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放開的移民簽證,為何多數到了印度人的手上?

2024全年6期一次發貨,看得爽快,更享折扣

2024+2025雙年、2025+電子刊,組合下單更優惠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縱橫》郵發代號:80-942
✪ Aparna Tripathi
慧諾(譯)
【導讀】印度裔是美國第二大移民群體、最大的亞裔群體及收入最高的族裔群體,且在政治領域較為活躍。近期,馬斯克等人因公開支援H-1B簽證而與右翼MAGA派人士發生爭論,而爭論中心指向了印度裔美國人,多家媒體稱H-1B簽證受到印度ICC(IT Consulting Company,從事科技軟體行業外包業務的公司)的操縱,致使大部分名額被印度人拿走
印度裔為何引白人精英反感?他們又是如何爭取話語權和主動權的?本文從遊說和利益群體角度分析,指出美國存在超過100個印度裔遊說群體,多年來幫500多萬印度裔拓展參政渠道,同時透過結盟、基層動員和低調外交,成為政策制定的有效參與者,遊說戰略專案,塑造了印度的國際形象。透過對印度裔遊說群體的分析,文章揭示了美國政治中幕後運作集團的隱秘而深刻的影響力。
本文原載SN Social Sciences,原題為《低調倡導:印度裔利益集團在美國的隱秘行動》,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低調倡導:
印度裔利益集團在美國的隱秘行動
引言
在美國政治舞臺上,利益群體(Interest Group)早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其影響力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持續擴大。代表特定族裔群體的利益群體試圖影響美國外交政策,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趨勢。
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其多樣化的人口結構為族裔利益群體的興起提供了土壤。例如,古巴裔美國人透過遊說成功維持了對卡斯特羅政府的禁令,而亞美尼亞裔美國人則推動了美國對1915年種族滅絕事件的承認,並限制與亞塞拜然的關係。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族裔利益群體在美國政治中的影響力。
亞裔美國人作為美國增長第二快的種族群體,在政治遊說中表現得尤為活躍,其中印度裔美國人的參與尤為引人注目。近年來,他們不僅積極參與國內政治,還透過遊說影響美國對印度的外交政策。這一趨勢在1998年印度核試驗後以及美國-印度民用核協議在國會透過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塑造美國對印政策方面,多個代表印度裔美國人的利益群體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集團通常以促進在美印度僑民的利益為目標,並倡導與印度政府立場一致的政策。例如,在1998年印度核試驗期間,印度裔美國人組織積極動員支援印度的核計劃,併為其立場發聲。同樣,在1999年第四次印巴戰爭期間,這些集團透過遊說和政策宣傳,爭取美國對印度立場的支援。此外,他們還成功阻止了美國國會提出的多項反印立法。
為實現目標,這些利益群體採取了多種策略,包括草根動員、與政策制定者直接接觸、提供資訊和資源、組織活動以及利用媒體塑造公眾輿論。這些努力不僅提升了公眾對其關注議題的認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策決策。此外,印度利益群體還透過資金支援參與了多項與印度相關的慈善事業,如援助奧里薩邦颶風、拉特爾地震和古吉拉特邦地震的災後重建工作,並支援高等技術教育專案。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印度利益群體在美國的行動及其影響,重點關注美國國會“印度黨團”(India Caucus)、印度裔美國人聯盟(ILA)以及美印政治行動委員會(USINPAC)。透過對這些集團的比較分析,本文試圖揭示它們在塑造美國政策和政治結果方面的策略、戰術及影響力,並探討哪些集團更具影響力以及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
美國利益集團運作機制
在美國政治生態中,“利益群體”或“特殊利益群體”以及“種族遊說團體”扮演著連線公民與政府的重要角色。隨著政府規模的擴大及其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感加深,這些組織透過提供人力和專業知識,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關鍵力量。
儘管政府官員和立法者服務於由公共法律設立的機構,並擁有憲法賦予的權力,但他們仍然可能與各種利益群體互動並受其影響。關鍵在於,政府官員的職責是代表全體公眾的利益,而利益群體則專注於特定行業、部門或群體的具體訴求。
政黨與利益群體之間存在本質區別。雖然兩者可能在代表某些政治利益和目標上有重疊,但其核心目標不同。政黨的主要目的是透過贏得選舉獲取政治權力,控制立法機構,並直接影響政策制定。因此,政黨通常試圖吸引廣泛選民的支援,代表多元化的群體。相比之下,利益群體則專注於特定政策議題或特定社會群體的利益,它們並不尋求直接控制立法機構,而是透過遊說、基層活動和倡導行動來影響政治程序。
利益群體大致可分為兩類:“自我導向型”和“公共利益型”。前者的目標是實現直接惠及其成員的政治利益,儘管這些利益有時可能被廣泛定義,但大多數經濟團體主要關注透過遊說推進其特定訴求。後者則致力於實現更廣泛的公共利益,而非直接惠及其成員。公共利益群體關注環境保護、民權、消費者權益、醫療可及性、教育改革、社會正義等議題,其遊說努力旨在推動有利於全社會的政策和立法。
儘管兩種集團都透過遊說影響決策者,但它們的動機和目標截然不同。以僑民利益群體為例,它們在代表分散於不同地理位置的特定社群成員的關切和利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透過集體發聲,這些集團提高了對影響其社群成員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問題的關注度,並努力影響政策、塑造公共話語,同時在分散的成員間培養團結感。
自美國建國以來,利益群體一直在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全國步槍協會(NRA)、美國銀行家協會(ABA)、美國勞工聯合會(AFL)、美國商會(The U.S. Chamber of Commerce)、有色人種促進協會(NAACP)、塞拉俱樂部(The Sierra Club)等,這些集團在推動勞動法改革以及倡導民權、社會和環境權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決策者的直接接觸是利益群體影響力和效力的關鍵。無論團體的規模、組成或資金如何,缺乏與決策者直接接觸的機會,其傳遞資訊和影響政策的能力將大打折扣。在資訊高度密集的政治環境中,能夠直接接觸決策者的團體具備顯著優勢。他們可以參與會議、聽證會和磋商,直接與決策者互動並影響政策討論的結果。此外,與決策者的接觸往往與資源和影響力相關,擁有強大資金或關係網的團體更可能獲得這種機會,從而進一步放大其對政治程序的影響。
在美印度利益群體現狀
隨著印度裔美國人社群的不斷壯大,他們越來越渴望影響與自身利益和福祉直接相關的政策決策。這一群體不僅在規模上持續擴大,其社會地位和專業成就也顯著提升,從而增強了對自身政治影響力的認知。長期以來,印度裔美國人深刻認識到有組織政治參與的重要性,併成立了眾多組織,以倡導其利益並促進社群福祉。目前,全美已有超過1000個印度裔美國人組織,這些團體在遊說決策者和制定影響印度裔社群的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早在20世紀初期,美國印度協會(American Indian Association, AIA)和印度裔美國人聯盟(Indian League of America, ILA)等組織便率先推動印度裔美國人的權益和利益。這些早期團體為後續組織奠定了基礎,透過維護印度移民在美國的權利,逐步擴大了影響力。
隨著具體問題的出現,印度裔美國人成立了更多針對性組織。例如,面對美國對外國醫生進入醫學行業法規的收緊,印度裔醫生成立了美國印度裔醫生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of Indian Origin, AAPI),以代表他們的利益。同樣,為了鼓勵印度裔美國人積極參與政治並提高其對政治問題的認識,印度裔政治教育論壇(Indian American Forum for Political Education, IAFPE)於20世紀80年代初成立。
在區域層面,北加州印度協會聯合會(Federation of Indian Associations, FIA)傘式組織將多個地方性印度裔團體聯合起來,共同倡導文化、社會、政治、學術和經濟等多方面的議題。全國印度裔美國人協會聯合會(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dian American Associations, NFIA,成立於1971年)和印度裔美國人政治意識委員會(Indian American Committee for Political Awareness, IACPA,成立於1994年)等全美性組織則專注於提高政治意識,動員印度裔美國人參與政治程序。
此外,一些組織致力於促進印度裔美國人的商業利益,並加強美印之間的經濟聯絡。例如,美印商業委員會(US-India Business Council, USIBC)和美印商會(Indo-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ACC-USA)等團體積極推動兩國之間的經濟和商業關係發展。
本文重點關注三個最具影響力的印度裔利益團體:印度裔美國人聯盟(ILA)、美印政治行動委員會(USINPAC)和美國國會“印度黨團”(India Caucus)透過分析這些團體的背景及其所處的歷史環境,可以深入瞭解利益團體在美國政治中的策略變化。透過比較這三個團體,可以發現誰在影響美國政治方面更加有效和成功。
印度裔美國人聯盟成立於1937年,當時印度仍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民族主義者倡導獨立,而英國政府則尋求美國的支援。ILA透過多種活動,致力於提高美國公眾和政策制定者對印度獨立運動的關注和支援。
該組織不僅為印度獨立進行遊說,還致力於在美國推廣印度及其文化的正面形象,試圖消除有關印度及其人民的負面刻板印象。儘管資源有限,ILA透過精巧的公共關係策略,成功爭取了美國對印度政治訴求的支援。其策略包括利用媒體平臺、組織活動以及分發宣傳材料,同時在華盛頓特區展開密集的遊說活動,影響美國對印度衝突的看法。ILA在二戰期間的成功彰顯了印度僑民在全球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美印政治行動委員會成立於2002年,正值印度獨立和經濟自由化之後。作為一個跨黨派、非營利性政治組織,USINPAC代表著超過400萬印度裔美國人的利益。它為印度裔美國人社群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平臺,旨在利用其集體力量,在聯邦、州和地方各級政府中推動有意義的政策結果。USINPAC積極支援與社群關切一致的候選人和立法者,同時也獨立地對立法表示支援或反對。該組織與基於議題的印度黨團成功合作,有效推動了有利於印度裔美國人社群利益的政策。USINPAC透過為國會和白宮提供寶貴資源和見解,成為印度裔美國人在美國的代言人,併為全球印度裔美國人社群提供支援。
1993年,美國國會成立了印度及印度裔美國人議員黨團(Congressional Caucus on India and Indian Americans,簡稱“印度黨團”India Caucus),標誌著印度裔美國人群體在美國的影響力和能見度不斷提升。隨著印度裔美國人口的增長及其在社會和專業領域的繁榮,這一群體對其政治影響力的認識也逐漸增強,並積極參與美國政治體系。
印度黨團的成立旨在推動與印美關係相關的問題,並關注印度裔美國人社群的利益和關切。作為一個跨黨派平臺,印度黨團為國會議員在印美貿易、安全和文化交流等問題上開展合作提供了空間,同時也關注包括移民、民權和教育在內的印度裔美國人相關議題。印度黨團成員數量的增加反映了其在美國國會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從1999年到2001年,約四分之一的國會議員是該黨團的成員。這一比例在2003年顯著上升至43%,到2014年年底仍保持在41%。
透過研究這三個印度裔利益團體,可以發現,美國對印度的態度從對獨立運動的初期懷疑,逐漸演變為基於利益團體影響、地緣政治考量、經濟利益和共同民主價值觀的綜合性態度轉變。
對三大在美印度利益群體的評估和比較
對美國三大印度裔利益集團的評估和比較可以從三個維度展開:首先是它們的歷史背景,其次是其策略的演變,最後是它們在目標和影響力上的差異。
(一)歷史背景的對比
印度裔美國人聯盟(ILA)的歷史背景深深植根於印度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經歷。殖民主義給印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包括貧困、營養不良、疾病、文化動盪、經濟剝削以及系統性壓迫。在這一背景下,許多印度人選擇前往美國尋求更好的生活,但他們依然與印度的獨立鬥爭保持著緊密聯絡,並積極支援同胞爭取自由。
ILA成立於1937年,旨在為印度的獨立運動提供有組織的支援,特別是在爭取國際承認方面。當時,印度的公民不服從運動正如火如荼,全球的印度精英們紛紛動員起來,為印度抗擊英國殖民主義爭取支援。ILA在紐約成立,為民族主義傾向的印度人提供了一個協調倡導印度事業的平臺,致力於向美國公眾傳遞關於印度獨立鬥爭的準確資訊。
ILA的創始人之一N.R. Checker認識到影響美國公眾輿論和決策者的重要性,以爭取對印度獨立鬥爭的支援。儘管資源有限,ILA透過其平臺成功提高了對英國殖民統治不公正現象的關注,並呼籲支援印度的自決權和平等權利。(譯者注:N.R. Checker曾擔任“印度美國公民協會主席”,該組織在1940年代積極倡導在美印度人的權利。1944年,Checker與全國有色人種促進協會(NAACP)秘書長Walter White通訊,尋求支援允許印度人歸化的法案H.R. 4415和H.R. 4479)
美印政治行動委員會(USINPAC)的背景則截然不同。它成立於2002年,源於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試驗以及印巴卡吉爾衝突。這些事件凸顯了印度裔美國社群需要反駁圍繞印度的負面敘事,併為印度作為負責任的核大國贏得支援,儘管它並未簽署《核不擴散條約》。USINPAC積極遊說推動美印民用核協議,旨在促進兩國之間的核合作。特別是在911事件後,USINPAC的努力得到了加強,因為當時的政治氣候強調美印在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方面的共同利益。USINPAC的影響力迅速增長,三年後在華盛頓特區設立了全職辦公機構,使其能夠更直接地與決策者互動,併成為推動美印民用核合作協議的主要力量之一。從2005年法案提交到2008年透過,USINPAC在爭取國會支援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印度黨團(India Caucus)的背景則反映了美國對印度政策的演變。冷戰期間,美國對印度的關注較少,儘管印度在經濟、政治和戰略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國會對南亞的關注也相對有限,立法活動主要集中在人權和核擴散等問題上。然而,隨著印度1991年的經濟自由化和市場開放,印度的形象和作為美國戰略伙伴的潛力發生了變化。這一轉變與國會的思維變化相契合,立法者們開始認識到印度市場的潛力以及美印合作的好處。1992年,印度在國會的強力支持者斯蒂芬·J·索拉茲(Stephen J. Solarz)議員敗選,促使印度裔美國人群體加強遊說,最終促成了印度黨團的成立,旨在改善美印雙邊關係,併為印度裔美國人爭取發聲權。
從歷史背景來看,這三個組織分別代表了印度裔美國人政治倡導的不同階段。ILA成立於1937年,植根於印度獨立運動的背景,旨在反擊負面敘事並爭取美國支援。USINPAC則成立於2002年,源於印度核試驗和印巴衝突等重大地緣政治事件,致力於推動美印關係發展並抵制反印情緒。印度黨團則成立於1992年,旨在改善美印關係併為印度裔美國人提供國會中的聲音。
(二)策略的演變
ILA的早期策略主要集中在支援印度獨立的倡導上。透過組織公共活動、釋出出版物以及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ILA成功影響了美國公眾和政治精英對印度的看法。然而,ILA的遊說工作並非一帆風順。由於當時印度仍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英國政府對ILA的活動持警惕態度,甚至阻撓其獲取相關資訊。例如,ILA曾試圖探視印度監獄中的政治犯,但遭到拒絕。此外,ILA還揭露了監獄中政治犯遭受的不人道待遇,例如因微小過失而遭到毆打,甚至因抗議而被單獨關押。
ILA在其印度考察報告中詳細描述了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種種問題,包括社群間缺乏團結、警方濫用職權、監獄條件惡劣以及官員對民眾情感的漠視。透過這些努力,ILA不僅將印度的困境推向了國際舞臺,還試圖爭取美國公眾對印度獨立鬥爭的支援,從而向英國施加壓力,促使其結束殖民統治。ILA的策略體現了其透過遊說和倡導,將印度獨立鬥爭國際化的堅定決心。
印度黨團的策略則更加多元化,旨在推動美印關係並代表印度裔美國人的利益。其核心策略包括積極參與國會政治,透過贊助相關立法、組織聽證會和簡報會等方式,推動與美印關係及印度裔美國人利益相關的政策議題。此外,印度黨團還透過籌款活動支援同情其訴求的政治候選人,從而在國會內部建立影響力。
印度黨團還與印度政府聘請的遊說公司合作,利用其在華盛頓的專業知識,與關鍵政策制定者建立聯絡,有效推進印度的利益。此外,黨團還與其他有影響力的遊說團體(如以色列遊說團體)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以增強其遊說效果。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印度黨團在推動《美印核合作審批與防擴散增強法案》(即“美印民用核協議”)透過過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透過強調印度在地緣戰略和地緣經濟方面的重要性,印度黨團成功改變了國會對印度的看法,突出了印度在亞太地區穩定與安全中的作用及其作為新興民主國家的地位。
USINPAC的策略則更加註重政治參與和基層倡導。其早期活動主要集中在籌款和政治動員上,旨在推動其在國會和更廣泛政治領域中的議程。隨著時間的推移,USINPAC的遊說策略變得更加複雜,包括與政策制定者的直接互動、與行政官員的接觸以及與其他遊說團體的聯合行動。透過這些努力,USINPAC成功推動了多項與印度相關的政策議題。
(三)影響力對比
現在,我們需要探討這三個印度利益集團的目標和影響力如何隨時間演變。印度裔美國人聯盟(ILA)在印度爭取獨立、特別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中,堅定地支援印度的獨立,並積極推動民主價值觀。ILA認為,印度的自由不僅是道義上的權利,也是其參與民主世界秩序的基本前提。他們認識到,真正的主權對印度作為平等夥伴參與國際事務、為建立公正民主的全球秩序作出貢獻至關重要。除了支援印度獨立,ILA還倡導所有殖民地人民的最終自由,堅決支援自決原則,主張被殖民國家有權自主決定政治命運,擺脫外部控制。ILA將殖民主義視為歷史遺留問題,認為應徹底解構它,推動建立更公平、包容的全球體系。
ILA的核心使命之一是促進印度與美國之間更緊密的文化聯絡。他們認識到東西方相互理解與合作的重要性,透過推動文化交流,旨在彌合兩大區域之間的鴻溝,促進一個更加和諧、互聯的世界。二戰期間,ILA積極推動解決英印政治衝突,認為儘快解決這一問題對印度至關重要,因為印度可以充分利用其豐富的資源——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支援自身防禦,併為聯合國在戰爭中取得勝利提供支援。ILA對戰後民主世界的願景體現了其對推動民主原則和國際合作的堅定承諾。
ILA的研究局在提供準確、無偏的印度資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服務物件包括學生、教育工作者、民間組織和作家。這些資料為深入瞭解印度的歷史、文化及其反殖民鬥爭提供了寶貴資源。此外,ILA還出版並分發涉及印度問題的小冊子,進一步推動其教育使命和倡導工作。透過公開宣告,ILA闡釋印度最新發展,提供其觀點,影響公眾輿論,並強調印度為爭取自由所做的努力。ILA的發言人委員會邀請專家學者為公眾講授印度、印度文化及其願景。透過舉辦公開會議討論社會、政治和經濟問題,ILA鼓勵對話,促進人們對印度獨立道路上面臨挑戰的更好理解。
國會“印度黨團”雖然處理與印度及印度裔美國人社群相關的事務,但其在外交政策領域的影響力更為顯著。該小組在塑造和影響美國對印度的外交政策、推動加強印美關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黨團的成員數量並不完全代表其實際影響力。有觀察人士指出,儘管成員眾多,但並非所有成員都積極推動印美關係改善或為印度裔美國人社群爭取利益。2001年,共同主席吉姆·麥克德莫特(Jim McDermott)曾對部分成員未能真正支援社群或為加強印美關係作出實質性貢獻表示擔憂。這表明,黨團的效力和影響力可能因個別成員的參與度和奉獻精神而有所不同。一些成員可能出於象徵意義加入,而另一些則更積極參與推進黨團的目標和倡議。
因此,印度黨團在美國的影響力是其多維策略的結果,充分利用了選票力量、財力資源、組織凝聚力、良好的競爭環境、塑造公眾話語的主導地位以及兩黨合作的機會。這些因素共同促使其有效地為印度裔美國人社群的利益代言,並在印美關係政策上產生了顯著影響。
另一方面,美國印度裔政治行動委員會(USINPAC)作為一個非黨派組織,彌合了政治分歧,促進了兩黨合作,以推動印度裔美國人社群的利益。透過積極的倡導策略和與印度黨團的戰略合作,USINPAC在塑造政策和決策過程方面展現了其影響力,直接關係到印度裔美國人社群的福祉和願望。USINPAC聲稱代表超過400萬印度裔美國人,致力於解決社群關注的問題。該組織透過為印度裔美國人社群內的地方領導人和組織提供全國性平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他們能夠與全國範圍內的志同道合者協調工作。
促進不同印度裔美國人領導人和組織之間的協調對於擴大倡導工作的集體影響至關重要。透過整合多個組織的力量,協調努力能夠對政策決策和解決共同挑戰產生更大的影響。儘管USINPAC在遊說活動中保持獨立性是一種戰略選擇,但加強印度裔美國人倡導團體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可能會帶來更好的協同效應,最終增強它們在推動社群利益方面的影響力和有效性。隨著USINPAC及其他印度裔美國人組織繼續開展倡導工作,在獨立努力與協調行動之間找到平衡,將進一步強化它們的集體聲音,有助於實現社群的共同目標。
結論
綜上所述,以印度利益團體如印度遊說協會、印度核心小組和美印政治行動委員會為代表的“低調倡導”現象,凸顯了策略性的幕後行動在塑造政策與影響外交關係方面的重要性及其深遠影響。這些團體以有意而低調的方式運作,展示了它們在複雜的美國政治與國際事務中游刃有餘的能力,成功推動了印度裔美國人社群的利益,並加強了美印關係。
透過精心的研究、嫻熟的網路構建和巧妙的互動,這些倡導組織在從政策轉變到促進雙邊合作等多個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遵循了民主參與的整體框架。“低調倡導”(Quite Advocacy)的方法使這些團體能夠搭建橋樑、建立聯盟並促成有意義的對話,而這些努力往往遠離公眾視線。他們透過充分利用資源和影響力,展現了持續且戰略性參與的力量。
此外,這種倡導模式突顯了僑民影響力的不斷演變及其在當代全球事務中的角色。從推動經濟聯絡到爭取文化認可,印度利益團體的低調倡導展示了僑民社群能夠在國際政策討論中發揮作用並影響結果的潛力。然而,這種低調倡導也面臨挑戰與倫理考量:在透明度、問責制和公眾知情權與隱秘外交及談判需求之間尋找平衡,始終是一項微妙的任務。這些團體在繼續開展工作的同時,找到適當的平衡點對於維持其合法性和公信力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印度利益團體展現的“低調倡導”,是高效遊說和外交背後多層次戰略的真實寫照。他們在複雜的影響力版圖中游走自如,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行動主義的演進特點。隨著相關組織透過戰略而謹慎的努力不斷推進其目標,他們充分展現了在國際關係發展中低調與堅持的力量。
文章轉自SN Social Sciences,原題為"Quiet advocacy: the stealthy activism of Indian interest groups in the USA", SN Social Sciences, 27 May 2024, 文章有刪節,小標題為譯者自擬。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打賞不設上限,支援文化重建
長按下方二維碼打賞

訂閱服務熱線:
010-85597107
13167577398(微信同)
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早8點至晚8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