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車混裝事件,其實所有人都搞錯了重點

作者:倪刃
來源:黑噪音
文章已獲授權

既然所有人都搞錯了,那重點究竟是什麼?

先說一些良心媒體調查後的結論:根本就不是油罐洗不洗的問題,而是,油罐車本來就不能跨類別混裝!
按照行業標準和規定,罐裝車的清洗只能是為了同類混裝而必備的步驟。比如煤制油裝完以後需要清洗達到標準,以便裝其他品種的化工油,而不是為了“跨界”去裝食用油。
同理,裝大豆油的運輸罐清洗,也不是為了繼續裝化工油,而是為了裝菜籽油之類。
而且清洗完之後,就算裝同類產品,還應當出具第三方檢驗報告才行。比如食品的菌落、黃麴黴素等,都需要合規才可以。
而化工罐車未清洗就混裝食品這件事,可以說就是聳人聽聞、超出了想象力邊界的事情。這已經不是違規,而是違法、是直接性的傷害消費者身體。這是犯罪!
但如果說此次油罐車混裝事件的處理結果是:化工油和食品可以繼續混裝,只不過必須要合規清洗。這也仍然是完全錯誤的做法。
既然如此,那我們也可以看看在這方面美國是如何操作。
首先,美國食品級罐車和化工類是分開執行的。而且食品級的罐車,其司機收入是高於其他類別罐車司機的。為什麼收入高?就是因為清洗麻煩。
美國食品運輸標準的要求是,不能有雜物的混淆和雜菌的超標。比如說因為清洗不合規,導致幾十噸葵花籽油裡面混合了幾升玉米油,只要被檢測出來就是嚴重違規。
所以美國的食品級罐車司機工作都挺痛苦,因為不但清洗標準高,而且洗完還要貼上封條,以供下一家食品廠檢驗。
美國的罐車運輸標準,防範的都是同類運輸品內部不能混淆。如果化工類和食品類混淆這種事情讓他們聽說,恐怕嚇都要嚇死了。
除此之外,美國就連化工類的罐車都有著同類之內嚴格的運輸要求,比如汽油和柴油的灌裝順序和清理標準,規定也是極其詳細的。
另外,就算是有人真想“跨界混裝”也不可能。
因為美國的食品級罐車和化工罐車本來就是兩種車型、兩種罐體標準。食品級的罐車設計,增加了一些更方便徹底清洗的結構,以符合嚴苛的規則標準。
所以此次我們的油罐車混裝事件,應有的處理結果不是什麼“大整治”、自查自糾,而是徹底建立食品級罐車、化工罐車區分開的運輸標準,完全杜絕食品運輸線和化工運輸線混淆的可能性。

另外還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那些油罐車司機都選擇省下清洗費呢?正如我前面所說,美國油罐車司機收入很高,所以他們執行清洗標準的意願也就很強。對於監督方來說,監督起來也就更輕鬆。

但是中國卡車司機、油罐車司機是出了名的被壓榨,他們不僅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強度,還面臨著收入被嚴重搜刮的問題,各種各樣雁過拔毛的費用都很高。

在物流系統內部,大車司機就像是流水線上的工人,瘋狂地運轉卻只能賺到微薄的工資,所以大車司機跑單趟必賠。

當他們這樣沒日沒夜地辛勞餬口,還指望他們自覺遵守清洗規則?這有點太奢侈了。

所以,

看似是大車司機們在省錢違規,本質上卻是物流行業的“極限壓榨”,逼迫和默許了司機們的“潛規則”

這種“極限壓榨”所造成的問題我們並不陌生:外賣平臺對商家和騎手兩頭壓榨,導致兩者的日子都不好過,於是商家開始用劣質食材替換合規食材,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嚴重;騎手則疲於奔命導致交通安全問題。

基於這些深層次原因,我們究竟能否迎來真正的物流系統改變?

我有點悲觀。我相信,他們現在只是在靜待輿論風潮過去。等過兩天出來個什麼娛樂圈大瓜之類的,大家的注意力分散,這事兒也就算過去了。
而吃進肚子裡的油和液體食品、醫院裡越來越多的胃腸道腫瘤……這些緩慢、長期而難有資料統計的問題,根本就無法倒逼徹底的運輸業改變。
所以,媒體的責任就顯得極其重大,我們也必須寄希望於媒體的繼續行動和持續關注。
向那位最初進行報道的記者致敬!向此次事件中持續調查發聲的媒體們致敬!
他們,是最後的良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