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礫子
這兩天一則關於“罐車卸完煤制油直接裝運食用油”的報道,直接引爆了公眾輿論。
想象一下,一輛剛剛卸完煤制油的普貨罐車,罐體內還殘留著那些含有不飽和烴、芳香族烴、硫化物等有害成分的油漬,
在未經任何清洗處理的前提下,就直接開往下一個目的地,準備裝載供人們食用的大豆油……

這個畫面想想就讓人覺得噁心和驚悚!
這一醜聞一經曝出,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夜壺再清洗也不能當茶壺用。"
震撼和氣憤之情,難以言表。
目前監管部門說正在調查,而中儲糧則是給倉庫“放假”,並給到一份宣告。
在聲明裡,沒有道歉,沒有嚴格召回,沒有賠償,沒有處理處罰。

這就是大企業的擔當和責任嗎?
借用央視網的說法:
“這是形同投毒,罐車混裝,是對老百姓生命健康的極端漠視,這樣的草臺班子,是要消費者的命!”
食品安全如此兒戲,說是“草臺班子”都是輕的!

事情的起因,是7月2日《新京報》爆料,
他們臥底探訪了寧夏靈武市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河北省三河市的匯福糧油集團,以及天津濱海新區的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在天津、河北等地發現,不少油罐車卸完煤制油剩了十幾升沒有清洗就直接裝食用油…

而且光被記者拍到的,就不止一輛車!
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承運的罐車司機希望節省清洗成本,完全清洗一輛油罐車的費用大概在500-800元,
更有罐車司機稱,這已是罐車運輸行業裡“公開的秘密”。

司機這麼說潛臺詞是亂象已持續一段時間,這麼做並非個案,在行業內習以為常。
那這一公開的秘密又到底持續了多久?
根據記者爆料,油罐檢測環節完全就是走過場。
只要司機上傳照片,哪怕是上傳舊圖都行。

罐體標註的內容,一會兒“普通液體”,一會兒“食用油”,用清潔劑塗改就行。
遇到熟人還能放寬,就是如此的粗糙和潦草。
最後害的,都是普通消費者,
這些食用油最後都流到了哪裡,被誰吃了,吃的人又吃了多久?

一系列的問題如同一把刀,懸在所有人的頭上。
柴米油鹽醬醋茶,當食物最基礎的原料都不乾淨的時候,又談何“食品安全”呢?
在普通大眾的認知中,我們只要不貪圖便宜,選大品牌,那就能避開劣質食用油。
但現在煤制油、食用油混裝的事件,顯然超出了大多數人的認知。

這不僅僅是做飯燒菜的問題,
還有面包、薯條、烘焙、蛋糕,幾乎囊括所有的零食等領域!
這才是真正的可怕之處!
而“這種混裝行為不僅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公然挑釁,更是對消費者生命健康的極端漠視。”

事件被曝出後,涉事企業並沒有第一時間回應,
直到4天后,6日,中儲糧作出回應,將加大風險排查。
8日,中儲糧食用油品牌金鼎食用油作出回應:“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支援去檢測。”
隨後,匯福糧油稱“這不是我們單位的油罐車”。
隨後的兩天內,多家上市公司皆否認煤油食用油混裝。就在金鼎回應的四個小時後,中儲糧金鼎食用油下架,隨後過了幾個小時商品又上架。

這一系列謎之操作整得消費者雲裡霧裡,《人民日報》呼籲徹查該問題,“給公眾一個滿意的交代”。中央電視臺則批評該做法“與投毒何異”。
而類似的“投毒”事件其實已經持續了十幾年…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2005年12月19日.

《南國早報》就報道過類似的事件,題目很給力:《罐車清洗難防交叉汙染,拉完危險化學品後又拉食品》。
記者稱:南寧市目前有槽罐車達600多臺,如何監管罐車“洗澡”,成了監管的“死角”。
“拉了汽油拉糖蜜,拉了柴油拉酒精,拉了燒鹼又拉雙氧水……”
正規清洗槽罐車的過程複雜且成本高,槽罐車司機為了降低成本,到收費便宜的洗車點洗車,而這樣的洗車點使用的卻是汙水溝中的水。
但即便如此“炸裂”的新聞,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了。

再就是2015年湖南電視臺都市頻道 “真相大追擊”欄目,記者歷經半個月,橫跨湘粵兩省,追蹤3000多公里,挖出大料:
湖南衡陽永州等地不少罐車裝載強腐蝕性化學品運送到目的地後,為節約成本避免車輛放空回程,會在當地裝載食用油等貨物運回!
這些罐裝後的大豆油,不僅品牌多樣,甚至還有一些特別標註為“學校專用”的包裝。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事情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
但被湖南電視臺點名的兩家涉事企業“廣州植之元油脂實業有限公司”、“湖南以仁油脂公司”據企查查顯示仍在正常運營。
讓人不禁好奇,當時的處罰力度對企業而言不過是“灑灑水”的程度。

2017年3月9日,海天、老乾媽、友加等多款油辣椒產品被送至德國實驗室,檢測出礦物油超標、含有多環芳烴化合物以及增味劑等。

2018年,一篇專業的論文經研究調查發現,2018年取樣中國市場上51個嬰兒奶粉,其中17個測出礦物油。
為什麼我們如此怒不可遏?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稱,
煤制油主要是碳氫化合物,含有的不飽和烴、芳香族烴、硫化物等成份對人體健康造成風險,長期食用可能導致中毒,以及影響造血功能。

煤制油、工業廢水、塑化劑、廢機油、減水劑這樣的非危化品液體“食用”到底意味著什麼?
當這些被汙染的食用油被人體攝入後,
其中的有害物質,尤其是重金屬,容易在人體內累積,增加患癌風險!
甚至長此以往對食用者神經系統造成損害,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水平。
這與“謀財害命”又有何區別?

令人憤恨的是,哪怕曝光多年,哪怕一次又一次被曝光,他們卻依然敢這麼做,
讓人不禁納悶,都2024年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究竟是誰給了他們這種底氣?

從監管,從法律,哪怕是從道德層面分析,這樣的事也都不應該…
其實事件分析到最後,歸根到底還是利益,還是錢!

經媒體報道,由於近兩年罐車增多,競爭加劇,罐車運輸價格也降了不少,
為了生存和多賺一份收益,許多罐車不得不在返程時想辦法配貨。
以天津到西安為例,之前單程運費報價都在每噸400元以上,現在降到200元左右。
為了返程的時候,“不開空車”,很多司機想方設法裝車,能裝什麼就裝什麼。

對於很多貨運司機而言,貨源地非常分散,且全程需要自己裝卸,每天跑七八個地方裝貨卸貨,忙活一天卻只能賺到餬口的錢。
讓司機們每次主動掏錢花個五百多洗車,他們自然不樂意。
可問題是,此次涉及的是中儲糧集團、匯福糧油集團這樣的大公司,為什麼不在運輸配送環節把關呢?
或者說為什麼它們不出錢,自己搭建運輸團隊呢?

問題的癥結還是“經濟賬不划算”……
中儲糧是大型國有企業,前身為國家糧食儲備局的15個庫點,
現擁有338個直屬庫,負責儲存中央儲備糧、油,在中國糧油市場有著舉足重輕的地位。
和一般的食品行業不同,食用油本質上更接近大宗商品,這也導致了食用油企業淨利潤甚至不足2%,
所以有渠道,成本夠低,就能剩者為王。

能省則省,極度扣成本,成為了競爭的核心要素。
再加上經濟環境不樂觀,降本增效的壓力一增再增,某些公司就會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舉不究,用化工油罐車運食用油就能暢通無阻。
從某種角度而言,“利益使然”一步步推動著事件走向瞭如今的局面。

甚至在事件被曝出之初,關注度更是少得可憐,
從監管部門,到當事方,居然沒有一方及時表態,直到輿論壓不住了,這才忙著發聲明。
但毫無疑問,中儲糧卸完煤油裝大豆油事件性質非常惡劣,
已不僅涉及食品安全犯罪,還涉嫌翫忽職守罪,甚至違法犯罪!
這完全不應是中儲糧內部做個調查和處理就可以了結的。

在介面7月8日的報道中,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格外深刻。
一位不具名的食品企業質量管理部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對介面新聞稱,
“在技術層面是比較難以監控的,在檢測層面也很難檢查出來,主要是食品油量大,稀釋了附著的煤制油。”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這個提起就讓人心痛的詞語,我們老百姓最重視的問題,
食品容器和非食品容器是應該分開的,這是一個常識。
人不會拿夜壺喝水,也不會用屎盆子吃飯,這甚至不是洗不洗的問題,而是專車專用這樣一個最簡單的道理。
食用油混裝的“公開秘密”,到底是誰在草菅人命!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故事,本不該出現在食品安全領域。
令人遺憾的是,對於一些人來說,食品安全已經被放在聽之任之的位置,成為了謀取利益的犧牲品,
哪怕它的背後與14億的健康與安全相掛鉤,竟也能變得微不足道起來。
安全與發展並重的時代,生存才是第一位,
無論是食品還是就業,互相投毒就沒有生存的前提,
這是整個社會賴以生存最根本的基石!任何試圖毀壞這一基石的人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