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舉報多年,釋永信華麗的袈裟底下,藏著一本觸目驚心的經濟賬

作者 | 王戰新 申公豹
釋永信事件,震碎了無數人的三觀。
據官方通報,釋永信不僅挪用侵佔專案資金寺院資產,嚴重違反佛教戒律,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還涉嫌刑事犯罪。
《天龍八部》一夜翻紅,鳩摩智的扮演者李國麟榮升“最牛預言家”。
在電視劇的畫面中,玄慈方丈與葉二孃私通生子的醜聞曝光後,鳩摩智破口大罵少林寺原來是一個暗藏春色、藏汙納垢之所”。

甚至還有人創作了一首調侃釋永信的打油詩:摟著姑娘念著經,不負如來不負卿。我笑和尚過得苦,和尚笑我沒路虎。佛門本是清淨地,院內只停法拉利……
不過,調侃歸調侃,更應該冷靜思考。少林寺藏了這麼大一個蛀蟲,難道沒人發現嗎?
當然有。從2011年開始,不斷有人舉報釋永信的劣跡,相關新聞還多次上熱搜。
2015年7月,少林寺武僧釋延魯公開指控釋永信非法取得方丈位置、擁有雙重戶籍、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飲酒吃肉、不守戒律私。
2022年4月,少林寺旗下公司以4.52億元競得鄭州商業用地後,匿名舉報信湧入住建部門,質疑寺廟資本擴張。
結果呢?方丈地位穩如泰山。
為什麼能挺過一關又一關?其實,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更是一整條利益鏈的關鍵節點
釋永信華麗的袈裟底下,藏著一本觸目驚心的經濟賬。

如今的少林寺早已不是青燈古佛,而是註冊了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商業巨獸。
2022年,少林寺以驚人的4.52億元巨資競得鄭州核心地段土地,方丈跨界涉足房地產領域,其魄力令不少開發商都望塵莫及。
儘管自稱月薪僅七百,但方丈的一件明代雲錦袈裟就價值16萬,反差令人咋舌。
在釋永信的精心策劃下,“少林”二字已蛻變為極具商業價值的國際品牌。從功夫表演到文化衍生品,再到遍佈全球的加盟授權,佛法似乎成了商業包裝的華麗外衣,僧侶們則更像是品牌運營的專業團隊。

令人費解的是,儘管少林寺對外宣稱連年虧損,但其僅門票與香火收入就高達每年2.8億元以上,鉅額資金流向成謎。
釋永信商業帝國的野蠻擴張,得益於一個法律上的空子
在2017年《民法總則》實施前,中國寺廟在法律層面處於模糊地帶,不具備法人資格,理論上不應擁有銀行賬戶。
那麼,香火錢究竟流向何方?多數情況下,這些資金可能直接進入了方丈或實際控制人的個人賬戶。方丈權力之大,幾乎等同於“土皇帝”,財務透明度極低,企業所得稅、員工社保、會計資質等問題均是一筆糊塗賬,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荒誕不經的現象。
曾有某地“高僧”圓寂後,其子女憑藉銀行卡輕鬆取走寺廟多年積蓄的香火錢,更有甚者,繼承人的出生時間竟與“高僧”出家後的時間段高度吻合,令人啼笑皆非。
釋永信之所以能操控多家公司、利用香港殼公司進行資本運作,正是得益於這一監管盲區。

身處名利場中心的釋永信,引來了諸多爭議與質疑。面對種種舉報,他總能巧妙應對,遊刃有餘。
這既得益於他個人在公共輿論與體制邊緣的精準拿捏,也離不開背後強大的利益鏈條。少林寺作為某省、某市的重要文旅資源,對當地旅遊收入、就業、GDP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堪稱地方的“文旅支柱”。在這樣的背景下,方丈的安危直接關係到地方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另外,釋永信還成功將“少林功夫”打造為國家文化輸出的重要名片,透過各類海外演出、文化工程等活動,他本人也成為了這一領域的標誌性人物。
釋永信之所以能在爭議中屹立不倒,關鍵在於他能夠同時滿足文化系統對名片的需求與宗教系統對典型的要求,成為了一個連線多方利益的“超級紐帶”。
怪不得有人調侃,達摩祖師看到了釋永信,都得尊稱一聲釋總”。

釋永信事件,其實也是佛教寺廟過度商業化現象的縮影。
在當今的世界主流宗教中,佛教最為特殊,與金錢的關係也最近歷史上,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社會雖也存在寺堂經濟與腐敗問題,但與佛教相比,其在金錢追求上的熱忱與緊密程度仍顯遜色。
佛教吸納社會財富的能力,不容小覷。
唐朝後期,全國寺廟林立,佔地廣闊,僧尼眾多,依附者更是不計其數,且寺廟享有免稅免役特權,嚴重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根基。20世紀50年代,藏區調查顯示,大量土地與金銀皆掌握在寺院手中,宗教權貴欺壓農奴,成為社會主要矛盾。
佛教寺院不僅坐擁巨資,更積極投身財富追求。民主改革前,拉薩三大寺高利貸業務龐大,達賴喇嘛本人亦涉足其中。漢傳佛教中,僧侶“搞錢”之風亦盛,《紅樓夢》中的水月庵老尼姑便是典型,利用權勢謀取私利。

時至今日,佛教寺廟雖已失去政治與社會統治力,但賺錢手段卻愈發高明,資金實力甚至超越部分上市公司,河南少林寺、上海靜安寺等皆是明證。2022年,杭州靈隱寺一場小賣部拍賣會,以260.3萬元高價成交,足見寺廟“吸金”能力之強。
中國佛教何以成為財富吸納工具?這與其教義體系與中國文化土壤息息相關。
佛教教義深奧,神仙體系複雜,僧人集團成為信眾與諸神之間的橋樑,甚至僧人也可成佛成神。於是,信眾對佛的虔誠與供奉,逐漸異化為對僧人的崇拜與奉獻。網上有個流傳的段子說,僧人就是賺信仰差價的中間商
同時,佛教與中國民間信仰融合,將財神信仰納入神祇體系,使得求財成為佛教信仰的一部分。近幾十年來,社會上“向錢看”的風氣更助長了這一趨勢,信眾企圖透過“行賄”神仙來獲取財富回報,而行賄的財富最終落入神的代理人之手。
釋永信的出現,有深刻的歷史社會背景,他的倒臺是一個訊號,但很可能不是終點。

如何防止出現下一個“釋永信”?
需要從根源重建規則,將失控的宗教商業巨獸關進制度牢籠信仰歸信仰,商業歸商業。
僧人唸經修行,追求精神境界;寺廟的田產、房產、文旅開發、品牌運營等世俗事務,應交由受《公司法》約束的專業市場主體打理。
同時,所有宗教場所的捐贈與經營收入,也必須建章立制,強制納入統一、嚴格、透明的財務監管與審計體系。
唯有讓香火迴歸虔誠,讓經聲洗去銅臭,佛教才能真正成為滋養心靈的淨土,為社會注入溫潤的精神力量。
當下,貿易保護主義的陰霾籠罩全球,地緣衝突此起彼伏,通縮壓力如影隨形,普通人如何在這場風暴中守護錢袋子?
我們有份“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為你解讀宏觀、經濟、政策、樓市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動向,199元/年,全年48期,幫助大家看清趨勢,直達本質的財富訊號。
最近恰逢智谷趨勢12週年慶為回饋各位讀者朋友,現在訂閱,我們還將加贈——
1、《5節宏觀分析框架課(音訊)》
2、1場《下半年市場展望閉門分享》
掃碼入圈,看清趨勢,消除迷茫,僅限50個名額。
參考資料:
1、《釋永信翻車,關鍵並不在於財色破戒》,冰川思享號
2、《中國佛教為什麼成了跟金錢最緊密,最容易商業化的宗教?》,阜成門六號院
3、《釋永信華麗的袈裟底下,藏著一本觸目驚心的經濟賬》,堵錢眼的申公豹
4、《釋永信背後的鉅額財富,是一筆糊塗賬……》,功夫財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