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組圖片:《電晶體姐妹》劇照
我是1986年上的大學,班裡的英語老師是個美國人,經常給我放他喜歡的音樂磁帶,大部分是搖滾樂和美國老民謠。但有一盤磁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美國先鋒音樂家勞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於1982年出版的專輯《大科學》(Big Science)。安德森動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電子合成器,營造出了一種極其詭異的音樂氛圍。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歌名叫《哦,超人》(O Superman),安德森用一臺聲碼器(vocoder)把自己的聲音變成了空洞的機器聲,以此來控訴現代科技對人性的扭曲。

美國先鋒音樂家勞瑞·安德森
其實電子音樂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最早獲准進入中國大陸的西方流行音樂家就是法國電子合成器演奏家讓-米歇爾·雅爾(Jean-Michel Jarre),他的《氧氣》(Oxygène)和《晝夜平分》(Équinoxe)是我少年時最喜歡的兩張唱片。長大後我也一直很喜歡電子音樂,經常聽發電站(Kraftwerk)、莫比(Moby)、蠢朋克(Duft Punk)和喜多郎等電子音樂家的唱片。在我心目中,玩電子音樂的就應該是一群身材消瘦、面色蒼白的男性藝術家,安德森是極其罕見的例外。

《電晶體姐妹》導演麗薩·羅芙娜
我的刻板印象終於在2020年被打破了。一位名叫麗薩·羅芙娜(Lisa Rovner)的女紀錄片導演邀請安德森在她的新片《電晶體姐妹》(Sisters with Transistors)裡擔任解說,安德森用未經聲碼器處理的真嗓為大家講述了10位女性電子音樂先驅的故事,她們在電子音樂的發展史上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

小提琴天才少女克拉拉·洛克摩爾正在演奏特雷門琴
按照時間順序,第一個出場的是出生於立陶宛的猶太裔小提琴天才少女克拉拉·洛克摩爾(Clara Rockmore)。為了躲避戰亂,她於1921年隨家人移民美國,可惜因為小時候營養不良引發了肌腱炎,她不得不放棄了成為職業小提琴演奏家的夢想。幸運的是,她在紐約遇到了一位來自俄羅斯的發明家利昂·特雷門(Léon Theremin),成為他發明的特雷門琴(theremin)的御用演奏家。這種琴實際上就是一臺電磁感應器,演奏者僅靠肢體動作來演奏,比如透過手型的變換來改變音高等等。
紀錄片裡有一段洛克摩爾演奏特雷門琴的影片,因為演奏者不需要和琴本身發生任何肢體接觸,所以我感覺她像是在和空氣對話,或者按照一位樂評人的說法,這是她的靈魂在歌唱。她後來曾經對記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你不能用錘子來煽動空氣,只能用蝴蝶的翅膀。”掄大錘也許是男性的專利,但女性特有的細膩和堅韌使得洛克摩爾成為歷史上最優秀的特雷門琴演奏大師,她幾乎用一己之力讓特雷門琴在電子音樂發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跡。

英國電子工程師達芙妮·奧拉姆
特雷門琴是一種非常原始的電子琴,對演奏者的技巧要求非常高,很難普及。英國電子工程師達芙妮·奧拉姆(Daphne Oram)發明的圖聲機(Oramics)解決了這個問題,演奏者只需在膠片上繪製一些圖形,就能讓這臺機器發出特定的聲音。
圖聲機只是奧拉姆眾多發明中的一個。她是英國廣播電臺(BBC)無線電聲學工作室(Radiophonic Workshop)的創始人之一,被公認為是電子合成器的先驅者。紀錄片中的奧拉姆是一個長相極其普通的中年婦女,梳著一頭家庭主婦式的短捲髮,戴著一副女秘書特有的外角上翹的貓眼眼鏡,看上去特別端莊。但當她擺弄起面前那臺複雜的電子裝置時,立刻就變成另外一個人。她是全世界第一位擁有獨立電子音樂錄音室的女性,這一切源於她年輕時讀過的一本書,書裡預言未來的作曲家會直接把頭腦裡的想法變成音樂,無需經過管弦樂團的二次創作。從小接受過嚴格的鋼琴訓練的奧拉姆相信只有電子合成器能夠做到這一點,於是她把自己在二戰時學到的電子工程技術用到電子音樂領域,為後來出現的電子合成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BBC的無線電聲學工作室還培養了另一位女性電子音樂人,她就是英國科幻連續劇《神秘博士》(Doctor Who)的作曲者迪莉婭·德比希爾(Delia Derbyshire)。她首創了用電聲樂器發出的怪聲來為科幻影視作品配樂的先河,這個模式後來成了科幻電影的標配。

電子音樂人迪莉婭·德比希爾
BBC之所以僱傭了那麼多女性電子工程師是有原因的。二戰期間大量男性被徵兵去了前線,這就為生活在後方的女性提供了很多原本只屬於男性的就業機會,電子工程師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電子裝置大都被用於戰時通訊,二戰結束後這些裝置很容易被改裝成電聲樂器,比如安德森使用的聲碼器的前身就是專供間諜們使用的變聲器。

法國電子音樂家艾利安·拉迪格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場現代化戰爭,飛機大炮和防空警報是這場戰爭的背景聲,法國電子音樂家艾利安·拉迪格(Éliane Radigue)就是在這種聲音環境里長大的。她小時候曾經在尼斯機場附近住過幾年,天天聽飛機轟鳴著從頭頂飛過,漸漸地對這種聲音著了迷。長大後她喜歡上了電子音響,因為她意識到聲音本身就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音樂。她尤其擅長利用磁帶回授技術(tape feedback)來營造一種簡單而又宏大的音場,被公認為是先鋒音樂領域的一名重要創作者。
美國人寶琳·奧利維羅斯(Pauline Oliveros)沒有經歷過戰爭,但她小時候經常跟父母一起坐車旅行,被車載音響換臺時的背景噪音吸引了。長大後她搬到了舊金山,迅速融入了當地的電子音樂圈。她號召大家忘記傳統的古典音樂之聲,更加關注環境中的各種背景聲,從中尋找靈感,獲得啟發。她創造了“深度聆聽”(deep listening)這個概念,為後來的電子先鋒音樂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舊金山期間,奧利維羅斯還和朋友們一起創辦了舊金山磁帶音樂中心(SFTMC),這是當時美國西海岸電子音樂的據點。正是在這家機構的幫助下,一位名叫唐·布克拉(Don Buchla)的電子工程師發明了全世界第一款模組化的電子合成器(modular synthesizer),名字就叫布克拉(Buchla)。科班出身的女作曲家蘇珊·奇亞尼(Suzanne Ciani)是布克拉的早期使用者,她被這臺機器的強大功能吸引住了,很快就成為布克拉公司的一名僱員,負責推廣這臺裝置。她用布克拉合成器為可口可樂和美林諮詢公司等客戶製作的廣告聲效成了美國廣告史上的經典,她還用這臺合成器為1981年拍攝的電影《不可思議的縮小女人》(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Woman)製作了配樂,並因此而成為好萊塢有史以來僱傭的第一位獨立女性配樂人。
此前好萊塢也用過女性作曲家來為電影配樂,但都是和其他男性合作的,其中就包括貝貝和路易斯·巴龍(Bebe & Louis Barron)夫婦。他倆率先開始嘗試用電子音樂為好萊塢電影配樂,由兩人負責配樂的《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是公認的第一部完全由電子合成器來配樂的好萊塢大片。因為害怕旗下音樂家失去工作,當年的美國音樂家協會不允許把這部電影的配樂稱為音樂,因此特意為這種音樂取了個奇怪的名字,叫做“電子音調”(electronic tonalities),由此可見當年的主流音樂圈對電子音樂的歧視和恐懼到了何種程度。
這種歧視現象直到布克拉合成器出現之後才有了改變,而布克拉合成器其實還有一位競爭者,這就是建造於美國東海岸的穆格合成器(Moog)。穆格合成器也有一位類似奇亞尼的女性合作者,她就是著名的電子合成器演奏大師溫蒂·卡洛斯(Wendy Carlos)。卡洛斯是一名變性人,小時候接受過良好的古典音樂教育。正是在她的堅持下,穆格合成器加入了鍵盤,而布克拉合成器是沒有鍵盤的,只能透過旋鈕來調節音高和音調,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比布克拉合成器晚出來3年的穆格合成器最終成為了模組合成器的行業標準。

電子合成器演奏大師溫蒂·卡洛斯
卡洛斯不但在穆格合成器的研發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還利用這臺合成器演奏並出版了一張名為《電子巴赫》(Switched-On Bach)的專輯。這張唱片一共賣出了100多萬張複製,是唱片歷史上第二張銷量過百萬的古典音樂唱片,為穆格合成器的流行立下了汗馬功勞。
雖然穆格合成器曾經非常流行,但電子音樂很快就進入了電腦時代,這一進步的關鍵之一就是貝爾實驗室的計算機圖形設計師勞瑞·斯皮格(Laurie Spiegel)專為老的蘋果電腦(Apple Macintosh)編寫的一款音樂作曲軟體“音樂老鼠”(Music Mouse)。這款軟體讓作曲家擺脫了樂器的限制,從此電子音樂終於徹底進入了數碼時代。
這部紀錄片收錄了斯皮格的一個採訪片段,她對記者說:“曾經有段時間人們認為音樂走到了死衚衕,音樂家玩不出任何新花樣了。但當我嘗試了一些新技術後卻發現事實正好相反,高科技反而讓音樂的可能性變得無限豐富。”
事實上,現代科技不但讓音樂的未來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同時也把女性音樂人從男性統治的音樂圈裡解放了出來,因為電子音樂家可以在沒有廣播電臺、唱片公司和音樂廳的資助下獨立地創作併發行自己的音樂,而這些機構歷史上一直是以男性為主導的,女性獲得的機會非常少。正如前文所說,好萊塢直到1981年才僱傭了第一位女作曲家來為主流大片配樂,而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直到2019年才第一次把最佳原創電影配樂獎頒給了一位女性(《小丑》(Joker)的作曲者希爾德·格納多蒂爾(Hildur Guðnadóttir)),由此可見女性音樂人所受到的歧視有多麼嚴重。

電影《小丑》作曲希爾德·格納多蒂爾
感謝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第一次知道原來電子音樂的先驅者當中有那麼多勇敢的女性,正是這幾位電晶體姐妹用她們的創造力為音樂的發展開闢出了一條全新的光明大道。
點選訂閱⬇️⬇️⬇️
《愛樂》2023年第12期
「透納風景:色彩與音符交織的幻象」

前奏|戴留斯:夢境可鹽可甜
華彩|透納風景:色彩與音符交織的幻象
幕間|張亞潔的音樂菜譜
變奏|鮑勃·迪倫:熟悉的陌生人
再現|鳳凰輓歌:“後威廉姆斯時代”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配樂
泛音|燭影:愛德華·孔梅特與法國管風琴的最初留聲
對話|走近拉特利的管風琴王國
追光|音樂瞬間——丹尼爾·加蒂與香港管弦樂團馬勒《第三交響曲》聽後
袁樂|汙點藝人
靜默|復原的古代神秘之聲——高盧聖詠
安可|18 世紀威尼斯醫院與它們的孤女音樂家們
點選訂閱⬇️⬇️⬇️
《愛樂》2025全年紙刊
優惠進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