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在氣候投資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全球氣候投融資規模近年來顯著上升,但資金缺口依然龐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發布多項檔案,致力於透過完善監管框架以應對全球銀行業面臨的氣候相關金融風險。我國同樣透過一系列政策檔案積極推動氣候投融資的發展。在氣候投融資領域,商業銀行不僅需要提供氣候投融資支援,同時也面臨著氣候風險管理的挑戰。本文主要探討商業銀行氣候投資部分,比如投資氣候債券、氣候基金等,成熟的氣候類信貸工具等氣候融資領域不作為重點。
氣候投資類資產的標準化,對於推動氣候投資至關重要。儘管國際上尚未形成統一的氣候類資產定義,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和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等機構已提出較為完善的氣候債券標準,主要涵蓋能源、交通、水資源等多個主題。國內也逐步建立了綠色債券標準,同時支援氣候類專案的融資,並推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碳中和債券。總體而言,氣候投融資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氣候投資風險管理工具的開發和應用,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和決策支援。市場上主要的氣候投資工具有:(1)MSCI氣候在險值模型(Climate VaR),是對傳統VaR模型的改進,用於評估氣候變化對投資組合的潛在影響;(2)情景分析與壓力測試,能夠幫助金融機構評估在不同氣候情景下資產的表現。
氣候投資的典型產品為氣候指數、氣候基金、氣候債券與氣候理財。氣候指數與基金方面,被動型基金跟隨氣候指數展開投資,主流氣候指數大多根據PAB或CTB對投資標的進行篩選和加權,在構建氣候投資產品中發揮核心作用。氣候基金主要投資於股票類資產,且以被動管理型基金為主,投資主題集中在清潔能源與科技和氣候解決方案領域。氣候債券方面,全球氣候債券從資金用途來看,主要用於建築、水資源、能源、交通等領域;從發行國別來看,當前美國和中國在氣候債券發行領域佔絕對主導,佔前十名國家發行總額比例超過40%。從中國境內發行情況來看,截至2024年底,內地市場碳中和債券累計發行佔同期綠色債券總規模的27.33%,市場活躍度呈現回升態勢。氣候理財方面,氣候理財產品以碳中和產品為主,截至2024年6月末的表現顯著優於同類,但是期限錯配問題仍值得關注。
報告初步總結了商業銀行氣候投資框架,主要包括四個核心組成部分:氣候風險管理與氣候風險管理工具開發、氣候資產標準化、氣候指數構建、氣候投資產品開發。根據監管及倡議組織檔案指引,結合氣候風險管理工具、氣候資產標準化和氣候指數構建三大工具指導氣候投資產品的構建。
氣候投資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業務增長機遇。隨著監管政策的逐步完善、氣候投資概念的普及和市場規模的擴大,氣候投資預計將在未來實現更廣泛的普及和應用,成為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