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ul.
10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01
當你是一名油罐車司機
你是一輛食用油專用油罐車的司機,家鄉在赫赫有名的“罐車之鄉”。
以往你每次要驅車一千公里,往來於天津和西安之間。
對於你來說,這個路途不算艱難,因為返程一般都是空車回來,而單程的運費按照400元/噸計算,每次你載滿35噸大豆油,單程運費就有14000元。
直到有一天,你發現事情起了變化。同鄉的油罐車越來越多,逐漸增長到3000臺,競爭對手多了,所以你能拿到的單程運費報價越來越低。
當價格降到200元/噸時,你坐不住了,利潤的降低,讓你無法接受空車返程回的成本。
正當你抓耳撓腮時,你發現自己的油罐車屬於普貨罐車,這意味著工業廢水、塑化劑、廢機油、減水劑這樣的非危化品液體你也能拉,如果返程時能換貨運輸,裝上這些,是不是就能賺得多一點了?
但是洗罐的價格又讓你焦慮,每次換貨洗罐,成本少則三五百,多則八九百。而且費時費力,一般水洗都洗不乾淨,還得用鹼水,洗完後再用高溫蒸餾,才能相對乾淨。
你悶悶不樂,想著如何另闢蹊徑時,同行的運煤制油的油罐車又讓你眼前一亮。
你發現,假如運煤制油的話,煤制油無色透明,即便不洗罐換貨,殘留個幾公斤也很難看出來,更重要的是煤制油可以和食用油互溶。
這一天,你忐忑不安地開著運完煤油的油罐車,來到食用油生產廠,驗罐的工人看了你一眼,摸了摸卸油口,又看了看“食用油專用油罐車”的字樣後,揮了揮手,你終於放心,爬上了裝油臺,安心裝滿食用油。
之後幾天,你嘗試了幾次,每次都沒有被發現。
你只需要擦乾淨兩個卸油口,驗罐時給驗罐員看下以前拍過的乾淨的卸油口和罐口照片,就能矇混過關,即便驗罐員檢測介質,也只是檢測酸價和含水量,你終於放心。
你的事蹟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油罐車司機開始效仿,甚至專運煤油的司機也來摻和一腳,只需要用清漆劑擦掉之前標註的“普通液體”字樣,然後重新噴上“食用油專用”就能過關。
而在屢次裝油的過程中你發現,那些食用油的生產企業,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嚴格,無論是匯福糧油集團,還是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前者是註冊資本近10億、成立20年的大企業,後者更是中儲糧的全資子公司。
你開始擔心食用油的安全問題,這時有人問你,既然你這麼擔心安全,為什麼還要運呢?你說,所以我不會再吃了,然後你開始嚴禁家人購買這些企業生產的食用油。
02
普通人的六個問題
前面是我們根據新京報報道《罐車運輸亂象調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裝運食用大豆油》,擬寫的一段小故事,基本涵蓋了報道里的關鍵資訊。
但如果大家對這次事件依然不太熟悉,我們簡單概括下其中情節。
簡言之,7月2日,新京報刊發了一篇調查報道,其中新京報記者臥底探訪了寧夏靈武市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河北省三河市的匯福糧油集團,以及天津濱海新區的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
新京報記者發現,載有煤制油的罐車,在卸貨後並未洗罐的情況下,可以安然透過食用油廠家的驗罐流程,直接裝上食用油,這意味著這些油罐車運輸的食用油,都混合了殘留的煤制油。
以一罐車淨重31.86噸一級豆油計算,足可以裝滿31860瓶市面上一升裝的豆油瓶,按照一瓶油一家三口人吃來計算,相當於一輛混裝了煤油、食用油的罐車,將影響到近10萬個普通人的生命安全。
但比起這些,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從7月2日到7月8日近一個星期的時間裡,各大企業官方至今為止的回應,都充滿了迷霧,還有許多謎團待解。
7月6日,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在官方微博上發文回應,稱針對近日媒體關於罐車運輸油罐混用的報道,中儲糧集團公司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舉一反三、引以為戒,在7月2日要求下屬油脂公司開展排查的基礎上,從7月5日開始在全系統深入開展專項大排查。
7月8日,匯福糧油集團辦公室工作人員接受媒體採訪表示,相關部門已對此事進行調查,公司正在等官方通報,工作人員稱“這個油罐車不是我們單位的油罐車,涉及我們公司‘匯福’品牌的油是沒有任何質量問題的”。
7月8日,媒體從河北省三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針對匯福糧油集團捲入油罐車運輸亂象一事,相關部門已完成調查,並已將調查結果報給廊坊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至於這次事件涉及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及其相關企業,作為國家億噸級大型煤炭基地、千萬千瓦級煤電基地、現代煤化工產業示範區及迴圈經濟示範區,至今沒有回應。
從目前已有的官方回應來看,至少還有6個問題沒有解答。
1.
油罐車混裝的問題,在沒有強制性國家標準出現之前,誰該負最大的責任,是食用油企業,還是運輸車隊?
2. 大部分油罐車都隸屬車隊,而非個人經營,那麼這種混裝現象,在國內到底有多普遍?
3. 除了油罐車中的食用油混裝,是否還有其他的食品原材料混裝問題?
4. 油罐車混裝帶來的食品安全,危害到底如何定性和彌補?
5. 油罐車混裝的問題,監管部門如何進行處罰?
6. 既然報道中提到,是食用油的買家僱傭了這些油罐車車隊,那這些買家在收到食用油時,到底有沒有驗貨?如果有,含有有害物質的食用油,又是怎麼透過驗貨的?
除了這些問題以外,我們目前也梳理了一些已經確定了的資訊。
首先,罐車運輸油罐混用這件事,危害確實很大。
食品安全博士、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會專家組成員劉少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煤制油屬於化工產品,含有重金屬和苯等化工原料,“裝化工原料再裝食用油不可避免會有殘留”,長期攝入含有這些化工殘留的食用油,可能導致人體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甚至對肝臟、腎臟等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也表示,煤制油主要就是碳氫化合物,其中含有的不飽和烴、芳香族烴、硫化物等成分對人體有健康風險,長期食用可能導致中毒,“吃得越多則毒性越大,苯或氨基苯成分較多時,還可能影響造血功能”。
其次,目前沒有強制性的國家標準,關於散裝食用油運輸的運輸規範,目前只有《GB/T30354-2013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規範》(下稱《規範》)有規定。
《規範》中提到,運輸散裝食用植物油應使用專用車輛,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車或容器運輸。裝入油脂之前,應認真檢查運輸容器是否為專用容器以及容器是否清潔、乾燥。
而《規範》是在2014年就實施的,目前只是推薦性的國家標準,不是強制性的國家標準,意味著食用油廠家受此約束有限。
至於《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條第(六)部分說:“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裝置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食品汙染……不得將食品與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貯存、運輸。”
所以食用油和化工液體混裝,大機率違反了“不得將食品與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貯存、運輸”這一條,但相關的違法處罰似乎並不高。
03
煤油罐車混裝的食用油流向了哪裡?
此外,用煤制油罐車運輸的食用油,可能流向了哪裡?涉事企業又如何回應問詢?一起來看。
據介面新聞報道,涉事兩家企業(匯福糧油集團和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為食用油的生產加工企業,屬於整條產業鏈的中游位置,向上對接進口油料作物與油料種植的上游公司,向下便是包裝運輸、銷售等下游環節。

圖表製作:介面新聞 何苗
它們的油主要透過兩種方式流通到消費端。一種是以散裝油形式賣給客戶,這些客戶通常是中小型的食用油分裝工廠,生產桶裝食用油再賣給消費者;或者是需求量較大的食品加工企業和餐飲服務企業。另一種則是直接包裝成桶裝食用油,以自有品牌透過渠道和經銷商賣給個人或企業消費者。
例如匯福糧油官網顯示,其主要品牌為金匯福和匯福。而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隸屬的中儲糧集團則擁有品牌金鼎食用油。目前,針對上述事件,兩家公司都表示自己品牌的食用油是安全的。
7月8日,涉事的匯福糧油集團回應稱,賣出的散油都是客戶自提的油,可以以任何形式流向市場,不清楚客戶渠道流向是餐飲為主還是零售為主,唯獨不是“匯福”牌的。此外,前來運輸的油罐車為客戶自聘,匯福糧油公司對其資質有相應檢查流程。
匯福糧油稱,“涉及我們公司‘匯福’品牌的油是沒有任何質量問題的。”而金鼎食用油的客服則表示,“金鼎包裝油產品均採用廠內全自動一體化生產線灌裝,產品質量沒有任何問題,出廠前就已經包裝好。”

匯福品牌桶裝油
那麼,用煤制油罐車運輸的食用油可能流向了哪裡?
在匯福糧油官方公眾號一則推文中,記者看到部分被匯福糧油稱為散油銷售客戶的名單中,包括了三河亞王食品、上海浦耀農產品、上海楷燁糧油、北京世紀悅福、眾和裕豐糧油、天津華科科技、保定宏海糧油、方順聯合糧油、瀋陽中城供應鏈。
檢索公開資訊看到,上述公司中,有不少做的是餐飲供應鏈的生意。
例如世紀悅福,工商資訊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以農副食品加工業為主,公開招標資訊中,其生意涉及高校食堂,曾在2017年、2021年與2022年分別為首都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大學食堂供應食用油等原材料。三河亞王食品有限公司的官方簡介中則稱其客戶包含下級代理商與各大農貿市場、食堂飯店和食品廠。
世紀悅福負責人回應表示,世紀悅福確為匯福的客戶,但世紀悅福所用車隊為自有車隊,一切操作流程皆符合國家食用油運輸相關安全規定。
上海楷燁糧油則稱:“我們做的是大宗生意,不是匯福的客戶,匯福要向我們買貨。”
目前,中儲糧油脂(天津)與匯福兩家公司尚未公佈涉事食用油所流向的企業名單,而匯福相關工作人員則稱公司積極配合調查,目前相關監管部門對公司的調查已經結束,一切以之後的官方通報為準。
在食用油產業鏈,實際上越往後延伸越難發現混裝運輸的問題。
“從中游過來的油,一般送到食用油分裝工廠,再用生產桶裝食用調和油。但在技術層面,由於主要是食品油量大,稀釋了附著的煤油,這類油產出的產品則很難監控,在檢測層面也很難檢查出來。”一下游食品生產企業食品安全管理相關人員表示。
據其介紹,食品生產企業卻很難規避這種現象。“食品生產企業主要是採購桶裝油為主,但主要認的是品牌,對品牌產品上游的生產鏈路無法獲悉。”上述人員表示。
而要入口的話,在食品加工領域,由於煤油跟食用油混合後只是作為少量配料,因此大多數人也無法察覺,除非嗅覺特別敏感。
04
不要成為一個“互害社會”
這次事件發生後,輿論的相當一部分注意力也轉移到了釋出該調查報道的新京報記者的身上,他們讚賞這位勇敢較真的新京報記者,他在勇敢揭露食品安全弊病之餘,還努力做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幫助我們避免成為一個互害社會。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印度的“母親河”恆河,作為南亞第一大河,如今“糞大腸菌指標”已經達到每升一個億,相比我國地表水標準裡的五類水體指標——每升40000個,超標了2500倍。
巨大的汙染,來自當地人在廢物上的“大進大出”,每年有上萬億升的汙水排入,他們瘋狂汙染,並相信恆河的自潔能力,受害的永遠是下游的孟加拉國。
就這樣,印度形成了一個互害社會。
如今,國內各大曝光的食品安全的新聞中,造假者都說過這樣一句話:反正我自己是不敢吃的,都賣給別人。
用腳踩老壇酸菜的人,不吃自己的老壇酸菜,卻吃了別人造的淋巴梅乾菜扣肉;造了淋巴梅乾菜扣肉的人,不吃自己的淋巴梅乾菜扣肉,卻吃了別人煤油混裝的食用油,無人獨善其身。
假如真的演變成一個互害社會,普通人想獨善其身的最好辦法,或許只能切斷一切市場商品交換的鏈條,迴歸到小農經濟,一切自給自足。
可是一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已經是2500年前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