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年輕人的思維正在悄悄“退化”?

作者:花花小萌主
你是否有過提筆忘字的經歷?習慣了鍵盤的敲擊,腦中的文字變得若隱若現,日常交流中對電子輸入的過度依賴,讓我們幾乎忘記了握筆的觸覺,這便是科技對傳統的衝擊。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不止是我們的筆,我們的思維都開始陌生。近日,瑞士商學院的一項研究稱常用AI會削弱批判性思維,尤其是年輕人,可能會不假思索地接受AI給出的結果。
圖片來源:智慧科技迷影片截圖
AI為什麼會削弱年輕人的批判性思維?
所謂的‌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透過一定的標準評價思維,進而改善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既是思維技能,也是思維傾向‌。其核心觀點在於培養一種能夠獨立思考、理性分析、嚴謹求真的思維方式,以應對複雜多變的問題和挑戰。AI是如何削弱批判性思維,讓人類漸漸淪為“無用階級”的?
1.AI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
人工智慧(AI)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期,1950年,阿蘭·圖靈提出了的“圖靈測試”,成為衡量機器是否具有智慧的最早標準。1956年,在達特茅斯會議上,“人工智慧”的概念被首次提出,被認為是AI的正式誕生,此後,科學家開發了第一個AI程式——邏輯理論家,它能夠證明數學定理。
20世紀50至70年代,出現如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專家系統等重要的理論和技術。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專家系統成為AI研究的主要方向。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計算機科學和統計學的發展,機器學習開始受到重視。90年代以來,神經網路的研究逐漸復甦。2006年,科學家提出的深度信念網路,標誌著深度學習的興起。
直到進入21世紀,AI技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大資料、計算能力的飛速提升以及新演算法的不斷湧現,推動了AI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
圖片來源:網路
對於國內而言,進入21世紀20年代以來,以百度、阿里、騰訊等為代表的科技巨頭紛紛推出了自己的AI大模型產品,如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義千問、騰訊雲MaaS、字節跳動的PixelDance等。這些模型在語言理解、生成、問答,甚至設計等方面表現出色,對於AI產業的發展和推廣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各地政府也積極推動AI大模型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如智慧城市、智慧製造、智慧醫療等,為AI大模型的落地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對於成長於網際網路黃金期的年輕人,本身就習慣依靠於網路的資訊篩選和處理,AI的出現和發展,讓網際網路變得更加智慧、高效。比如,AI在社交媒體中被廣泛應用,速成的文案、AI創作的頭像等,帶來許多新奇的體驗;大家感受最深的定然是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技術能夠更快速和準確地篩選出使用者偏好的資訊,實現精準的推送;而在競爭激烈的電商領域,AI不僅實現個性化的購物體驗和推薦、直播服務,其中智慧客服,透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為使用者提供諮詢服務,解決購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極大地增強了使用者的購物滿意度和忠誠度。
以上只是AI應用的冰山一角,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人工智慧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可以說,AI的發展普及,讓年輕人將AI解決問題視為平常,思維的獨立性和邏輯性開始“躺平”。
圖片來源:網路
2.認知解除安裝與依賴讓年輕人失去批判性思維
在瑞士商學院的研究中,認為AI工具的一個重要吸引力就是“認知解除安裝”,即AI正在成為人類記憶的外部硬碟,從而減少大腦的記憶,減輕人們的腦力勞動。但如果認知過度解除安裝,可能會對人的記憶、注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當人們面對問題時,會傾向於直接接受AI給出的答案。
認知解除安裝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AI提供的資訊獲取便利性,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搜尋答案通常會出現各種五花八門的訊息,AI技術不但提供了快速獲取和處理資訊的能力,還會進行系統的羅列和歸納,這讓AI的結果更有信服力。相應的,當資訊獲取高效的同時,資訊也在變得碎片化及片面性,一旦陷入碎片化的知識陷阱,學習的動力和耐心就變得稀缺,年輕人喪失探索的慾望,開始放棄思考。
其次,表現在決策過程中,AI雖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削弱了個體。過去,我們對領域有著自己的判斷,在決策過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來監督、調整,以確保決策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但對AI的過度依賴,把事件的決定權和主導權,交了出去。
最後,是學習方面的呈現,如瑞士商學院的研究,在教育領域,AI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反饋。然而,如果過度依賴AI進行學習,學生可能會失去主動探索和批判性思考的機會。
圖片來源:網路
年輕人如何避免被“馴化”?
AI滲透不可避免,根據相關資料,2024 年全球人工智慧 (AI) 市場規模約為 1364.5 億美元,到 2033 年將達到 3289.3 億美元,2024 年至 2033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 (CAGR) 為 10.27%。科技只會越來越發展,我們運用AI,也要做好自己。
首先,保持質疑,AI只是渠道之一。中世紀法蘭西哲學家彼得.阿伯拉爾說過一句話,“智慧的第一步是學會質疑,質疑會把我們引向問題,問題會把我們引向真理。”在藉助AI收集分析資訊的同時,不能盲目接受AI給出的結果和解釋,而是要學會提出問題、進行質疑和反思。比如,透過各種平臺渠道去佐證答案,追溯AI資料結果的來源。
其次,保持對新技術和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美國風險管理理論學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編著的《反脆弱:從不確定性中獲益》一書中提出,好奇心能讓我們不斷學習,並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冷靜地找到事物的關鍵。好奇心不但能讓年輕人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驅使AI技術因地制宜地被使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發表過一篇學術論文《透過自監督預測進行好奇心驅動的探索》,研究人員提出一種創新型的方法,也就是以好奇心為驅動力的新型人工智慧演算法,無需獎勵機制就可以讓人工智慧進行學習。所以,好奇心和敏感性,能讓AI更好用,也能讓年輕人的思維更活躍。
圖片來源:網路
另外,是多元思維和跨學科能力的準備。“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說:“不斷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同一個學科,不管這個學科是多麼有趣,都會把人的思想禁錮在一個狹窄的領域之內。”當AI成為科技主流的時候,多元跨學科的思考能力,能擁有更多的視覺角度,看清答案的真相。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把錘子,你眼裡的所有東西都像釘子”,我們把AI當錘子的同時,不能只看到釘子,要拓寬視野、拓展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應對複雜多變的問題和挑戰。
最後,人與人的溝通交流必不可少。批判性思維是獨立思考,而不是孤立無援,人的智慧的潛力是無限的,人與人的交流,才能讓AI的應用得以發揮和提升,才能不斷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從而更好地保持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圖片來源:網路
AI的迅猛發展是否會削弱年輕人的批判性思維,取決於年輕人是否能保持質疑、保持對新鮮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是否有多元跨學科的能力,是否有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AI只是工具渠道,是高效與便捷的道具,但主導者,依然是年輕人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