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 ● ●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近日,德國兒童和青少年健康中心Petra Clara Arck團隊透過分析78名生育二胎的女性健康資料發現:二寶在媽媽肚子裡發育得更好,出生體重更高,出生後身體機能表現更佳,並且準媽媽在懷二寶期間孕期綜合徵更少。隨後,研究人員透過小鼠實驗探究了其中的奧秘。分析顯示,小鼠首次生產後和再次受孕期間體內的胎兒抗原特異性CD4+調節性T(Treg)細胞比例上升。這些CD4細胞表面分佈有CXCR4和CD274分子,並且具有記憶功能(CD4+mTreg),在不利條件下(如妊娠聲音應激)也能改善胎兒發育和妊娠結局。簡單講,首次懷孕讓母體產生了記憶,對再次懷孕的耐受性更強,“排斥”就少,二寶的各項發育就更健康。相關論文於7月1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1572-w

鹿角再生是一種神奇的自然現象。鹿角芽基祖細胞(Antler blastema progenitor cells,ABPC)是存在於再生鹿角中的一類獨特的骨骼間充質幹細胞群,在體外具有很強的幹細胞特質和更新能力。近日,第四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骨科Jinghui Huang團隊從鹿角芽基祖細胞中分離到一組細胞外囊泡EVsABPC,並透過動物實驗驗證了其對衰老的影響。體外實驗結果顯示,EVsABPC能明顯緩解骨髓幹細胞衰老的表型。在老年小鼠和獼猴中,EVsABPC顯著增加了動物股骨的骨密度。此外,靜脈注射EVsABPC改善了老年小鼠的機體表現,增強了認知功能,減少了全身炎症,同時將表觀遺傳年齡逆轉了3個月以上。在獼猴實驗中,EVABPC也表現出神經保護作用,減少了炎症,改善了運動功能,並將表觀遺傳年齡降低了2年以上。相關論文於7月14日發表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3587-025-00918-x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腸道菌群是近些年研究非常火熱的領域。有報道稱,腸道菌群還會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抗腫瘤效果產生影響。近日,日本國家癌症中心研究所癌症免疫學部Hiroyoshi Nishikawa團隊從對PD-1阻斷治療反應良好的患者糞便中分離到一株人腸微菌屬(Hominenteromicrobium)細菌,並將其編碼為YB328。透過小鼠實驗,研究人員發現,YB328可以刺激CD103+CD11b−樹突細胞,促進後者向腫瘤微環境遷移,進一步啟用腫瘤特異性CD8+T細胞,最終提高抗腫瘤效果。重要的是,YB328的這種提高PD-1阻斷治療的效力在黑色素瘤、結腸癌等多個小鼠腫瘤模型中得到驗證,而在臨床實際中,YB328丰度高的患者腫瘤微環境的CD103+CD11b−樹突細胞浸潤水平更高,對PD-1阻斷治療的反應更加積極。相關論文於7月14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249-8

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因其多重耐藥性被稱做“超級細菌”,也是全球最致命的細菌之一。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轉化醫學研究所Ben Wang團隊將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磷壁酸單克隆抗體的抗原結合片段與聚唾液酸(polysialic acid,PSA)交聯,製成一種抗體-PSA偶聯物。該偶聯物可以有效靶向並誘導MRSA表面鈣化,阻礙MRSA的能量代謝和多種必需代謝途徑。該團隊發現,細菌鈣化會導致動物體內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中鈣衛蛋白S100A8/S100A9的表達增加,並可刺激巨噬細胞活化至炎性狀態,從而作為免疫調節劑促進細菌清除。靜脈注射抗體-PSA偶聯物對MRSA引起的小鼠慢性肺部感染和慢性骨髓炎起到顯著的治療效果,且沒有副作用。該研究為治療耐藥細菌和相關難治性病原感染提供了一種有前景的方法。詳細資料於7月15日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5-02736-3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目前具有傷口監測和電刺激功能的智慧敷料需要各種感測器和外部電源的支援。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Lei Wei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傷口癒合解決方案。該方案由奈米纖維增強型Fe2+/Fe3+交聯藻酸鹽水凝膠組成的熱原電池(thermogalvanic cell,TGC)敷料構成,可透過傷口和敷料之間的溫度梯度產生電刺激,加速傷口癒合。TGC敷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效能、易塑性和透溼性。此外,TGC敷料會產生外源性電場,促進傷口愈合的自發加速。同時,該方案還集成了一個可以監測呼吸速率的感測系統。以豬作為模型,研究人員發現,與未處理組相比,TGC包紮組的傷口癒合率在第14天提高了約20.6%。相關論文於7月14日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1551-025-01440-6

土壤中的食源性病原體(如大腸桿菌)就像一枚枚不定時炸彈,可能引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近日,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Jianming Xu團隊研究了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在華東地區81種天然土壤中的存活情況。結果顯示,分離於不同土壤樣本的大腸桿菌O157:H7存活時間各異,從2.0天到43.3天。生物資訊學分析和驗證實驗表明,可獲得性磷是控制大腸桿菌O157:H7存活的主要因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越高,大腸桿菌存活時間越長。此外,兩種機會性病原體,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綠色氣球菌(Aerococcus viridans),分別透過形成生物膜結構和“相互餵食”促進了大腸桿菌O157:H7的存活。這些發現加深了我們對食源性病原體在土壤存活的理解,併為預防和控制相關疫情提供了新見解。相關論文於7月15日發表在《自然·食品》(Nature Food)雜誌。
►文章連結:
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5-01191-2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知識分子》公眾號,會錯過每日科學新知!星標《知識分子》,緊跟前沿科學,一起探索科學的奧秘吧!


關注《知識分子》影片號
get更多有趣、有料的科普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