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很多人想進入AI行業謀職。而在其中,文科人因為和AI之間隔著技術的壁壘,成為了轉行難度看起來最難的一群人。
我們拜訪了一些成功入職AI行業的文科生,發現文科生轉行AI,沒那麼難。他們說,當下踟躕猶豫的人,可能會錯過入行的最佳時機。

經過兩個月自學,文科生思敏從設計師成功轉行成為AI產品經理。她上網分享經驗。帖子下,很多探討文科生轉行AI的網友,不約而同地使用了“上岸”這個詞來形容成功轉行。
在生活裡漂流,人們會把進入特定行業,或者考取更高階的學位形容為“上岸”。隱晦的比喻中,彷彿能看到“上岸”前人在水中浮沉,身不由己的狀態。一份超乎時代的穩定程度和薪資水平的工作,或者更高的學歷,讓人們有了穩住生活的信心。
在過往,稱得上“上岸”的工作包括公務員、公辦教師崗,或者考取研究生、博士學位。而在2025年伊始,這個詞落在了AI行業的崗位上。
曾經,思敏差點兒落入水中,望著落水的同行久久不能上岸,心慌不已。
2023年年底,思敏26歲,在蘇州一家公司擔任UI設計師。那時候,思敏感覺UI設計師的行業就像一艘半沉入海中的大船。裁員在業內蔚然成風,很多思敏認識的UI設計師因大環境不好遭遇裁員,思敏所在公司的設計部門也經歷裁員只剩她一名員工。
思敏的焦慮油然而生——公司經營狀況不佳,再繼續裁員,她感覺自己也在劫難逃。
那些落入水中的同行,久久遊不回岸上。思敏聽聞有些認識的設計師,過了半年、一年都沒有重新找到設計師的工作,這樣的人並非個案。
思敏高中輟學,做了4年客服後,自考獲得專科學歷,經自學後轉行成了一名UI設計師。自青年時期,她的生活主線,就是不斷抓住生活中可以向上攀爬的機會,來穩住因出身農村、學歷低而天花板較低的生活。
是時候尋找下一站的方向了,思敏重新開啟了她過往熟練的這套模式,開始尋找可以跳轉的下一個領域。很快,她就注意到了AI行業正在冒頭的價值。
當時,ChatGPT在國外勢不可擋地滲透人們的生活。UI設計師們的微信社群裡,不知何時開始,每天都會更新AI相關的最新動向。思敏那時候感知到,大模型在不斷推陳出新,政策上,也對這個行業有越來越多的支援。
浪來了。思敏意識到,AI就是蘊藏新機遇的朝陽行業。它不缺錢,也不缺機會,對於打工人來說,意味著如果能夠躋身其中,收入和職業前景都不會差。
“反正要轉行,不如試試AI。”思敏在辭職之前,默默打定了主意,要去摸索如何轉行AI。
起先,思敏沒有太大把握。在當時,思敏和很多人一樣,認為AI是一種深遠的高精尖科技,認為這樣的公司需要的是理科甚至計算機學科背景的高材生,提供的崗位除了標記員,大部分是程式設計師、演算法工程師這類技術門檻很高的工作。文科生幾乎看不到就業可能。
學歷一直是思敏內心的隱憂。她是文科專業,沒有理科和電腦學科背景,加上是自考專科畢業,她不確定這個科技含量極高,如火如荼的新生行業,會不會留給她這樣的打工人求職的空間。
不過,在檢索了AI行業在北京、杭州等地開放的崗位之後,思敏看到了就業市場上一道隱秘的、通往坦途的窄門。
搜尋結果顯示,AI行業不僅有大量新開放的崗位,文科生可以勝任。而且相比於其它行業的相同崗位,這些公司一般只要求應聘者有AI專案經驗,放寬了對應崗位工作經驗、學歷等條件的要求。不像市場上很多傳統行業公司,無論是中臺、運營還是產品經理,大部分都要求3年以上工作經驗,崗位也趨近飽和。
2024年4月,思敏決定裸辭,開始為轉行AI做準備。裸辭之前,她為自己設定了緩衝時間視窗,在設計師的日常工作中,利用AI工具參與工作。
辭職之後,思敏在網際網路上報名了有關“AI”產品經理的網課。網課由一名AI領域的博主自制。可上了一段時間,思敏發現,課程的內容簡單,沒有太大用處。而後,她轉為在網際網路上尋找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的影片作為學習資料。
兩個月的時間內,她在出租屋裡研讀這些共享知識,不求甚解,只求瞭解基礎知識。

圖 | 思敏在租住處
與此同時,她開始梳理自己的工作經歷,製作面試簡歷。她以梳理兩個自己的專案為主,著力於展現清楚自己負責的專案中,AI是如何發揮作用。2022年年底,思敏曾和朋友一起做了一個AI情感陪伴產品。思敏由朋友拉入夥,主要負責產品和設計。
在過往的求職思路中,這部分經歷可能會側重設計工作中的作用,但在轉行AI的準備期,思敏重新書寫了這段經歷的介紹,側重於展現自己對AI應用的理解。
為了應對面試,思敏結合網路搜尋結果,梳理了一套包含35道面試題的題庫。自習之餘,她梳理著這些問題的回答,在出租屋中反覆模擬面試。
2024年6月中旬,經過兩個月自習,思敏開始向AI投遞簡歷。陸陸續續地,這份精修過的簡歷,幫思敏獲得了一些面試機會。
真到面試的時候,思敏發現,AI行業發展得太快了。她根據網際網路資訊寫就的題庫,在兩個月後展現出些許落後,面試時,面試官也能問出一些出乎她理解範圍的問題。
印象最深刻的,是面試兩家大廠的外包崗位時,面試官的問題,更側重於考察候選人的產品思維。因為把精力集中於AI領域,這樣的問題,思敏當時沒有回答上來。
覺得尷尬之餘,回家後,她把這些“真題”填充到題庫中,認真作答後反覆模擬,準備新的面試。面試的檻,常面常新。碰到聊得來的面試官,思敏也會主動詢問對方對自己的觀察和結論,根據用人方的反饋,最佳化對問題的理解和回答。題庫越寫越長。
終於,思敏遇到了一次問題全在她題庫涉獵範圍的面試。憑藉面試中的優秀表現,思敏拿到了北京朝陽區,一家小型農業科技公司AI產品經理的工作邀約,成功作為一名文科生,擠進了AI行業。

圖 | 思敏上班路上

成功“上岸”之後,思敏將自己自學轉行的經歷整理成帖子發到了社交網路上。標明為文科生轉行AI行業的成功經驗,讓思敏的帖子迅速地獲得了大量關注,短時間內就獲得了千條點贊、收藏,和將近二百條評論。思敏藉此建立了轉行經驗交流群,到現在已經有400多人。
在思敏的觀察中,關注這一轉行經驗的人們,年齡主要集中在25到30歲之間,主要分佈在北京、上海和杭州三座城市。思敏說,群裡的人看起來更多是急著想要找到一根救命稻草的狀態,而非生活狀態不錯需要轉行AI提高收入為生活錦上添花。
時不時地,群裡就會冒出有人詢問大家,有沒有找到工作。每一天,都會有人在群裡丟擲問題,詢問如何應對轉行AI遇到的各種難題。
在深幽的網際網路上,這個交流群裡的人們,像浮在汪洋中互相取暖的一群人。
群裡的人們焦灼地想要“上岸”,有時候焦慮的情緒會在群聊中蔓延。幾乎每天都會有群成員新增她的私人微信,詢問“上岸”的經驗之談。“他們跟我聊天的時候,感覺像好不容易終於找到了一個願意解答疑惑的人。”思敏說。
找思敏諮詢的人中,在北京的文員張藝是特殊的一位。
張藝本科畢業於西班牙語專業,畢業後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任運營崗3年。認識思敏時,張藝因辭職考研失敗,正在重新找工作。她和思敏一樣押寶在AI行業,也苦惱於自己的文科背景如何爭奪AI行業的工作機會。
2024年年底,張藝在社交媒體上偶然刷到了思敏“上岸”AI產品經理的帖子。在貼子裡看到思敏的容貌,張藝驚訝不已。她認出來這是幾個月前,和自己一起報過AI職業培訓班的網友。她們倆算老同學。
網課結束後幾個月,張藝仍在徘徊著如何投簡歷、準備面試,而這位跟自己一樣幾乎0基礎的同學,卻已經成功轉行上岸。
原來,張藝也認為那個價值3000塊的培訓班效果一般。課程結束後,張藝進入漫長的觀望期。她一邊兼職,一邊準備運營的簡歷留後手,一邊零零散散地學習一些AI和產品經理有關的知識。
在網際網路偶遇“老同學”後,張藝聯絡上思敏,這一次,作為搶跑者的思敏給了她很多啟發。
思敏給張藝傳送了自己準備的面試題庫和學習資料。數量不多,但思敏對張藝信心滿滿地說:這些完全夠用了。
得知思敏的轉行經歷後,張藝感慨:“最重要的,是我的目標不堅定,害怕那一步。”
文科生轉行AI,其實沒那麼難。
張藝如今是一家智慧教育公司的AI產品經理。公司規模不大,張藝總結,得以順利入行,並非因為自己在AI領域有多麼艱深的理解,而是因為她在這家公司用AI落地的垂類——教育行業——有所積累。
張藝曾因普通本科的背景,在求職中屢屢受挫,對於轉行AI更是沒有信心。但思敏的故事讓她發現,自己缺少的不是一紙文憑,而是對於自己職業發展道路的認真規劃,和上進的決心。
準備好之後,張藝再次向轉行AI進發。面試了若干個崗位後,她感慨自己過去一年錯過了太多機會:“去面試小公司的時候我發現,他們可能也沒有落地專案,他們實際上也沒有懂那麼多。”她開始認同思敏囑咐她的:先上桌,最重要。
經過幾次面試之後,張藝錨定了智慧教育行業的小公司,去做AI的垂直應用。
雖然張藝並不擅長理科思維,但是她在教育行業有所積累。由於張藝之前有教培機構的兼職經驗,理解傳統的教培行業的需求、目的和優缺點,再加上很多這一領域的公司急需用人,張藝很快也找到了B端AI產品經理的工作,順利“上岸”。
在轉行交流群中,張藝這樣的情況並非個案。
“大部分人,特別是文科背景的朋友,會給自己轉行AI想象出一些困難。往往,他們會因為低估自己的能力,一直推遲去應聘的行動。”經過數月幫網友諮詢,思敏感慨。在解答網友疑惑的時候,思敏最常說的囑咐就是——趕緊行動。
“因為目前這個行業剛剛井噴,會有很多新的圍繞AI誕生的業務公司,隨之而來,誕生了很多崗位。這些崗位目前對於從業資歷和學歷要求不高,我會囑咐大家早點出手,不要猶豫,是因為擔心因為行業發展和入局的人越來越多,用人供需關係改變,這些崗位對於學歷和經歷的要求很快會高起來,‘卷’起來。”
在思敏的建議和催促下,她的男友也轉行進入了AI行業。男朋友之前是銷售,轉行AI跨度大,思敏建議他從AI訓練師開始入手。男朋友用了四個週末學習,又用了兩個週末就找到了工作,先後拿到了騰訊、百度等大廠的AI訓練師崗位入職資格。目前,思敏的男友雖然薪資和技術難度層面和 AI 產品經理還有較大差距,但思敏認為,入行了總歸是好事。
文科生入行AI,最實用的另一建議是“曲線救國。”前段時間,一位有一個設計師諮詢思敏AI轉行意見,她在過往工作中對於AI文生圖的研究很深,思敏建議她去找一些AI 繪畫類公司的崗位。
對於文科生來說,如果沒有技術背景,或許可以在自己的本專業知識區去找交叉,瞄準 AI 公司的垂直場景應用需求,這些領域是文科生入行AI的良好跳板。
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管理專業背景的陳柳陽,目前在字節跳動做 AI產品經理實習。入職位元組之前,陳柳陽在智譜AI做過一段時間的指令工程師(prompt engineering)。
年前,陳柳陽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零基礎上岸位元組AI產品經理”經驗貼。年後復工,這篇帖子的點贊、收藏量激增,每天都有幾十個人給陳柳陽留言,這種情況持續了半個月。
與來諮詢的人交流後,陳柳陽將文科生轉行AI的門檻形容為“資訊差”,就是大家不知道怎麼做這個事情,不知道要去學什麼東西。
基於這個需求,他開始透過社交媒體經營轉行AI的深度付費諮詢業務。有一位文史背景的同學經過他的輔導成功來到了一家AI公司做運營,工作內容和普通運營崗位差別不大,只不過運營的物件換成了AI產品。

圖 | 陳柳陽在公司拍攝的科學園區夜景
AI有關的崗位很多,但陳柳陽一般會和來諮詢他的人說:“AI行業它發展太快了,崗位之間的差距很大,但是行業內外的差距會更大”,陳柳陽發現,當自己真正進入到這個行業之後,才能瞭解這個行業裡每天最新、最重要的資訊,“先上車,再挑座位,先進入 AI 這個行業再說。”

成功上岸之後,張藝也停不下來學習。在她看來,文科生轉行AI真正的功夫在入職之後。她自己、公司同事和整個行業,目前屬於一同成長的階段。
每天6點半下班,到家已經8點。迅速吃過晚飯,張藝就開始自習。這是入職的第二週,她還需要平安度過3個月試用期。
入職以後,張藝感覺自己能力有點匹配不上。不僅要去努力學習公司的現有產品和業務,還要學習公司準備推進的 AI專案。不過,張藝覺得,先得到工作後再學習,並不難。“因為我覺得公司對AI的業務能力要求好像沒有那麼高。”
張藝就職的是公司的北京分部,公司開發的AI業務由總部主導。2月份,張藝和公司總部的同事們開了一個時長 30 分鐘的線上會議。會議用的是軟體的免費時長。議程比較混亂,大家你一言我一句,30分鐘一到,會議斷了。下一個會議連結建好,張藝剛準備入會,領導卻跟她說:沒事,不用再聽了。
第二週要碰方案,張藝準備資料時,特意向領導索要文件資料參考。領導告訴她,這方面沒有成型的方案模板,張藝只需要根據同事製作的原型互動,製作出方案即可。
領導說得輕鬆、簡潔、簡單,但張藝卻皺起了眉頭。“他可能瞭解也不多,所以他也不知道這件事情的難度有多大。”她需要先去做一些競品調研,和公司確定好方向後,再設計出專案的落地方案。
在張藝看來,這一行業本身也在生長期。自己、同事、公司和行業,在實際操作中,一起成長著
“新的技術早晚會被掌握。”傳播學背景的阿儂感慨。從網際網路大廠內容策略與運營離職後,阿儂創辦了一個AI工作室,與超千位AI行業上下游的人交流過。
深入研究過一段時間後,她認為AI的最關鍵的部分是資料。“它就是不同行業、不同垂類的資料,所以現在行業需要的不是懂 AI 的人,而是懂那個行業的人。”對於場景和使用者的需求有深入的洞察和調研,才能更好地設計AI產品功能。“對AI的能力和對未來互動的想象,本身就應該是更顛覆性的。這種對於新東西的探索,需要非常多的想象和敢想敢做的勁兒。”
作為文科生,陳柳陽在大廠則感受到了自己和同屆理工科背景實習生的巨大差距。整個大組裡,只有陳柳陽一個文科背景實習生,其他實習生都來自計算機、通訊、遙感、軟體工程等專業。做同樣一件事情,陳柳陽明顯感覺比他人更難上手。
有一次,陳柳陽需要修改一則指導使用者使用B端產品的文件,其中有一個部分叫生成簽名,就是生成一段用於驗證使用者身份的程式碼。最終,陳柳陽向一位計算機專業背景的同事請教多次,才寫出了那篇文件。
“這個東西可能對於學計算機的人來說,這就像是我們輸入 QQ 號和 QQ 密碼一樣簡單。”陳柳陽感慨,“但是對我來說太複雜了,我還要去學很多專業名詞和函式,才能完成這部分工作。”
在工作中一邊上手一邊保持學習,對思敏來說也家常便飯。
遇到困難的時候,思敏一般會上專業論壇網站上學習經驗,或者直接問AI有沒有好的解決思路。

圖 | 北京國貿商業區
晚上七點,思敏提交了當天最後一份文件,結束一天的工作。
她離開位於北京東三環的辦公大樓,走入溶溶的北京月色之中。憑藉著及時入場的關鍵一躍,她成功擠入了AI行業,對當下月入2.1萬元的收入頗為滿意。每天,依然有不同的人會在網際網路上向她取經。有關轉行AI的關鍵是什麼,思敏仍舊堅持,是要在這個行業用人要求的資歷、學歷門檻沒有“卷”起來之前,及早入局。
不斷有新人湧入這個行業,在未來,或許在本行業需要經歷更多競爭,又或許需要尋找下一個風口。思敏做好了準備。
本文系授權釋出 ,by 李奕萱、溫麗虹,From AI故事計劃,微訊號: AIstory1。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