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腸道細菌可能鑽進了你的大腦,後果難以預測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 clefable
審校 | 冬鳶
這是一類遺傳性的眼部疾病,患者不到1歲時,就會開始有症狀。首先是視網膜上的視杆細胞陸續死亡,這使他們逐漸喪失在黑暗中的視力。緊接著,這種情況會蔓延到視錐細胞,讓他們周圍視力和中央視力也慢慢降低。大多數的患者最終都會徹底失明,陷入黑暗之中。
這類疾病名為視網膜營養不良,它的致病原因很複雜,至少和250個基因突變有關。根據症狀的不同,醫學領域對這類疾病有著更詳細的劃分,例如視網膜色素變性(retinitis pigmentosa),這種疾病和近100個影響視網膜感光基因相關。此外,其中的萊伯先天性黑內障(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也和至少28個基因的變異相關。目前,已經有針對單個基因的療法來幫助改善患者的症狀。
眼睛裡的細菌
近期,在一項發表於《細胞》(Cell)的研究中,中國和英國的研究人員更進一步,發現一個名為CRB1的基因突變和這2種疾病都有關。這個基因不僅會在人的視網膜中表達,在結腸的腸細胞中也會大量表達。其在突變後,會導致這2個區域都無法表達足夠的Crb1蛋白。這會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血-視網膜屏障和結腸的腸上皮屏障同時受損
此時,腸道中的細菌便可以乘虛而入,從下消化道轉移到視網膜了,從而加重這兩種眼部疾病的發展。不過,研究人員發現,如果給存在CRB1突變的小鼠餵食抗生素來殺死腸道菌群,則可以有效緩解疾病的發展。如果想將這種方法應用到患這種疾病的人群中,則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特別是考慮到失去腸道菌群會帶來其他的不良影響。
圖片來源:Pixabay
在人體裡,不只有這兩個保護性屏障,還有我們熟悉的血腦屏障、血-睪屏障等等。這些屏障的存在,維繫著這些特定器官的功能穩定性。那麼,如果血腦屏障遭受損害後,也會有細菌進入到人腦中嗎?或者說當沒有損傷,我們的大腦中就沒有微生物嗎?
血腦屏障損傷和老年痴呆
人體的很多部位天然就存在著很多微生物,包括皮膚、口腔、胃腸道、鼻咽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等。除皮膚之外,人體中不同區域的微生物在門水平的組成基本是一致的,其中厚壁菌和擬桿菌是主要的菌群,其次是放線菌和變形菌。
其中也有一些有害菌和機會致病菌,很多感染都和這些細菌的入侵有關,如皮膚感染、膿毒症、角膜炎和尿路感染等等。除了直接傷害人體之外,細菌也會暗藏在一些疾病背後來傷害人類,例如癌症和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如今,已有充分的研究證實,生活在人口腔中的一些細菌能進入大腦中,例如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lomonas gingivalis)。科學家曾在AD患者的腦組織和腦脊液中,發現了這種菌以及其產生的毒性成分
這種細菌會感染口腔,會引發牙周炎,而它和AD的關係還需要從其會吸附在患者發炎的血管說起。據悉,在有動脈粥樣硬化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冠狀動脈或股動脈中,一定會有這種細菌。AD患者的屍檢病理結果中,也常有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的情況,這一症狀會導致腦血流量減少,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這樣牙齦卟啉單胞菌也會更容易進入到大腦內部。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將牙齦卟啉單胞菌餵給小鼠,會導致它們的認知能力明顯下降。在它們的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Aβ)的沉積增加,腦內的炎症也會更嚴重。他們於2020年6月將這項研究發表於《炎症研究雜誌》(Journal of Inflammation Research)。去年的一項發表於《轉化神經退行性變》(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的綜述性研究更為詳細地分析了AD患者腦中可能的細菌、真菌和病毒。研究發現,除了牙齦卟啉單胞菌之外,一類名為密螺旋體Treponema)的口腔細菌也容易進入到大腦中,還有數種腸道細菌、呼吸道病原體以及機會致病真菌也在AD患者腦中有發現。
密螺旋體 圖片來源:CDC/維基百科
大腦裡的細菌
最早有關大腦微生物組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13年一項發表於PLOS ONE的研究。不過當時,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關注的是另一種情況——機體免疫力降低,給大腦帶來的影響。他們分析了4名HIV感染者和4位感染其他病毒的患者的白質樣本。這些患者都接受過癲癇手術,在手術過程中這些白質從他們的腦組織被取出來,而這也正好給了研究人員一個機會。
研究人員在對樣本進行測序後,獲得了一些核酸序列,發現HIV感染者和其他人感染的細菌序列數量大致相同。他們將這些序列對應到了173種不同的細菌和噬菌體,其中最多的細菌為變形菌。相比之下,在人的其他器官中厚壁菌門的細菌會更為常見。
有趣的是,在所有患者的白質樣本中,他們都發現了一些屬於α-變形菌門鞘脂單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的細菌。這些細菌可以合成鞘脂類化合物,包括神經醯胺等等。而當神經元傳遞神經訊號時,正好需要鞘脂類化合物。
這類化合物可以和蛋白質組成髓鞘,包裹在神經元的軸突上。髓鞘越厚,神經元傳遞電訊號的速度越快,而人會做出更為快速的反應。研究人員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大腦中,也觀察到類似的細菌種群。至於為什麼會有這類細菌進入大腦中,可能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他們還嘗試將患者部分腦組織做成勻漿,注入到小鼠腦中,發現7周後,這些小鼠大腦中的變形菌增加了。
圖片來源:Pixabay
除了細菌之外,這些患者的大腦主要有3種人類皰疹病毒的序列,分別是鉅細胞病毒(HHV-5)、HHV-6A/B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HHV-4)。這些病毒屬於嗜神經病毒,非常容易進入人的大腦中,很多人的大腦中可能會有這種病毒。
更為近期的研究是去年3月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表的一項研究。他們採用了一種新的方法評估了AD患者和健康人腦中的微生物組,發現在健康人的大腦中也會有較為豐富的微生物,在豐富度上約佔腸道菌群的20%。然而,這項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因此應該謹慎對待其中的研究結果。
總的來說,時刻和我們相伴的細菌,或許一直在像迷宮一樣的人體中探索,而一道道生理屏障就像保障我們健康的密室。人體可能無法阻擋不了一些細菌和病毒的入侵,但在正常情況下,應該已經攔住了非常多的細菌。
參考連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brain-might-also-have-a-microbiome-what-you-need-to-know-229328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369764/#CR77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335281/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054673
封面圖來源:Pixabay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4年6月新刊

正在熱賣


戳圖片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點選【在看】,及時接收我們的內容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