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對於具體的運輸單位和司機來說,除了要強化必要的監管,還應該直面他們的處境,改善他們的生活。近年來經濟面對多年少見的困境,許多人要麼失業要麼降薪,負面情緒在社會蔓延。越是這樣的時候,越要小心和防止出現衝擊法律和道德底線的不正當行為,越要設法早日讓經濟走出困境,儘可能為每個人養成公民精神打下經濟基礎。
網上有人說,新京報5個記者頂100個市場監管局。調查報道和社會監督的存在是發揮每個公民的力量,是匯聚人民大眾心聲的群策群力,是一個健康社會查缺補漏、不斷進步的基石。
化工油食用油混裝細思極恐,三大痛點不可不察
文/鄧峰
民以食為天,但如果每個人每天都會吃的食用油存在安全隱患,豈不讓人細思極恐?
日前,《新京報》在一篇備受輿論關注的新聞報道《罐車運輸亂象調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裝運食用大豆油》中寫道:“有罐車司機向新京報記者透露,食品類液體和化工液體運輸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車運輸行業裡公開的秘密。今年五月份,新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追蹤調查,發現國內許多普貨罐車運輸的液體並不固定,既承接糖漿、大豆油等可食用液體,也運送煤制油等化工類液體。為了節省開支,不少罐車在換貨運輸過程中不清洗罐體,有些食用油廠家也沒有嚴格把關,不按規定去檢查罐體是否潔淨,造成食用油被殘留的化工液體汙染。”
據新京報的報道,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煤制油主要就是碳氫化合物,其中含有的不飽和烴、芳香族烴、硫化物等成分對人體有健康風險,長期食用可能導致中毒,“吃得越多則毒性越大,苯或氨基苯成分較多時,還可能影響造血功能”,“如果都不知道這個油裡面有什麼樣的汙染物,更是防不勝防,如果毒性大的化工液體殘留在裡面,直接接觸或者吸入都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比如說有機溶劑、酸、鹼、重金屬等等,有可能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都會造成損傷”。

新京報的調查涉及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和匯福糧油集團這兩家企業。7月6日,中儲糧集團表示,開始在全系統深入開展專項大排查,對於檢查發現存在違反規定的運輸單位和承運車輛,立即依法終止運輸合作,並列入集團公司服務採購“黑名單”;對發現的重大問題,主動向有關監管部門報告。7月8日,匯福糧油集團回應稱,報道涉及的罐車是“客戶自備”,目前相關監管部門已調查。
央視網在《這樣的草臺班子是要消費者的命》一文中評論道:“通常來說,我們只要不貪圖便宜,選大品牌,選知名廠家,就能避開劣質食用油。但大品牌也會在運輸環節出現化工油食用油混裝的漏洞,這顯然超出了大多數人的認知。這不僅僅是做飯燒菜的問題,還有面包、薯條、烘焙、蛋糕,幾乎囊括所有的零食等領域……但混裝食用液體後,這就不是一般的食品事故,形同投毒。這種混裝行為不僅是對《食品安全法》的公然挑釁,更是對消費者生命健康的極端漠視。”
目前尚不清楚煤制油食用油混裝漏洞涉及多大範圍,但足以敲響食品安全與國民健康的警鐘。曾經,長輩經常說外面吃飯的油不乾淨,勸導晚輩買油回來做飯,可誰想到,“食品類液體和化工液體運輸混用且不清洗,已是罐車運輸行業裡公開的秘密”。這意味著哪怕是家庭採購的大品牌食用油,都可能在運輸過程中被汙染。

多年以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民眾關心的重大問題。曾經的地溝油問題、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至今依然是許多人的心理陰影。近年來,年輕一代的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不少人懷疑是否與長期以來的食品不健康存在因果關聯。煤制油食用油混裝新聞再次警醒世人,是時候下大力氣去徹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要再讓食品安全問題困擾大眾,努力讓人民活在一個食品安全、健康的社會。
煤制油食用油混裝新聞細思極恐背後,至少有三個地方戳中社會的痛點。第一,從監管部門到運輸單位、食用油廠家,都存在問題。食品安全關乎每一個國民的健康,但長期以來,監管部門的作為存在明顯短板。據網路訊息顯示,早在2015年,湖南《真相大調查》記者就曾揭露有毒化學品運輸車違規運裝食用油的現象。如今,9年過去了,煤制油食用油混裝依然是行業裡公開的秘密,反映出監管的缺位。

運輸單位、食用油廠家的失職甚至失德令人震驚,他們的行為簡直是在摧殘國民的健康。據新京報的報道,為了節省成本,運輸食用油的罐車,不僅做不到專車專用,而且有時連罐體都不清洗。
一名罐車司機無奈地告訴新京報記者,運輸公司是以食用油廠家的標準為導向,只需要食用油廠家嚴格把關就能避免這一行業亂象的發生,“食用油廠家仔細驗罐應該最有效果,能解決99%的問題” ,然而食用油廠家把關不嚴,驗罐成走過場。
第二,煤制油食用油混裝新聞再次說明經濟健康發展之於國民福祉整體提升的基礎意義。新京報的調查報道寫道:“在運費逐步降低的大背景下……‘單次洗罐的成本少則三五百,多則八九百。’一名罐車司機透露,由於普貨罐車經常換貨運輸,每次洗罐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而許多罐車在換貨運輸時,選擇能省則省。”
論道理,運輸單位的負責人、罐車司機及其他們的家人,同樣每天都離不開食用油,如果他們運輸環節出現隱患,那他們怎麼放心食用?即便他們不關心公眾,但至少應該關心自己和家人。
其中一個合理推測是,他們在經濟壓力下心存僥倖心理,因為生活壓力大、面臨生存困境,所以他們壓縮運輸成本,寧願降低對於健康的追求,寄希望煤制油食用油混裝不至於出現大問題。然而,這樣的僥倖心理終究會出事的。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對於具體的運輸單位和司機來說,除了要強化必要的監管,用法律來懲治破壞國民健康的違法違規行為之外,還應該直面他們的處境,改善他們的生活。放在整個社會來看,只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只有儘可能讓更多的民眾都能過上有保障、有希望的生活,那麼,他們自然會提升對於健康的追求,勢必會降低為了一點小利而違法的機率。
畢竟,多數人都受制於自利理性的支配,他們會權衡利弊得失,如果他們在合乎法律和道德要求的情況下同樣可以活得有保障、有希望,何必鋌而走險?近年來經濟面對多年少見的困境,許多人要麼失業要麼降薪,生活困難,負面情緒在社會蔓延。越是這樣的時候,越要小心和防止出現衝擊法律和道德底線的不正當行為,越要設法早日讓經濟走出困境,儘可能為每個人養成公民精神打下經濟基礎。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