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少林寺管理處釋出最新通報: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涉及挪用侵佔專案資金及寺院資產;同時被指嚴重違反佛教戒律,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突發!少林寺釋永信被查!涉嫌刑事犯罪並育有私生子
目前,他正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少林寺方面表示,將及時向社會公佈調查進展。
這位曾被稱為“少林寺CEO”的方丈,如今再度站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三十多年來,釋永信不僅是少林寺第30代方丈,更是將這座千年古剎帶上全球舞臺的“護法人”。然而,從輝煌的“世間法”商業帝國到複雜的個人“業障”爭議,這位方丈的傳奇故事如今被徹底重新審視,其“名相”之下的是非功過引人深思。


釋永信,俗名劉應成,1965年生於安徽潁上縣的一個普通家庭。
母親是教師,父親為工人。少年劉應成自幼頑皮,卻天生對武學和佛學有好奇心。16歲時,他帶著對佛法與武術的執念,毅然離家上山,拜入嵩山少林寺,剃度為僧,法號“永信”。

當時的少林寺,古殿傾頹,香火冷清,寺中僧人寥寥無幾。行正法師原本以為這個少年一時衝動,但看到他對佛學經文已有所理解,便收下了他,認為這是“佛緣未泯”。寺院生活清苦,十幾名僧人日出而作,劉應成肩挑重擔,視之為修行。

1987年,行正法師圓寂。年僅21歲的釋永信被推舉為少林寺管委會主任,接下“法幢”。他以果敢的管理和旺盛的精力,帶頭修繕伽藍,整理少林武學,成立少林寺武術隊(後發展為武僧團),重振少林武功的聲威。

1999年,在官方認可下,他正式升座第30代少林寺方丈。
此後,他不僅在佛門地位顯赫,還兼任河南省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連續四屆擔任全國人大代表,成為“政僧”代表之一。


佛門講“諸行無常”,而釋永信深諳“法不離世間覺”。他將少林寺帶上了一條“入世”之路——從單純的香火供養,走向品牌化、全球化的商業佈局。

早在1980年代,他便著手整理武術典籍、成立少林拳法研究會,並率領武僧團巡迴全國演出,以籌資修寺。

1996年,他創辦《禪露》雜誌,並推出少林寺官方網站,網站不僅展示佛門資訊,還明碼標價出售“少林秘籍”。這在當時引發轟動,有人稱之為“佛門電子化的第一步”。

隨著少林武僧團名聲日隆,他開始註冊“少林”品牌,甚至出現了“少林火腿腸”這樣的產品。一位僧人品牌化少林文化,這種舉動顛覆了大眾對佛門的傳統印象,卻也讓少林寺商業化如潮水般湧來。

2008年,少林寺在淘寶開設“少林歡喜地”店鋪,佛珠、禪茶、素餅、武術服裝等產品琳琅滿目。到2022年,少林寺共註冊超過700個商標,覆蓋餐飲、服飾、健康、旅遊、文化等領域,儼然如一個企業集團。

據資料顯示,2019年少林景區遊客量達420萬人次,門票與衍生收入超過12億元。抖音、快手等平臺的“少林智慧”短影片,也為寺院帶來粉絲與流量。
更引人矚目的是釋永信的“全球佈局”。自1990年代起,少林武僧團與文化交流團遠赴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40多個國家演出、講座。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地相繼設立少林文化中心,海外分寺年收入達1000萬英鎊,其中三分之一歸少林寺。

2014年,釋永信甚至計劃在澳大利亞建設四星級酒店與文化園,吸引遊客體驗“禪武合一”的少林文化。有人稱他是“穿袈裟的企業家”,亦有人說他“讓少林法脈再度煥發光彩”。

隨著商業版圖的擴張,釋永信的名字愈發與金錢掛鉤。據多方公開資料,他名下或關聯公司多達18家,業務涉及文化傳播、旅遊、茶葉、影視、健康產業等多個領域。
2022年,一家公司以4.5億元巨資競得鄭州商業用地,被指與釋永信直接關聯,此事引發公眾輿論譁然。

“一個和尚,何以動輒數億?”這是坊間的普遍疑問。有人深扒其商業帝國:2006年,少林寺門票收入已突破1億元;2010至2020年間,少林智慧財產權授權收入累計超2億元;2020年,淘寶“少林歡喜地”店鋪銷售額超過2300萬元。

除了商業化,他的奢華生活方式也常成為爭議焦點。奧迪Q7豪車接送、價值16萬的袈裟、動輒百萬的佛珠,被網友調侃“花和尚”“少林集團董事長”。部分功德香價格高達6000元一柱,讓香客直呼“燒不起香”。
2015年,“釋正義”實名舉報事件將他的私生活推上風口浪尖,指控他包養情婦、育有私生子。雖有部分指控最終被官方調查否定,但“六根不淨”“貪嗔痴”之名深入人心。

《大般涅槃經》卷七記載,魔王波旬對佛陀說:“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他們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以達到我今天武力不能達到的目的。”佛陀聽聞後,久久無語,隨後流下了眼淚。


不可否認的是,釋永信重振了少林寺的文化生命。
他不僅推動少林功夫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將部分商業收益用於寺院修繕與公益慈善。少林慈善基金會每年捐助教育、扶貧專案,汶川地震等災難救助中,也曾多次看到他的身影。

有人評價:“沒有釋永信,少林寺可能還在破廟狀態。”也有人批評:“少林寺如今更像旅遊公司而非佛門聖地。”在功與過之間,釋永信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爭議的焦點。

如今的調查,或許會給這些爭議一個新的結論。但無論結果如何,釋永信所塑造的“少林商業化”模式,已成為全球宗教商業化的一個標本。

釋永信的浮沉,恰似一面因果之鏡,映照著現代宗教如何在商業浪潮中自處。他曾說:“和尚也要關心世界,才能更好護法。”然而,當資本裹挾信仰,當香火化作價格標籤,這座千年古剎的清淨道場還能否保留一絲“出世”之氣?

從嵩山祖庭到全球舞臺,少林寺已經走過一條“入世”之路。是繼續商業擴張,還是迴歸清淨與禪心?佛法講“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也許這場風波正是少林寺的新轉折。
佛與魔的疆界,本不在袈裟或西裝,而在一念心動之間。

當鐘聲再度響起,嵩山的晨霧中,誰能分辨:眼前的,是護持佛法的菩薩行者,還是紅塵滾滾中的逐利凡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