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穆清
來源|首席商業評論(ID:CHReview)
封面來源|Pexels

圖源:新京報
近期曝光的煤制油罐車混裝食用油事件,再一次將國內食品安全問題拉回公眾視野。
剛運送完煤制油等化工類液體的油罐車,不經任何清洗或消毒,直接裝上糖漿、大豆油等可食用液體繼續運輸,最終流向我們的餐桌——日前,媒體曝光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和匯福糧油集團的混裝運輸行為,引發輿論關注。
事關國民日常所用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後,全網譁然。中儲糧相關話題因“罐車運輸油罐混用”的問題衝上微博熱搜。

罐車運輸油罐混用
在新京報釋出的“罐車卸完煤制油直接裝運食用油”的報道中,我們得以窺見事件的全貌。
報道里面提到,一輛從寧夏運送煤制油到河北的罐車,卸完煤制油後,並未洗罐就駛入一家名為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的廠區。記者在廠區外能清晰看到罐車裝油的全過程,自始至終這輛罐車沒有遇到任何阻礙,也沒有人檢查罐體內乾淨與否。大約四十分鐘後,這輛罐車就裝滿了油,出廠區的地磅顯示,這輛罐車裝了35噸大豆油。

圖源:新京報
報道中指出,不清洗已是行業公開的秘密。目前國內許多罐車都存在裝完化工液體後直接裝載食用液體,造成食用油被殘存的化工液體汙染的現象。而為了逃避監管,許多罐車不洗罐的話,司機都會透過擦拭卸油口來應付檢查。即使卸貨時食用油方會取樣檢查,但是由於檢驗專案有限,如果食用油中摻入其他雜質,普通的檢測也沒辦法查出來。
報道還透露一個讓人心驚的細節:一些罐車只是用白紙將罐體外側噴塗的介質資訊遮蓋住,再重新張貼一張寫有“食用油”字樣的貼紙,就能在進廠驗罐時堂而皇之地“矇混過關”。

圖源:新京報
這並不是一次偶然事件,而是某些司機和運輸公司長期以來的違法操作。
更加令人心理極度不適的是,煤油罐車混裝食用油,可能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
根據羊城晚報金羊網報道,有長期從事罐裝車運輸業務的司機透露,包括工業廢水、塑化劑、廢機油、減水劑這樣的非危化品液體,都可能與食用油共用普貨罐車。
這些被汙染的食用油就這麼堂而皇之的流入了千家萬戶,出現在尋常百姓的餐桌之上,而我們還毫不知情。
由於事關每個人的生活,隨著相關報道的深入,食用油混裝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

多方回應
此次報道中涉及的食用油企業,分別是匯福糧油集團和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7月6日,針對近日媒體關於罐車運輸油罐混用的報道,中儲糧集團公開回應稱,在7月2日要求下屬油脂公司開展排查的基礎上,從7月5日開始在全系統深入開展專項大排查。對於檢查發現存在違反規定的運輸單位和承運車輛,立即依法終止運輸合作,並列入集團公司服務採購“黑名單”。

公開資料顯示,中儲糧旗下有金鼎、鼎皇、華鼎、俏廚等食用油品牌。天眼查顯示,三河匯福糧油集團有限公司擁有匯福、金匯福、全匯福、福滿盈、福香等多個食品類別的註冊商標。但在電商平臺上,只有金鼎這一品牌有官方旗艦店,其他品牌雖然沒有旗艦店,但在電商平臺中依舊有產品在售。
7月8日下午,有網友發現中儲糧旗下食用油品牌金鼎淘寶旗艦店系列食用油如葵花籽油、玉米胚芽油、橄欖油、芝麻油等均已下架。客服回應稱,倉庫最近休息,過一陣會重新上架。同日晚間,旗艦店產品恢復正常售賣。
另一涉事公司匯福糧油集團主要品牌為金匯福和匯福。7月8日,匯福糧油集團回應稱,賣出的散油都是客戶自提的油,可以以任何形式流向市場,不清楚客戶渠道流向是餐飲為主還是零售為主,唯獨不是“匯福”牌的。
諸多回應,卻仍然無法解開公眾內心的擔憂與困惑:混裝運輸不清洗的罐車為何能夠“一路綠燈”?誰又該對煤制油罐車混裝食用油負責?
7月9日晚間,國務院食安辦作出回應:組織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糧食和儲備局等部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成立聯合調查組,徹查食用油罐車運輸環節有關問題。對於違法企業和相關責任人,將依法嚴懲、絕不姑息。

問題油危害
化工油食用油混裝的漏洞,與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用煤制油罐車運輸的食用油流向哪裡,更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據媒體報道,涉事企業為食用油的生產加工企業,屬於整條產業鏈的中游位置,向上對接進口油料作物與油料種植的上游公司,向下便是包裝運輸、銷售等下游環節。
它們的油主要透過兩種方式流通到消費端。一種是以散裝賣給客戶,這些客戶通常是中小型的食用油分裝工廠,生產桶裝食用油再賣給消費者;或者是需求量較大的食品加工企業和餐飲服務企業。另一種則是直接包裝成桶裝食用調和油,以自有品牌透過渠道和經銷商賣給個人或企業消費者。
涉事企業下游客戶中有不少做的是餐飲供應鏈的生意,從公開招標資訊來看,其生意涉及高校食堂、各大農貿市場、食品廠等。
化工油混裝食用液體,形同投毒。而這些問題油的最終出處,就在你我的餐盤裡。當這些含有重金屬和苯等化工原料的食用油被人食用,輕則可能引發身體不適反應,重則可能導致慢性中毒、肝腎功能受損等不可逆的傷害,甚至危及生命。

亂象之根
這種公然僭越食品安全紅線的“罐車混裝食用油”現象,其實並非第一次闖入公眾視野。
早在2005年,《南國早報》就披露了“罐車拉完危險化學品後又拉食品”問題;2011年,湖南電視臺都市頻道也提出過類似質疑,2015年,該頻道《真相大調查》記者又扒出了有毒化學品運輸車違規運裝食用油的內幕……
回溯至2017年,優恪網曾將市面上10款暢銷油辣椒產品送往德國檢測,結果包括老乾媽、海天、老幹爹在內的多款產品被檢出含有礦物油成分。儘管當時各品牌紛紛回應,但真相始終撲朔迷離。如今,“一車兩油”的曝光,讓不少網友將這兩起事件聯絡起來,懷疑礦物油的來源或許正是運輸過程中的交叉汙染。

20年過去,罐車混裝亂象再次重新整理眼球。誠如網友悲嘆: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三鹿。
而亂象存在之根,行業監管漏洞是繞不開的一環。
目前在食用油運輸方面,我國只有一部推薦性的國家標準《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規範gb/t 30354—2013》,其中提到“運輸食用植物油應使用專用容器,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車和容器運輸”。儘管標準清晰、要求明確,但它並沒有強制效力,對廠家約束力極其有限,因此留下了監管的模糊地帶,變相地給罐車混裝提供了“便利條件”。

然而在利益面前,總有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惜鋌而走險,拿公眾安全以身試險。這種行為的背後,暴露出的是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和監管部門的不作為。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食品安全問題,更是社會道德淪喪、誠信缺失的體現。
對於這種嚴重危害消費者健康安全的不當行為,僅靠呼籲企業加強自我約束顯然蒼白無力。尤其當這種現象已經悄然演變成行業預設的“潛規則”,無疑暴露出監督執法的嚴重缺位。
任何時候,食品安全都不應只是底線,更應該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來個“分享、點贊、在看”👇
罐車混用,食用油界的“三聚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