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教授:為何美國職場更偏愛印度人而非華人?

“印度製造”似乎對於國人仍有些陌生,但印度牌“跨國公司CEO”已在國內廣為人知。
去年8月,在印度出生長大的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成為谷歌CEO,正式加入印度裔“全球CEO”俱樂部。這個俱樂部除了谷歌外,還有微軟、百事、萬事達、諾基亞的現任CEO以及跨國銀行巨頭花旗集團和德意志銀行的前任管家。標普500指數所涵蓋的500家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國企業中,印度裔的CEO人數緊跟美國人,位居第二。
因此很多人納悶:為什麼頂尖企業有那麼多印度高管?為何美國職場更偏愛印度人而非華人?
知名華人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金融學教授陳志武博士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家矽谷公司招來三個實習生,分別是中國人、印度人和美國人。美國實習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馬走人。他對一些問題儘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談,一分鐘可以講完的問題,能講五分鐘。中國實習生很努力,活幹得最多最好,但不愛多說話。印度實習生工作做得沒有中國實習生精細,但也不差。雖然講話帶有口音,但最愛發問,擅長表達自己。在實習期間,學到東西最多的是中國實習生,但是,最後人們最能記住的是那位印度學生。
這個故事當然是中國人喜歡講的,因為中國人看重“硬技能”、看輕“軟技能”,這種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國人只能幹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樣在矽谷和美國大學等領域成為領袖人物;也正因為美國和印度社會既看重“硬技能”也看重“軟技能”,所以,反饋到文化和教育領域,就變成了不只是要強調數理化,也要強調人文社會科學,在判斷人才時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個風趣的人。
總體來說,在美國混出頭的印度人成功的原因在於英語溝通能力高,好提問/發言/辯論,善於社交。世界需要“硬技能”的人,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能說會道、知識淵博的人領導的。即使我們走出企業領導、政府領導階層,在社會生活中,那些除了職業以外還了解我們歷史、社會、政治和經濟是怎麼來的人也是更加有趣的人,同時更可能是社會中的成功人士。
第一、把英語當做交流的工具
英文在當今世界中的地位已毫無爭議,以英文作為官方語言之一的印度在全球化程序中有著不可忽略的優勢,也是印度人成功的最關鍵因素。但是,英文在印度的普及率並沒有國人想象的那麼高,僅10.35%,99.98%的印度人也是需要在學校裡學習英文的,英語與其說是印度的國家語言,更像是印度上流社會的專權。雖然印度英語有時口音難懂,甚至被人嘲笑,但是這並沒有改變他們學習英文的熱情,因為他們很清楚英文只是與人溝通交流、獲取知識技能的一個工具或媒介,關鍵是應用而不是理論。這一點與國內強調做題背誦的英文學習很不一樣,可被借鑑。
第二、好舉手、好提問、好發言
去過印度或者曾跟印度人一起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見識過印度人的話多、喜歡討論和辯論。事實上,這個熱愛討論和辯論的傳統在精神文化非常活躍的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已經出現了,當時的古印度有二十多個列國,戰爭可以征服國家,但人心只能透過理性辯論被說服,激烈的哲學宗教辯論產生了很多流派和新的宗教,也包括後來影響中國文化深淵的佛教。近代印度的獨立、政治制度和憲法大多都是透過公開、理性的辯論確定的。在這個文化傳統多元、政治地方分權的南亞大陸,用語言和邏輯說服對方是和平解決紛爭和問題的最優手段,也是生存法則。
再者,當今印度的教育制度也鼓勵學生多舉手、多提問、多發言、多辯論。 在課堂上特別是著名的高校,如尼赫魯大學,老師講課前會對學生說“我講課時如果大家有不懂的,請隨時打斷舉手提問”,很多印度學生會說“老師,我可以問一個愚蠢的問題嗎?”,老師的答覆常常是“當然可以,沒有任何一個問題是愚蠢的”。在小學和中學學生下課後,家長也會問孩子“今天你在課堂上問問題了嗎”。這些與西方教育相似,卻與中國傳統教育中的“不要打擾別人,下課再問”,“槍打出頭鳥”和《治家格言》所說的“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有很大的不同。
多提問、多發言可以提高你的“能見度”,能脫穎而出,讓人感覺你在聽、在思考、有見解,並做事積極。
第三、會社交,會營銷自己
在美國工作的華人常常羨慕印度人會社交。會社交與語言有很大關係,但是更重要的是一種社交技能。印度上流社會的社交方式與西方差距不大,大多又自信又幽默,總是帶著微笑,會主動介紹自己,非常熱情。與中國所說的社交圈子不一樣的,可能是他們更加開放,印度人好像自來熟,很隨意地把剛認識的朋友邀請到家中開派對,樂於介紹朋友給其他朋友認識。
另一種印象是印度人善於營銷自己。他們從來不吝嗇下班後花時間給老闆寫郵件,彙報自己的工作,並在開會時向大家詳細說明自己都做了些什麼。這一點和大多數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出於謙虛,大多認為應埋頭做事兒,自己的成績應該由老闆和同事來評價。在中國少說話、多做事兒可能能夠得到提拔,但是在跨國企業,這些人經常會讓老闆覺得他們要不沒做多少事兒,要不缺乏溝通能力。我們可以從印度人這裡學到這些,轉換不同的思維模式,在人才同質化的今天主動推銷自己。
(資料來源:知乎,環球網)
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並回復相應編號
45-《其實,應付100道行為面試題,只需要3個小故事……》
44-《別再複述你的簡歷了,自我介紹其實只需要提到這3點》
43-《80%留學生都忽略的求職信,怎樣成為獲得面試的關鍵?》
42-《中國最富裕的1%,把錢花在了哪裡?》
41】-《為什麼總是外國人來紀念我們的大師?從周有光刷屏谷歌說起》
40】-《Google說這是2017年最常被搜尋的一個字,不覺淚目》
39】-《留學生找工作:教你面試怎麼穿,這些Dress Code你瞭解嗎?》
38】-《招聘季都過去了,你才和我說要找工作?| 內含求職大禮包》
37】-《海歸潮真相:能移民的基本不回國,回國的大多都後悔了》
36】-《家境一般該不該出國留學?》
35】-《一個老留學生的自白》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