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味這門生意,更適合小而美。
文|阮怡玲
編輯|盧枕
來源|映象工作室(ID:shangyejingxiang)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是絕味鴨脖的第二十年,4月1日,全球各地開啟週年慶,一片歡騰。4月10日,絕味鴨脖公佈2024年財報,營收銳減,同比下跌13.84%;淨利潤腰斬,同比下跌34.04%;連門店資料都開始停止披露了,成為2017年上市以來業績最差的一年。
目前,滷味品牌四大巨頭都已披露2024年財報,除紫燕百味雞外,周黑鴨、絕味食品、煌上煌的營收、利潤資料均大幅下滑。去年周黑鴨門店淨減少785家,煌上煌門店數淨減少837家,據媒體推算,絕味鴨脖近16個月時間門店淨減少了3821家。
收入利潤下滑、持續關店背後,是滷味市場正在發生的一場洗牌亂戰。在高價面前,年輕人紛紛轉向價格便宜的熱滷品牌,社群夫妻店、零食滷味品牌甚至自制熱滷,都在搶佔巨頭們的市場。
“外面賣的甜辣鴨貨,別想掙我一分錢。”
社交媒體上,不少教人做滷味的影片火起來了。一條標籤為“自制周黑鴨”的滷鴨貨教學影片,收穫了12.7萬喜愛,14.3萬收藏,3萬轉發。
這些年來,滷味品牌們價格一路上漲。此前有媒體統計,2012年,周黑鴨的線下鴨脖售價為45元/斤左右,如今價格漲至60元/斤左右。2022年初,絕味鴨脖將部分產品提價5%,同年7月,絕味再次對鴨掌、魷魚等部分品類調價,平均提價幅度達到7%至10%。現在,隨便買點大牌滷味,都得花四五十元。
被“雪糕刺客”“水果刺客”教育過的消費者,開始將矛頭對準“滷味刺客”。環境變化,原來三四十元購買滷味大家不覺得貴,現在已經難以接受, “年輕人為何不愛吃鴨脖了”“滷味三巨頭為什麼失寵”的話題頻上熱搜,網友留言最多的是,“真的吃不起了”。
另外,三隻松鼠、百草味、良品鋪子等零食品牌推出的真空獨立包裝滷味小食,脫骨俠、王小滷等以單品勝出的新滷味品牌,以及社群超市裡的個體戶們,都在滷製品賽道上給滷味巨頭們造成衝擊。
有意思報告調查的2296份答卷裡,超過八成的受訪者坦言,2024年已經減少了在連鎖品牌購買滷味的頻次,維持增加的佔比僅為3.63%;減少滷味消費頻次的1643位受訪者裡,影響他們購買頻次的第一因素就是價格上漲,佔比達86.67%。
價格降不下來,被定義成預製菜的品類普遍生存困難,年輕人慢慢拋棄巨頭品牌,要麼自做滷味,要麼投向更為平價、新鮮的新興品牌或滷味攤。《中國餐飲發展報告2022》顯示,滷味行業前五,絕味、周黑鴨、紫燕食品、煌上煌、久久丫,市場佔有率共計也才約20%,滷味是區域性市場,很容易形成本土化品牌,巨頭們並沒有市場支配地位。
近幾年,除了因漲價失去客群,滷味巨頭們也被諸多新品牌盯上了,熱滷殺出重圍。大品牌賣的貴,毛利還低;做熱滷的小品牌賣得便宜,毛利卻高。
北京本土熱滷品牌滷力鴨創始人毛磊給了我們一組資料:從原材料上來說,自有供應鏈的滷味巨頭們能比熱滷門店的原料成本少3%~5%,但熱滷的生產鏈條更簡單,從原料工廠直接配送至各門店做貨,沒有倉儲物流成本,沒有“中間商”。算上調料,原材料成本接近45%,毛利率在50%~55%之間。
當然,這也會帶來新的成本——門店裡需要多一位做貨的人。但毛磊認為,這幾年人工成本其實在降低,而且如果是夫妻店,哪怕工作14小時也願意,對於他們來說,這部分人工成本可以不計。而房租,毛磊要求必須在每平方米2000元以下。
過去二十多年,冷鏈滷味是滷味食品市場打通的一條路,而2021年被稱為“新鮮熱滷元年”,新鮮熱滷企業數量同比增幅達到105.2%,有12家熱滷品牌拿到了融資,多數是成立時間不超過5年的新品牌。新式熱滷主打新鮮、現滷現賣,滷虎將、研滷堂、熱滷食光、牛爽爽等新銳熱滷品牌均獲得融資,煙火氣成為新的賣點和吸引力。
如今滷味巨頭節節落敗,行業內一些分析認為是因為消費習慣與消費場景的變化:“休閒向下,佐餐向上。”但毛磊覺得原因沒那麼複雜,新鮮出爐熱騰騰的一定更好吃,滷味的休閒零食的定位是強加概念。
“滷味是紅海市場,熱滷是一個新的細分品類,像是一個偏藍海的市場。”毛磊說。
廣深地區棲頭鴨、江浙地區留夫鴨、西安奮鬥鴨、四川巴蜀王氏現撈、東北李華澤等熱滷品牌,慢慢發展至今,都開了500~1000家店。而滷味作為整體已經變成了存量市場,規模可能每年下滑5%。
換句話說,新興熱滷品牌們搶佔的,正是原來冷鏈滷味巨頭們的市場。
現在的鴨肉很便宜,一斤10元左右,為什麼做成滷味就變得這麼貴?
以絕味為例,毛磊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加盟的體系架構裡“中間分錢的人非常多”。
於彭(化名)是絕味鴨脖的多店加盟商,他還有個朋友,因為區域保護沒開成絕味,開了十幾家久久丫,陸陸續續全部倒閉了。他分享,自己的門店去年平均淨利潤比往年下滑20%左右,今年營收好了一點。
近幾年,絕味食品業績不佳,因此以共渡難關為口號,對加盟商進行線上線下的貨款補貼。
2012年,絕味成立“加盟委員會”,在全國劃出上百個戰區,讓加盟商們當戰區委員,以多級代理制的形式進行門店管理。從湖南一家小店,壯大為門店數最多的滷味品牌,絕味鴨脖籠絡加盟商、飽和開店的策略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逐級代理,層層分利,靠著這套“合夥人”模式,絕味並不靠賣鴨脖賺錢,而是靠加盟擴店,去分加盟商的利潤賺錢。但是,分錢的人太多,讓絕味很難降價。
實際上,絕味等滷味品牌的毛利率非常高,即便去年業績不好,因原材料價格下降,絕味的毛利率還漲了5.94%,約30%。但是,絕味的銷售費用一直猛漲,2024年,絕味食品銷售費用支出6.67億,同比增長23.31%,是上市以來最多的一年。這些錢,一部分用於加盟商補貼,一部分拿去打了廣告,淨利潤不增反降;而大多小品牌銷售費用則幾乎為0。
為了迎合年輕消費者,周黑鴨與“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達成跨界合作發售聯名款滷味產品,準備了兵馬俑神情的立牌、DIY貼紙等文創;絕味食品兩度與騰訊手遊《元夢之星》展開合作,推出聯名元夢杯;煌上煌也聯名王者榮耀、江西華萊士、元氣森林等多家品牌。
另一個原因,是絕味為了出品標準化、穩定化,支撐全國各地加盟擴店,投入大量資金在各地建工廠,搭建統一的中央廚房。工廠、運輸、貨損的成本,再加上品牌營銷成本,分攤到每個門店、每盒產品、每個鴨脖上,定價自然就高了。而伴隨著銷量下滑,採購量減少,倉儲成本、資金成本和貨損等反而增加,利潤也在下滑,降價更難。
但毛磊認為,滷味巨頭們大量的營銷投入,體現出他們仍然沒有真正順應使用者需求的變化,瞭解使用者想要什麼。
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女性,的確是滷味的主要客群,但巨頭們的銷售方式、定價邏輯已經脫離當前他們的消費需求與消費習慣。按斤賣、家庭分量的包裝,都是面向家庭採購,但年輕人如今多是單人居住或者情侶一起生活,分量一大,總價也就高了,自然阻礙了購買,“周黑鴨一買就是一盒,但顧客會覺得我吃不了這麼多”。嘗試低價,或許可以從客單價,而非單品售價入手。
然而,當品牌做大,必然喪失靈活性。一旦要改,收銀系統、運輸系統、倉儲系統全部都需要改。不是所有企業都承擔得起改革的代價。即便熱滷流行,冷鏈滷味巨頭們也不可能拋棄前期搭建的一系列基礎設施。
去年,周黑鴨宣佈全面鋪開“鎖鮮&熱滷/散滷二合一門店”戰略,推出約10種現拌套餐和熱滷套餐,還設定了堂食區域;絕味投資了包括阿滿百香雞、廖記棒棒雞、盛香亭、滷江南在內的品牌。一個做加法,一個繞曲線,但最終成效都不夠理想。
想要順應“萬物皆可滷”的趨勢,周黑鴨推出過小龍蝦蝦球、虎皮鳳爪,但同樣難以做出具有不可替代性、強競爭力的產品。
處處折戟,巨頭們還嘗試過許多跨行專案:周黑鴨賣調料、方便速食、椰子水,絕味食品賣奶茶,煌上煌想賣糖果未果。
哪裡的戰場都能伸進一隻腳,但就是難以從滷味產品裡找創新點與增長點。
毛磊曾經是在新三板、港股上市的公司的合夥人,每天出門司機接送,見的都是高層員工。某些程度上,他覺得自己能理解巨頭們、老品牌們逐漸脫離市場的境況,身處高位,很難看到真實。
2023年,他和妻子雙雙失業,找到機會開創了滷力鴨熱滷品牌,如今已經開出56家門店。靠著客單價低,現滷現賣,滷力鴨的許多門店都大排長隊,復購率最高能達到70%,而行業內平均只有30%。
去年有幾個月,毛磊也陷入到“迷信”增長的階段,一直忙著加盟擴店。儘管店裡也每天向上反饋問題,但他後來才發現,一旦創始人不下店,巡店的人可能也不嚴格了;創始人不試吃,其他人也不一定試吃了:大家的目標變成了追求銷量,想著法搞促銷活動,產品質量開始出現問題。
從產品質量下降體現到銷量上有滯後性,他從後臺資料發現一個常常購買的老使用者有一個月沒來買了,才發現不對勁。他主動打電話詢問,想送些貨挽留客戶,老客戶說:覺得門店最近的味道變了,不像原來那麼好吃了。
於是,從去年7月開始,毛磊要求每家店週一送2個鴨頭、2個鴨脖到公司一起試吃,這是每週週會最重要的部分,試吃成員加上股東的短影片運營公司裡的員工一起,裡面大多是年輕女性,正好是目標客群。使用者評價則是毛磊在要求每位店長撰寫的日報裡最看重的部分。對於想進公司的工作的人,毛磊都要求先在門店裡待上一個月,知道洗貨、做貨、賣貨的流程,熟悉店裡的系統,再談其他。
毛磊對熱滷賽道的前景有信心。他認為,產品、運營、流量是任何公司需要做到的三個部分。產品和運營足夠簡單,毛利就高——比如肯德基,就是雞肉、土豆和糖水,但如果要做中餐,就太複雜了;他也瞭解到,肯德基運營人員裡67%都是兼職人員,出品標準化之後,人員培訓成本很小,也不用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管理。
但做熱滷,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完全標準化的可能性。每個人做貨師傅的手藝,同一個人不同時間、同一時間不同人,很難做到統一。口味不固定,這是熱滷最大的痛點,“做餐飲的,其實做來做去就兩個字——復購”,口味不穩定必然很難有高復購率。
像周黑鴨,最開始為了保證品質,做標準化,一直堅持只開直營門店,創始人周富裕曾堅信,“周黑鴨不做加盟,因為人掌控著終端,人是最難掌控的,沒法掌控的東西我們不做”。但後來,為了擴張,周黑鴨也放開加盟,逆勢開店,走上了類似絕味的路。
毛磊只能用最笨的方法:試吃每個門店,花大量的時間巡店,有問題立刻整改。據他調研,北京其他熱滷品牌沒有人能做到這一點。同樣,這也是加盟擴張的最大難點。
店長難找,只能將好店長的經驗提煉。靠毛磊自己一個個教,他分身乏術,就透過撰寫經驗總結文件,與AI技術團隊合作,搭建專屬AI的RAG知識庫,利用AI降低運營難度。
如今他已經積累850多個門店文件,總共更新了26萬字的開店經驗。AI機器人名叫小滷,搭建到現在將近三個月,毛磊花了大精力、投入了10萬元。
毛磊和與員工們一起寫的運營文件和基於文件搭建的AI小助手。圖源:受訪者
當一個小品牌還在成長期時,多數是更謙卑的。
毛磊覺得,滷力鴨如今還不太能算作一個品牌,但現在市面上已經慢慢出現了抄襲者:“滷利鴨”“鴨滷力”,讓他哭笑不得。能讓妻子解決失業問題,毛磊覺得自己的目的早已達到。做千店、萬店品牌,他當然想,但這既需要門店能賺錢,還需要公司能幫別人賺錢,讓產業鏈上下游的都共贏,捆綁利益,才能做的長久——而這太難做到。
前車之鑑已經很多。幾年前拿到融資的幾個新式熱滷品牌,已漸漸沒了聲量。
毛磊坦白,剛開始做出單店模型,逐漸擴張的時候,他掙到了錢;但處於現在的規模,卻沒掙到錢。門店數量到達一定程度,運營、管理各方面都必須加大投入了,可規模效應還沒起來。而且品牌處於早期,必須讓利於加盟商,所有公司費用只能由公司自己承擔,自然是門店賺錢、公司不賺錢。這也是所有品牌發展的必經之路,品牌勢能提升後才能有盈利空間。如今,他也承受著股東們對他的施壓,要求他加快開店的速度。
或許,滷味真的只適合停留在小而美的階段,價格才能低廉,味道才能保證,顧客才能滿意,品牌也才能賺錢。
參考資料
36氪財經:《「年輕人捂緊口袋」,鴨脖的生意不好做了?|氪金 · 大消費》
有意思報告:《年輕人為什麼不吃滷味了》
Foodaily每日食品:《滷味江湖,攻城容易守城難》
市界:《百億“鴨王”,越做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