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 劉相琳

“2025·亞洲人權論壇”19日至20日在西南政法大學舉行,此次論壇聚焦科技與人權。當前,自動駕駛技術正助力重塑交通行業,但其大規模落地仍面臨安全、倫理等諸多挑戰。針對該話題,西南政法大學科技法學研究院副院長鄭志峰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當地時間2018年4月23日,中法合作研發的搭載車聯網技術的汽車首度亮相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
中新社記者:自動駕駛快速發展,對保障人權有何價值,又帶來哪些挑戰?
鄭志峰:歷史充分證明,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需要辯證看待科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汽車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但也帶來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問題。自動駕駛汽車有助於緩解上述難題,還可有效降低出行成本,提升環境質量。但在保障人權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挑戰。
責任承擔難題。雖然自動駕駛汽車可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發生,但無法保證絕對安全。對於傳統汽車來說,駕駛人需要對其駕駛行為及駕駛過錯承擔責任,而自動駕駛汽車到來後,駕駛人的角色發生改變,不再實施具體駕駛行為,事故責任如何分擔便成了難題。
個人資訊與隱私保護挑戰。從某種程度上講,自動駕駛汽車更像是一臺裝有輪子的電腦,其執行需要不斷收集處理海量資料。從車內角度看,私家車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私密空間,自動駕駛汽車裝配智慧座艙,即時收集車內使用者的語音指令、駕駛狀態、行程軌跡等資料,難免會引發人們對隱私的擔憂。從車外角度看,自動駕駛汽車佈滿各種攝像頭、雷射雷達等裝置,移動中隨時隨地收集處理各類資料,車外行人的隱私和個人資訊保護也會受到影響。
失業問題。自動駕駛汽車或將逐漸取代人類駕駛員執行駕駛任務,這將影響計程車、網約車、貨車司機等群體的就業。傳統汽車已形成巨大的產業鏈和工業結構,自動駕駛汽車到來後,以手動駕駛為業的崗位將會受到直接衝擊。
倫理問題。自動駕駛汽車強調以算法系統取代人類駕駛員,這帶來了全新的倫理問題,即如何讓演算法遵守人類倫理。

2024年7月11日,北京亦莊自動駕駛示範區內,民眾參觀一輛自動駕駛小巴。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中新社記者:中國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發展過程中,對保障人權做了哪些探索?
鄭志峰:為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發展,切實保障人權,中國已就安全、個人資訊與資料、失業和倫理問題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案。
堅持安全至上。中國高度重視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問題,始終堅守安全底線。宏觀上看,中國堅持以循序漸進策略發展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按照道路測試、示範應用、示範運營、商業運營、量產上市的步驟推進自動駕駛汽車應用,只有前一階段的安全性得到驗證後才會進入下一階段。在此過程中,法律嚴格要求配備隨車安全員、遠端安全員等保障行駛安全,有效提升了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性,儘可能避免交通事故發生。

2024年9月12日,自動駕駛車輛行駛在永川街頭。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加強隱私與個人資訊保護。為解決自動駕駛汽車引發的隱私與個人資訊保護問題,中國圍繞自動駕駛汽車的資料、網路安全做了系列部署,出臺多項規定,明確要求自動駕駛汽車的生產企業必須把好資料、網路安全關,將其作為衡量產品質量的核心指標。專門就汽車資料的保護做了詳細規定,明確開展汽車資料處理活動時必須遵守車內處理、預設不收集、精度範圍適用和脫敏處理四類原則。
做好就業轉型。中國高度重視自動駕駛汽車帶來的失業挑戰。2017年,中國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要求“加快研究人工智慧帶來的就業結構、就業方式轉變以及新型職業和工作崗位的技能需求”,並強調“加強職工再就業培訓和指導,確保從事簡單重複性工作的勞動力和因人工智慧失業的人員順利轉崗”。
築牢倫理紅線。中國高度關注人工智慧倫理問題,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原則——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新一代人工智慧倫理規範》《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倡議》等系列政策檔案。在此基礎上,中國監管者正與學者、社會公眾、行業對話,尋找自動駕駛汽車倫理挑戰的應對方案。例如,由西南政法大學科技法學研究院等7家單位專家聯合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工智慧法(學者建議稿)》針對這一問題做了探索。相信不遠的將來,中國將會出臺更為明確的指導準則。

受訪者簡介:

鄭志峰。受訪者供圖
鄭志峰,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政法大學科技法學研究院副院長,西南政法大學網路空間國際治理研究基地主任。
原題:《鄭志峰:自動駕駛如何以人為本?| 東西問》
編輯:李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