實事,幫助生命到來人間,也讓一個個家庭得以完整。
婦產科醫生,成為範衛群最喜歡的身份。
02.
從線下轉到線上,想給更多病人看病
但是,做醫生久了,範衛群逐漸產生一個疑問,自己作為全國頂尖醫院之一的醫生,是不是可以為更多的病人服務?
四年前,她接觸到了網際網路醫院,發現線上診療沒有地域限制,她可以為所有向她求助的病人服務。她沒想到,在臨近退休的時候,她還有機會再次感受到剛做醫生時的興奮感。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線上診療醫生已經不再屬於臨床一線,但實際上,線上診療醫生每天都會與病人展開直接對話,接觸病人問診的各個環節,從採集病史到診後隨訪,全部參與其中。
在範衛群看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醫療形式的增多,「臨床」的概念也會有所調整,線上醫生雖然沒有物理意義上的門診診室,但沒有一天停止過給病人看病。

《浪漫醫生金師傅3》
事實上,線上來問診的人,除了病人自己,很多時候是病人的家屬來詢問,所涉及問題不僅涵蓋了線下問診的全部場景,還會出現線上下很少遇到的情況。
比如,有人會出於焦慮來問診,不知道自己的狀況是否正常,範衛群會耐心告訴對方,你沒有生病;還有人已經在醫院看過了,在治療過程中不確定是否要調整方案,也會上線詢問。
做線上醫生的這幾年,範衛群醫生逐漸找到了新的工作節奏,她會根據病人的需求,調整自己的問診方式。範衛群想起她剛轉為線上醫生的時候,經常會遇到線上病人會突然不回覆訊息的情況,她曾經因此非常著急,生怕病人發生了什麼事。
後來,她適應了網際網路診療的不同。透過網路接觸到的病患,可能會手機沒電,或者被別的事打擾,在螢幕另一端的她,要做好對每一條問詢的認真回覆。

範衛群的工作日常
對她來說,線上問診與線下診療並不衝突,它們所做的是融合,最終目的是讓病人方便看病,把看病成本降得更低。
偶爾,範衛群醫生還會有在醫院般的長期診療體驗。這四年來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診療,來自一位男性和他的妻子。
2023年11月的一天,範衛群醫生收到一位男性的問診,他發來了妻子的產檢單。這是夫妻二人第一次懷孕,並且,妻子曾經患有垂體瘤,丈夫非常緊張,擔心妻子的安危。因為所在地離大醫院比較遠,丈夫想到,可以用京東網際網路醫院來跟進妻子的孕期。
他們陸陸續續溝通了九個月,前後診療次數高達19次,範衛群感受到這位丈夫對妻子無比細微的關心,大大小小的問題,他都會詢問範衛群,二人去醫院檢查後,他也會向範衛群醫生更新資訊。
直到第37周,這位丈夫發來了又一條訊息:妻子順產,是6.7斤的女兒。範衛群醫生感到久違喜悅,自己的專業知識陪伴遠方的一對年輕夫妻安穩度過了忐忑的九個月。見證又一個小寶寶的誕生,永遠是婦產科醫生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產後的兩個月,範衛群醫生繼續指導這對新手父母做產後調理,收到了丈夫送來的很多面錦旗。她好像離開了接生手術檯,又像沒有離開。
03.
我們與健康的距離
從醫三十餘年,支撐範衛群醫生一直工作下去的動力,是被病人需要。在親身經歷過傳統的醫院診療和新興的網際網路診療後,範衛群醫生對「看病」這件事有了更深的感觸。
過往紮根在醫院的幾十年間,範衛群醫生每天接觸無數病患,站在醫療的一線,解決一個又一個衝到眼前的問題。而在京東網際網路醫院當全職醫生的這幾年,看似遠離了醫院,但她從未感覺自己退出了一線。

範衛群的工作日常
前來諮詢的病人比範衛群醫生想象中多,且帶著各式各樣的背景。有一回,她接到一位留學生的問診,她很好奇這位病患該怎麼吃藥治療。留學生告訴她,自己有朋友在國內,可以把範醫生開的藥捎過去。
實際上,很多留學生都經歷著國外看病難的問題。由於外國醫療系統的不同,如果不是嚴重的急性病,不少留學生會等到回國期間再在國內醫院就診。京東網際網路醫院的診療服務,給中國留學生提供了看病的新途徑。
除了留學生,國內也有很多「看病困難戶」。範衛群在線上接診過西藏地區和大涼山地區的病患,這是以前在北京醫院出診時很少見到的病人。由於線下醫療資源可及性的不確定,偏遠地區病人接受專家治療的機會較少,網際網路醫療擴大了醫療資源的觸達範圍。

《機智醫生生活2》
還有一個群體是線上診療的主要使用者之一。隨著第一批90後即將步入35歲,這意味著他們的父母也同步進入中老年。範衛群醫生接觸過幫家裡長輩問診的年輕人,他們大多在外地工作,無法第一時間回家照顧家人,線上問診解決了一些燃眉之急。
而很多打工族本人,也是線上診療服務的使用者。有人出差期間突然過敏,或是在重點專案執行期間難以抽身請假,24小時線上的京東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為成為常態的這些狀況,補上重要的就醫缺口。
在線上幫助過不同病患治療後,範衛群醫生從醫幾十年來,再次感到自身價值得到了發揮和延展。
從前,病人就在眼前,她們痊癒後迴歸到各自的生活;如今,那些遠在外地,甚至國外的病患也能在她的幫助下重獲健康。遠方與附近的力量滋養著她作為醫生的價值感,這些治療經歷組成了她從醫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浪漫醫生金師傅3》
範衛群醫生認為,傳統的在醫院就醫和網際網路診療不是絕對的取代關係,而是良好的互補。網際網路治療的便捷突破了地域限制,觸達更多人,但同時不能代替完整的治病過程。京東健康希望做的,是降低看病的難度。
在一個理想的社會中,每個人都能享有優質的醫療資源。京東網際網路醫院彙集了全國頂尖的醫生,24小時有醫生線上,平均30秒響應問詢。無論你身在何方,開啟京東App搜尋「問醫生」,就能透過文字、電話、影片與醫生溝通你的情況。普通人不用再為預約不到專家的號而憂慮。







京東網際網路醫院,全國三甲專家,醫生24H線上,平均30s接診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我們與健康的距離,往往受諸多社會因素影響,而網際網路醫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讓我們在不確定中抓住一些確鑿的解決方向。
2025年馬上來臨,無論今年過得如何,衷心希望大家會迎來健康平安的一年。先把身心安頓好,再往前大步邁進。

撰文:就醬、gpt
商務監製:蕎木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封面圖:《浪漫醫生金師傅3》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