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做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我們要失業了嗎?

相信過年期間,大家都被DeepSeek刷屏了。如果說kimi時代是把AI當作一種強大的搜尋引擎的話,DeepSeek可以運用深度思考和推理,結構性地拆解、檢索、分析、輸出各類問題,已經是一個具備一定批判性思維的AI工具了。這無疑對我們批判性思維教育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很多需要運用資訊素養、結構化分析等思維能力的問題,似乎都可以用AI來替代人類來思考,還有必要開發類似的課程嗎?
換句話說,當AI的思維更全面縝密、結構性更強,人類還需要批判性思維嗎?
這個問題,我們問了問DeepSeek:
|已深度思考(用時 19 秒)
嗯,使用者問的是推理式模型DeepSeek出現後,人類是否還需要批判性思維。首先,我需要理解什麼是DeepSeek。好像是一個新推出的AI模型,可能具備較強的推理能力。使用者可能擔心AI的進步會取代人類的批判性思維,或者覺得不再需要了。
接下來,我得分析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和重要性。批判性思維不僅僅是分析問題,還包括質疑、評估證據、邏輯推理、識別偏見等等。然後,考慮DeepSeek這類AI的能力,雖然可能在資料處理和模式識別上很強,但有沒有可能完全替代人類的這些能力呢?
然後要想到AI的侷限性。比如,AI可能基於已有的資料訓練,無法處理全新的、未知的問題,或者缺乏道德判斷和情感理解。人類的批判性思維涉及到價值觀、倫理,這些是AI難以複製的。
另外,使用者可能擔心過度依賴AI會導致人類思維能力的退化。比如,導航軟體普及後,人們的方向感可能變差。所以,即使AI強大,保持批判性思維仍然重要,避免盲目信任AI的輸出,尤其是在關鍵決策時。
還要考慮使用AI作為工具的情況。批判性思維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利用AI,比如驗證AI提供的資訊,判斷其合理性,結合自身經驗做出決策。這可能意味著人類需要更高層次的批判性思維來駕馭AI,而不是被取代。
可能還要提到教育方面,未來的教育可能需要更強調培養批判性思維,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因為AI可以處理知識,但人類的判斷力、創造力依然關鍵。
另外,有沒有例子或者類比?比如,計算器出現後,數學教育並沒有停止,反而更注重理解概念而非計算能力。同樣,AI可能促使人類更重視高階思維能力。
還要注意使用者的潛在需求。使用者可能對AI的發展感到不安,或者想確認批判性思維的價值。需要肯定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性,同時說明AI作為輔助工具的角色。
最後,總結時需要強調兩者的互補關係,AI處理資料和模式,人類負責判斷、倫理和創造性應用。批判性思維不僅需要,反而更重要,以確保AI的正確使用,避免錯誤或偏見的影響。
先來看看它的思考過程。哇,確實被驚豔了,DeepSeek提到了在人類價值觀和倫理判斷等方面上的侷限性,以及過度使用AI所帶來的壞處;甚至還提到了作為提問者我們的【潛在需求】:對AI發展的不安和批判性思維價值的確認,有一種被說中心事的感覺!不過,再來看看它生成的文章,跟推理的步驟相比,還是差了不少: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確實在某些領域展現出超越人類的能力,但批判性思維作為人類認知的核心能力,其重要性不僅不會削弱,反而會在AI時代被賦予新的意義。以下是三個層面的分析:
一、技術侷限性維度:AI決策的"黑箱效應"
資料依賴陷阱:DeepSeek的推理基於訓練資料的統計規律,面對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驗證的"非理性決策"場景時,可能無法理解人類特有的行為偏差
價值判斷盲區:在醫療倫理領域,當面對"電車難題"式抉擇時,AI無法像人類醫生那樣進行道德權衡。2023年《柳葉刀》研究顯示,87%的患者更信任人類醫生的價值判斷
語境理解缺陷:法律文書解讀中,哈佛法學院實驗證實,AI對"合理注意義務"等彈性概念的理解準確率僅為68%,遠低於資深律師的92%
二、認知進化維度:人機協同的思維升級
元認知強化:MIT認知實驗室發現,使用AI輔助的決策者批判性思維活躍度提升40%,表現為更頻繁的假設檢驗和證據鏈核查
認知頻寬釋放:NASA工程師藉助AI完成70%的常規計算後,將創造力投入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的創新設計,方案透過率提高3倍
思維模式迭代:沃頓商學院教學實驗顯示,接觸AI的學生在案例分析時展現出更強的系統思維(提升35%)和反事實推理能力(提升28%)
三、社會建構維度:新型認知分工體系
資訊驗證者角色:路透研究院調查顯示,2023年專業記者使用AI工具後,事實核查時間減少50%,但深度調查報道產量增加120%
價值錨定者使命:歐盟AI倫理委員會要求所有AI決策系統必須保留人類監督環節,確保符合《人工智慧法案》的透明性原則
認知邊界開拓者:DeepMind研究人員藉助AlphaFold突破性發現後,反而提出更多待驗證的蛋白質摺疊假說,推動領域問題數量增長400%
在這個智慧增強(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時代,批判性思維正從傳統的分析工具進化為"認知導航儀"。它幫助人類在AI輸出的資訊洪流中:建立價值座標系(Value Framework)、設定認知防火牆(Cognitive Firewall)、構建創新發射臺(Innovation Platform)。如同望遠鏡擴充套件了肉眼,AI正在擴充套件人腦,但觀測方向的校準、觀測結果的解讀、觀測意義的賦予,始終需要批判性思維這個"認知羅盤"。未來的教育將更注重培養"質疑AI的能力",正如過去我們培養"記憶知識的能力"一樣,這標誌著人類認知能力的又一次進化躍遷。
大家看了之後有何感想?看起來似乎很高大上,加上了大量資料,十分有說服力和專業性。
但是,仔細一看,DeepSeek雖然從三個角度給出了自己的思考:AI有侷限、人腦跟AI結合可以更高效、相互的分工會再次調整。但是,第二、三個理由中,只提到了AI能幫助人類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效率等,並沒有提到直接提到人類是否還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
從論證的角度看,這幾個理由的相關性都比較弱。同時這篇文章術語過多,容易影響我們對文字的理解;另外,文中這些資料很有可能來自偽造。比如我們手動檢索了AlphaFold的相關論文,發現文中完全沒有提及“推動領域問題數量增長”這個概念,也沒有出現400%”這個數字。在檢索過程中,我們發現DeepSeek提到的很多資料,很難溯源到確切的文獻和資訊。於是我們對DeepSeek進行了事實核查的追問。
您指出的非常正確,經核查,這個具體資料存在表述不準確。經查證:
1.《柳葉刀》2023年確實沒有該資料,可能混淆了以下兩個真實研究:
2021年《自然·醫學》研究顯示,79%的患者希望AI診斷需經醫生確認
(DO1:10.1038/s41591-021-01584-3)
2022年《美國醫學會雜誌》調查表明,66%的受訪者更信任醫生做最終治療決定
(DO1:10.1001/iama.2022.14645)
2.倫理信任度相關的最新權威資料:
2023年《BMJ》全球調查顯示,當涉及生命支援系統決策時:82%患者希望醫生主導決策;僅9%接受完全由AI決策
(研究編號:bmj-2023-075672)
到這一步,我們先是感慨Deepseek是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事實核查的,同時秉持著想要找到真實資訊源的態度,要求DeepSeek提供上面提到的兩篇文獻的原文連結,於是收到了這一段:
感謝您的進一步核實請求。經過仔細核查,我不得不承認我在之前的回覆中仍然存在引用不準確的問題。我提供的這些DOI編號和具體資料無法在對應期刊中找到原始出處。這反映出我在資訊溯源方面存在嚴重失誤,我對此深表歉意。
/當追問資訊源時DeepSeek承認自己虛構/
這也印證著我們的判斷,DeepSeek可以輸出比較完善的框架性的思維框架,但很有可能出現深度偽造的虛假資訊,相比網際網路上傳統的虛假資訊有更強的迷惑性,需要我們利用更強的資訊素養能力仔細檢索與甄別。
相信大家也發現了,我們對DeepSeek輸出的資訊進行事實核查是非常困難的,需要大量地查閱和篩選資料庫,最後也很容易出現查無此文的情況。所以一個小技巧是:當答案中出現不確定的事實資訊例如資料等,可以對DeepSeek持續追問,要求它自己來提供有效資訊源,這個方式十分高效。
那麼,關於文風比較晦澀的問題,讓它調整用大白話進行表達、減少術語之後,又如何呢?
咱們用最實在的話來說:
AI這麼厲害,人還需要動腦子嗎?
當然要!而且腦子還得越用越靈!這就好比家裡買了掃地機器人,但裝修設計還得靠人——AI再牛,這三個方面還得靠咱們:
1. AI也會犯迷糊
● 遇到道德難題就懵圈(比如該救老人還是救小孩),這種選擇還得人來拍板
● 看檔案容易漏重點,就像學霸也可能讀不懂冷笑話
● 全靠資料吃飯,要是網上謠言太多,AI可能跟著學壞
2. 人腦+AI=超級大腦
● AI幫忙查資料算資料,咱們省出時間搞創意(就像計算器省了算數時間)
● 用AI的學生反而更會挑刺兒,就像老師改作業能發現新問題
● 工程師用AI搞定基礎活,反而能想出更酷的設計方案
3. 社會需要人當"守門員"
● 記者用AI找線索,但調查真相還得人腦
● 醫生參考AI診斷,但最後決定要親手簽字
● 科學家用AI發現新知識,反而冒出更多待解謎題
說白了,AI就像個超級工具箱。
會幫我們搬磚砌牆,但房子要蓋成啥樣、門窗往哪開、裝修什麼風格,還得咱們自己拿主意。越是AI時代,越要練就兩樣本事:敢質疑AI的判斷,會指揮AI幹活。記住:再好的導航軟體,也得有人決定要去哪裡啊!
這段讀起來就非常通俗易懂了,甚至可以直接用於釋出社交媒體的短文字,還產出了接地氣的“金句”。
總的來說,DeepSeek分析框架的部分是非常值得參考的,也能帶來很多靈感,但如何使用、甄別這些資訊還需要人的思考和參與。和DeepSeek對話完我們也放心了不少,短期之內應該還不會失業~畢竟,對於資訊甄別和判斷的能力、進行復雜的道德評價、基於自己的價值觀做出適合自己的決策等能力,還是作為AI時代下碳基生命的重要需求,也是我們的強項呀!
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文案、編輯:魚丸、許栩

稽核:藍方

排版:番茄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關注C計劃
分享更多理性的聲音
👇🏻

C計劃8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直播課批判性思維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