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漫步須彌時,我在聽什麼

《原神》音樂透過跨越地域和雅俗界限,將多元文化的音樂元素融合進遊戲世界。

插圖:分峪
身邊的《原神》玩家越來越多了,一起交流時,我們總會互相打趣道:“原來你也聽原神!”
自2020年公測以來,米哈遊的這款遊戲每次更新都會引發網路上新的討論——新的角色、地區、劇情、攻略……
除此之外,新地區的配樂也是玩家們關注的重點。
倫敦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東京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輪番上陣,為四大地區演奏原聲音樂,米哈遊旗下的HOYO-MIX團隊對原創配樂品質要求之高可見一斑。音樂總監陳致逸是初創階段的主力,在他的主導下,散落於歐亞歷史的迴音幻化成《原神》五彩斑斕的聲景。須彌中的音樂是陳致逸在《原神》的告別之作。
須彌(Sumeru)是《原神》的第四個地區,位於提瓦特大陸中西部。在智慧之神的庇護下,須彌的聖人摒棄世俗,追求深奧的智慧。“須彌”一詞是梵文音譯,相傳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
須彌包括雨林和沙漠兩大部分,在音畫和角色設計上,雨林對應的是南亞地區。例如森林精靈族“蘭那羅”的名稱設定使用了大量梵語,參考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等。沙漠對應的是阿拉伯地區,沙漠整體建築有很多稜角分明的幾何元素,出現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建築和古埃及神明的塑像。

布祖基琴(視覺中國 供圖)

塔布拉鼓(視覺中國 供圖)

聽,那是最適合須彌的聲音

不同音色的樂器最先使是玩家們感受到異域風情。為了讓玩家第一瞬間就感受到須彌與其他地區的不同,要選擇最適合表達須彌風格的聲音。當我問及怎樣掌握歐亞各國繁雜的器樂風格時,陳致逸說:“我會去了解不同民族的樂器法,不同樂器適合的音域。我專門買了很多樂器,自學了奈伊笛,會吹奏後,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融合這種曲風。”這些樂器的聲音,直接或間接地匯入了須彌的各個角落。
雨林地區音樂使用班蘇里笛、西塔爾琴、塔布拉鼓等南亞樂器,音色柔軟細膩綿長,節奏律動變化豐富多元,充滿魔幻的智慧與靈性。
沙漠地區使用奈伊笛、嘟嘟克管、烏德琴、布祖基琴等阿拉伯樂器,音色沙啞且狂野,彷彿在訴說著沙漠的滄桑與壯麗。
在交響樂隊演奏時,也會在技巧和音色上對這些特色樂器進行模仿。例如主題曲《須彌》借鑑了裡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的元素,用西方管絃樂隊來模擬和表現東方音樂的特色,使用多利亞調式來營造一種神秘東方感,同時運用管絃樂豐富的色彩和節奏變化來描繪故事情節和場景。長笛和小提琴宣敘調般的演奏,鋪開須彌畫卷。
透過對音色、節奏、調式、旋律的調配,須彌的神秘感與歷史的厚重感漸漸浮現,也令玩家在步入地圖的時候心中感慨:這就是須彌的聲音。

奈伊笛

嘟嘟克管(視覺中國 供圖)

聽,藏在風中的沉浸式體驗

《原神》重視互動性與沉浸式體驗,場景音樂側重畫面感和沉浸感,能體現須彌獨有的文化和色彩。在遊戲中,同一場景往往會根據時間的流逝來創作多首曲目。
比如白天的奧摩斯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樂曲《喧繁之港》先由塔布拉鼓烘托氣氛,節奏感極強的鼓點與班蘇里笛、西塔爾和薩茲琴的旋律相互映襯。
到了晚上,同樣的旋律,僅僅是透過速度和配器的調整,便形成了溫柔而又浪漫的《商港晚憩》。西塔爾音色柔美,常表現印度音樂中如怨如訴、婉轉曲折的旋律,極具神韻魔力,它作為奧摩斯港夜晚的主奏樂器,為寧靜的港口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2020年9月23日,《原神》傳送點啟動儀式在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國家森林公園舉行(視覺中國 供圖)

在雨林地區,我們能感受到這些南亞樂器在試圖演繹雨林的聲音,咔沙作響的沙錘影射雨林淅淅索索,塔布拉鼓彷彿密林間的落雨。如此生機盎然,卻僅依靠簡約主義的重複音型裂變生成,短小簡樸的音樂素材自在發展。
離開鬱鬱蔥蔥的雨林,旅行者們踏入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這裡,玩家將與神秘的沙漠文化展開一場深入的邂逅。沙漠音樂以其獨特的音色和表現力,為這場探險之旅增添了無盡的史詩氛圍。
與雨林部分不同,沙漠地區空曠的環境和巨大的異象場景會誘發玩家的孤獨和恐懼的情緒。阿拉伯調式的使用加之劇情裡的一些詭異事件的渲染,讓音樂和故事設定融為一體,增強了玩家的感官體驗。電子合成器的加入為沙漠音樂帶來了現代感,使得古老的旋律與現代的音樂元素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聽覺體驗。這種融合不僅增加了音樂的豐富性,還提升了遊戲的現代感和科技感。

2023年7月8日,杭州平海路西湖邊舉辦《原神》須彌雨林主題展覽(視覺中國 供圖)

聽,那令人上頭的戰鬥小曲

雨林和沙漠兩個地區需要適配相同的戰鬥音樂,以保證統一性。因此到了戰鬥場景,南亞與阿拉伯的樂器聲響會透過管絃樂隊纏繞在一起。
在樂曲《流金疾馳》中,陳致逸使用了斐波那契數列,以非對稱的節奏進行創作,形成富於變化的音樂,與須彌的智慧和古老千年帝國的哲思相呼應。這首戰鬥音樂在須彌地區的設定中不僅是一個背景元素,更是一種藝術表現,這種節奏安排在戰鬥場景中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緊張感。
須彌最常出現的戰鬥音樂《獅尾之舞》在雨林地區叫《洄溯的漩流》,是《須彌》主題曲的變奏。該曲使用大弗裡幾亞調式(又名阿拉伯調式)寫成,增二度音程被反覆強調,以合頭換尾手法加花變奏。當出現在雨林地區時,管樂器使用的是來自印度的班蘇里笛,給人一種熱帶雨林的清新與生機感。而出現在沙漠地區時,管樂器換成了來自中東地區的奈伊笛和嘟嘟克管,體現出沙漠地區的廣闊與神秘。
須彌的戰鬥音樂也常用電子合成器來創作。比如遭遇戰曲目《星滅光離》,透過阿拉伯調式、5/8拍子,加之電音的混合,造就了沙海之中赤王古國的歷史與科技的碰撞。須彌的地貌異常複雜,在雨林和沙漠兩大地區之下藏有詭譎氣息的“死域”,電子合成器在這裡營造出恐怖幽靜的氛圍。

2023年10月13日,上海舉辦中國國際樂器展覽會,一名女子在彈奏《原神》與雅馬哈合作特別製作的一架聯動款LovePiano彩繪鋼琴(視覺中國 供圖)

看,《原神》之後的遊戲音樂有了新路子

作為一款風靡世界的現象級遊戲,《原神》有著來自各個國家和文化背景的玩家群體。須彌的音畫設計使玩家近距離接觸到相對陌生的異國小眾音樂,而世界各地的玩家一瞬間就能識別出音樂背後所代表的文明和風情。
《原神》的音樂已經向更遼闊的疆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如今,當多數遊戲習慣於流水線上千篇一律的動感BGM時,這款遊戲音樂證明了有多麼豐富的地圖,就可以有多少與之相配的音樂。如果說此前美國遊戲《文明VI》直接將世界經典名曲加以變奏作為配樂屬於入門級的方式,那麼《原神》新創的更符合當下年輕人審美的世界音樂,則為之後的遊戲開發者提供了一套進階級秘籍。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當代的遊戲不僅是一種娛樂途徑,更逐漸成為一種像電影一類的當代綜合藝術形式。相比於電影,遊戲中音樂的分量更重,在遊戲世界中玩家並非被動去接受音樂,而是作為主角主動進行探索,這是一種更加沉浸式的體驗。《原神》音樂透過跨越地域和雅俗界限,將多元文化的音樂元素融合進遊戲世界,受歡迎程度已證明世界各地的玩家對於多樣性和原創性遊戲音樂的渴望。
由《原神》衍生出的音樂會作品獲得了進一步推廣。2023年9月起,《原神》開始進行線下音樂會巡演,不少玩家第一次走進音樂廳,現場聆聽交響樂隊的演奏。

2022年8月24日,德國科隆國際遊戲展上,幾名參觀者正在試玩《原神》(視覺中國 供圖)

當然,由於《原神》擁有全球玩家群體,在未來的音樂創作時需考慮文化敏感性和多樣性。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深入瞭解和尊重每種樂器和音樂風格的文化背景,避免落入文化挪用的陷阱。音樂不僅是為了娛樂,也承載著文化傳遞和教育的責任。這需要音樂團隊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創新和實驗,同時保持對各種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須彌之後,畫風和玩法似乎已經不再會有太多新花樣,但音樂還有無限可能。
點選訂閱
《愛樂》2025年第2期
裡卡爾多·穆蒂:大師的臺前與幕後
主題 | 臺前——穆蒂與義大利歌劇學院在中國
追光 | 幕後——穆蒂專訪
幕間 | 羅維的菜譜
變奏 | 樂壇上的愛侶怨偶與孤獨者們
泛音 | 伯恩斯坦音樂中的哲學家肖像
再現 | 回到未來:談談復古合成器浪潮
行板 | 華優蒙音樂節聆樂記
專欄 | 袁樂-1964 年的披頭士
專欄 | 靜默-安布羅斯聖詠
安可 | 音樂靈魂的歸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