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令印度很興奮,千載難逢的機會

正當全世界為美國挑起的關稅戰而感到憂心忡忡之時,印度卻與眾不同,它感到很興奮,竟稱關稅戰是印度“千載難逢的機會”!
不知道印度是受到了什麼刺激?它自己就是特朗普“關稅鞭子”的受害者。
美國對印度加徵了26%的“對等關稅”稅率,這對於印度脆弱的經濟而言,是一種嚴重的傷害。
印度居然還興奮了,總感覺哪裡不對,莫非是變態了?
更有趣的是,將關稅戰說成是印度“千載難逢的機會”的人,不是電視上的“甲亢姐”,也不是印度網民,而是印度內閣重要成員-商務和工業部部長皮尤什·戈亞爾。
據美國彭博社4月8日報道,戈亞爾在孟買舉辦的“印度全球論壇”上說,關稅戰利好印度。
他還幫特朗普甩鍋,聲稱今天混亂可以追溯到中國被接納為世貿組織成員的時候,中國的增長是以“犧牲公平貿易為代價的”。
他的邏輯異於常人:
因為美國發起關稅戰主要是為了針對中國。
所以,各國投資人和企業就會對中國產生疑慮,進而減少在中國的投資;
美國由於發起關稅戰,動搖了投資人對美國的信心。所以,它們也會減少在美國的投資。
印度的機會這不就來了嗎,千載難逢啊。
戈亞爾不加掩飾地吹捧西方國家,宣稱相較於投資中國的“風險”,基於戰略利益,美國、歐盟和英國的投資者將會選擇印度。
他在跟女主持人談論印度美好未來時,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美國挑起關稅戰,各國都無法獨善其身,聰明的國家會想盡辦法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
而作為一名印度高官,戈亞爾腦子裡竟然是這種神邏輯,也難怪印度在幾十年來會一直襬爛,因為他代表了印度高層的想法。
戈亞爾是莫迪的愛將,1964年,他出生於孟買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路順風順水。他老爸是印度航運部部長,老媽是國會議員。
他自幼接受西式教育,30歲出頭就進入印度國家銀行董事會,接著子承父業,成為印度“港口、河流、航運委員會”委員。
莫迪上臺後,2015年就任命這位印度典型精英為煤炭部部長。
2017年,他又擔任鐵道部部長。
2018年10月19日,旁遮普邦阿姆利則市郊,一列火車衝入觀看煙花表演的人群,造成了至少60人死亡的慘案,當時鐵道部長就是戈亞爾。
有很多人要求他引咎辭職,但他卻將責任推給旁遮普邦對煙花表演管理不善。
他非但沒有丟官,反而成了財政部長,併兼任企業事務部長。
莫迪重用他,主要原因是其家族在孟買的影響力。
另一個原因是他代表了印度親西方的精英群體。
戈亞爾對中國的心態相當扭曲,對印度也認識不足。
說白了,就是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總認為“中國行,我也行”。
這次美國挑起關稅戰,對戈亞爾這些印度精英來說,正是他們向美國效忠,為美國出力的時候。
印度還有一個小心機,就是想趁機與美國達成《美印自由貿易協定》,成為“中國替代品”。
印度替代中國?大家會說“想屁吃呢”?
沒錯,它就是這麼想的。
達成《美印自由貿易協定》是莫迪交給戈亞爾的任務。2021年,拜登上任後,戈亞爾就開始忙於此事。
但美國壓根就不想跟印度談,2021年8月19日,戈亞爾抱怨稱:拜登政府已明確通知印方,美國對達成“美印自由貿易協定”不感興趣。
美國居然不接受印度的愛。不接受,那就強姦咯?
不過,強姦美國,印度是不敢的,
所以,戈亞爾只好繼續纏著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和白宮貿易代表戴琪。
2024年10月4日,雷蒙多與戈亞爾簽署了一份鋰、鈷等礦產的供應合作備忘錄(MOU),算是臨走前給了印度一個安慰。
但這份備忘錄,在特朗普上臺後,就成了廢紙。
今年2月,莫迪訪美,想寄希望於特朗普,開啟美印自貿協議談判。
2月13日,特朗普當面告訴莫迪,美國將對印度徵收“對等關稅”,並多次稱印度為“關稅之王”和“貿易關係濫用者”,印度應當減少對美國的320億美元貿易順差。

印度一次又一次地“熱臉貼上冷屁股”,按理說也該回頭了。
但印度就這麼古怪,它對美國的愛意卻更加濃烈了。
這並不是說莫迪一心想倒向美國,而是戈亞爾這樣的親美勢力在全力討好美國。
戈亞爾畫的大餅,不僅莫迪很受用,印度人也很受用。
戈亞爾認為,印度將在四個領域超越中國:
一、新能源汽車
二、晶片
三、電池技術
四、AI科技
他對此很有信心,他在論壇上表示,印度應“跳過基礎產業,強攻高科技”
比如晶片,印度可以“用5年時間走完中國20年的半導體之路!”
戈亞爾的雄心是印度在兩年之內製造出“印度晶片”。
雖然這話聽起來非常荒誕離奇,但你也不能小瞧印度,畢竟人家PPT都做好了。
然後,英國人出來勸印度,做晶片不是做冰淇淋(吹牛也得有個限度)

還有一張中印製造業對比的漫畫,中國人實現了工業化,並生產晶片、電動汽車……而印度人在賣冰淇淋、研究彩票軟體、送外賣……背景是雜亂無章的電線杆。
印度人就不愛聽了,看不起我是吧?
戈亞爾在論壇上質問,“難道印度只能做冰淇淋?難道我們只能當小販”。
印度人就這麼倔強,其實印度人如果能把冰淇淋做到最好,那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成就,不是嗎?
但它卻連冰淇淋也做不好,一般人的腸胃根本扛不住。

當然了,冰淇淋這種小玩意,印度人根本看不上。在甲亢姐的嘴裡,印度動不動就是“六代機、核潛艇、高鐵、電動車、5G、航母、AI大模型……”
好像她嘴裡說什麼,印度就會有什麼。
如果沒有,那一定是中國的錯。
美國是製造業被自己掏空,造成了去工業化的局面。
而印度是從沒有過工業化,它連羽毛球都無法自給自足。
2020年,印度開始大規模限制中國產品。
結果到了10月,印度連羽毛球都供應不上。
印度國家羽毛球隊總教練戈比昌德急得出來喊話,“我們目前還沒收到湯尤杯的訓練用球,如果再拿不到球的話,訓練將被迫中斷”
2021年,戈亞爾不得不在義大利G20峰會上找中國代表討論雙邊貿易問題,先恢復日常用品進口。
印度這是何苦呢?它連羽毛球都搞不定,還幻想什麼成為中國的“替代品”。
戈亞爾拿中國加入WTO說事,深層次的原因是印度精英刻在骨子的“殖民思維”。
他是將中國經濟發展說成是西方的恩賜。
但是,他又該如何解釋1995年就加入了WTO的印度呢?
印度加入WTO比中國早5年,它還不是一直爛在那裡,這跟中國有什麼關係?
根本原因就在於印度產品毫無競爭力,人們甚至想不出沃爾瑪的貨架上有什麼印度產品?
沃爾瑪在印度國內倒是賣過印度產品–牛尿飲料。
不過在印度之外,這玩意誰敢喝?連那些印吹都捏著鼻子拒絕。
但印度就是要跟中國比製造業,用印度的短處跟中國的長處比。
實際上,印度可以跟中國比它的優勢專案。
比如,摩托車疊羅漢、火車掛人、軍艦篝火晚會、花式摔飛機……
實在不行,還有跟外國女遊客的激烈互動。
這些都是中國比不了的專案。
對於關稅戰,印度最好的選擇就是洗洗睡,能平安渡過就謝天謝地了。
4月9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弗裡·薩克斯就在印度的“崛起的巴拉特”峰會上警告:印度不要捲入美國的地緣政治戰略,不要參與這個遊戲。這是印度實力所決定的。
去年,印度邀請的嘉賓是米爾斯海默,這老頭說,現在世界上只有三個大國: 美國、中國、俄羅斯。
印度主持人不服,對米爾斯海默各種誘導,讓他至少提一提印度。
結果,老頭的話更加煞風景,他暗示印度的GDP注水,而且達不到成為大國的程度。
但在論壇結束後,印度媒體將爾斯海默的話“修正”為:印度即將並列於中美俄。
自欺欺人到這種地步,高官如此,媒體如此,印度網民更是如此。
特朗普前天不是認慫了嗎?對75個國家和地區的“對等關稅”延期90天。
印度人是怎麼看的?他們認為這是印度的實力所導致的。
印度人的理由:因為美國見識到了印度強大的實力,擔心中印兩國攜手合作,所以,美國害怕了。
印度人就是這麼謎之自信。
所以, 他們將關稅戰視為“千載難逢”的機會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就是印度人好吃懶做的體現,還總是夢想著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印度就是不願意低頭看看真實的道路,總是兩眼朝天。
走路不看路,這樣的印度,不掉進坑裡才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