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心靈雞湯,怎樣才能快樂

作者:劉以棟

【寫在開頭】
2025美本申請風向標線下講座來啦!視角學社聯合翠鹿升學榜將在上海(1月1日)、北京(1月4日)雙城舉辦重磅講座,解析20萬錄取大資料,第一時間覆盤申請季。參與講座,即可免費領取最新版《2025頂尖美本錄取資料報告》。席位有限,儘快報名吧!
長按海報,備註城市,掃碼新增小助手報名
直播預告
正文
我們都想快樂地過一生,但是保持心情快樂本身也需要有智慧和不斷學習。
我最近聽一本英文書,講怎樣才能快樂,就編譯書中的一些內容在這裡,供大家參考,我建議有興趣的朋友去看原著。
這本書叫 《幸福生活指南:53條簡短的生活課程》A Field Guide to a Happy Life: 53
Brief Lessons for Living, by Massimo Pigliucci
)。
亞馬遜網站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在《幸福生活指南》中,哲學家馬西莫·皮格利奇提出了一種反映現代科學和情感的斯多葛主義 (Stoicism)新思想。皮格利奇擁抱了,感情的快樂紐帶、工作做得好帶來的滿足感以及失去帶來的悲傷。在他的筆下,斯多葛主義不是關於冷漠的壯舉,而是關於忍受痛苦而不被壓垮,享受快樂而不失去理智。簡而言之,他把斯多葛主義變成了一種哲學,我們所有人——無論是堅定的斯多葛主義者還是簡單的探索者——都可以用它來過上更好的生活。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心靈雞湯,我認為我們中國的心靈雞湯也很好,譬如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 這些都是告誡我們,不要為眼前的不如意煩惱。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不僅是心靈雞湯,甚至是勵志名言。
我認為,美國非常有智慧的心靈雞湯是一段祈禱文。
“神,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事;賜予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我認為,《幸福生活指南》一書的根本原則,就是基於這個理念。

書作者說,他寫這本書是因為他看到下面這段充滿哲理的話。
“我遲早會死。如果是現在,那我現在就死;如果是稍後,那我現在就去吃午飯,因為午飯時間到了——我以後再去死“ (I have to die. If
it is now, well then I die now; if later, then now I will take my lunch, since
the hour for lunch has arrived – and dying I will tend to later.)。
我也覺得這幾句話非常有哲理。誰都有煩惱的事情,而在煩惱的事情還沒有發生以前,先做好眼前的事。未來的事,未來再去應付。
書中列出了53條排除煩惱的建議,我不想逐條翻譯。這裡只編譯一些我認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理念,所以這裡的每一條跟書中每一條並不對應。
第一條, 明白什麼事情我們能夠完全控制,那些事情不完全由我們控制
這跟前面的那段祈禱文非常接近。
我們能夠控制的事情包括 我們的觀點,我們的目的,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行動等。譬如,你認為現在股票市場是高了還是低了,是否值得買還是賣,現在買還是賣,或者不買不賣。這些觀點和行動是我們能夠控制的。
除了這些以外,其它基本都屬於我們不能控制的事情。不能控制的事情包括我們的健康,財富,職場前途等。這些事情我們可以努力去改變,但是我們卻不能控制結果。屬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理念,跟中國的心靈雞湯是一致的。
你可以注意保養,但是不能保證你會健康長壽;你可以愛一個人,但是對方卻不一定愛你;你可能非常努力工作,但是仍然可能被裁了 ……
你可能注意理財,但是市場可能暴跌;你可能規規矩矩地做人,但是仍然可能名譽受損 ……
如果你為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煩惱,那麼你會有無窮無盡的煩惱。你如果盡力而為了,就可以坦然接受結果,不怨天尤人。
健康,財富和社會地位都是我們想得到的東西,這些也都是合理的追求,但是是否能夠得到它們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
我們能夠掌控的是提高判斷力,努力程度,在追求目標中提高自己。
第二條,很多我們以為自己擁有的東西,其實並不屬於我們
我們的杯子,我們的車,我們的工作,我們的配偶以及我們的孩子,都不屬於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遲早會失去它們或者他們。當我們擁有他們或者它們的時候,我們應該感恩我們的擁有。
如果哪一天我們心愛的杯子破了,我們要坦然接受它,畢竟杯子是會破的。
如果哪一天我們投資的錢賠了,告訴自己,市場是可能下跌的。這是投資的錢,我知道有可能會在市場賠錢。
如果哪一天我們的朋友搬走了,我們也要坦然接受。畢竟人會搬家的,我們感激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光,並持續過去的友誼。
如果哪一天我們的親人去世了,我們要學會接受,畢竟人總是會去世的。我們感恩他們的愛和陪伴。
第三條,人是社會動物
我們在世界上,跟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們可能是父親,也可能是兒子。我們作為父親,就要負起家庭的責任,給孩子豎立好榜樣。我們作為孩子,就要贍養老人,關心他們的生活。
如果我們的母親對我們不好,我們只能接受。我們自己做好一個孩子的義務,卻不能期望改變母親。
如果我們的兄弟對我們不好,我們也只能接受。我們做好作為兄弟或者姐妹的義務,但是沒有必要去改變他們。
對自己的家人,我們可以選擇去改變他們,也可以選擇接受他們。相對於去改變他們,接受他們更容易。
我們在工作中,會接觸到不同的同事。有的同事會有一些不規範的行為,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而不要試圖去改變他們。這是工作中付出的一部分。
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不顧社會規則的鄰居,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我們不能強迫他們改變,所以只能接受,這是生活中需要付出的一部分。
我們去看球賽,可能會遇到表現極端的球迷,這是看球賽中的已知負面因素,所以我們要安慰自己,這是看球賽中可能遇見的事,我們要選擇接受。
我們去參加聚會,可能會有人把酒灑在我們身上,這也是參加社會活動的一部分,不要太在意。
我們看報紙,如果看到政客貪汙腐敗,不要義憤填膺,這是政客們經常做的事情。只有傻瓜才會相信他們廉潔。
第四條,人生如打牌
我們都打過牌。決定打牌結果主要包括兩部分因素,你拿到什麼樣的牌和你打牌的水平。
你不能控制你拿到什麼牌,你能夠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一手牌打好。
我們的牌包括家庭條件,父母是否有錢,父母是否有社會關係,父母的智商,我們的智商,我們的長相,種族,身高等。這些都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
我們可以透過努力,提高我們的打牌技術,把自己的牌打好。我們的打牌技術包括判斷力,決策力和執行力。我們人生的意義,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人生就是一個學習提高過程。
第五,多聽少說
是非皆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很多時候,我們講話太多,話多必廢,這缺點包括我自己。
我們每個人有兩個耳朵和一張嘴,所以我們應該少說多聽。
我們對別人講的事情不感興趣。同樣,別人對我們講的事情也不感興趣。
不熟悉的人之間簡單的寒暄,一般都沒有深度
埃莉諾·羅斯福
(羅斯福總統夫人)曾經有一句名言:偉大的群體討論理念,普通的群體討論事件,而狹隘的群體討論人非 (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 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 Eleanor Roosevelt)。
背後說別人壞話不好,背後說別人好話也沒有必要。
如果有人告訴你,別人背後說你壞話,你可以回答,他不瞭解我,否則他會發現我有更多的缺點。當然,更好的辦法就是置之不理。
第六,不要以成敗論英雄
兩千年前,孔子就懂得,不要以成敗論英雄。
有錢的人,有權的人,或者事業成功的人,他們未必高興,也不一定是高尚的人。
富人,說明他們有錢,不代表他們的判斷力就好,人品就高尚。
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說明他們表達能力強,並不代表他們的觀點就正確。
你有車有房,只表明你有錢,並不代表你的能力強。你的豪車是別人設計製造的,你的豪宅也是別人設計建造的,並不是你的傑作。
你沒有把你的豪車和豪宅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所以你有豪車豪宅並不表明你高尚。
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推自及人。別人犯了錯誤,我們很生氣,我們自己沒有犯過錯誤嗎?
別人杯子破了,我們安慰他,不就是一個杯子嗎?杯子總是會破的。如果我們自己的杯子破了,我們能夠像安慰別人那樣安慰自己嗎?
不要刻意去追求財富和地位,如果我們只追求財富或者地位,我們就會因此而失去自由,受那些能夠給我們財富和地位的人擺佈。
不要給自己的未來結果做假設,譬如,如果我不努力工作,就不會被提拔;如果我不研究股市,我就不會發財。問題是,即使我們努力工作,也不一定被提拔;即使我們成天研究股市,也不一定會發財。
認真做好自己能夠控制的事情,不怨天不尤人,也不怨自己。
普通人失敗怨別人,理性的人失敗怨自己,智慧的人失敗誰都不怨,也不怨自己。
祝大家新年快樂!
2025頂尖美本早申資料分析報告
視角學社聯合翠鹿升學榜,將於1月4日在北京舉行線下「2025美本申請風向標」線下講座!第一時間為大家奉上最全面詳盡的美本錄取資料參加講座的讀者可領取:
↓↓↓長按識別下圖中的二維碼即可報名↓↓↓

預約發榜直播
相關閱讀:

美國品德教育的六大支柱


作者:劉以棟,系美國資深金融分析師,筆耕不輟的他,業餘愛好閱讀,寫作;他撰寫的金融類點評,教育類資訊和感悟,常在國內外各類報刊媒體刊發,讓多人益。

本文原載視角學社,本號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屬作者和原載媒體所有。



喜歡本文?歡迎關注/置頂/點贊/加入留學家長公益交流社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