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14年前雷軍的演講,才發現他有多牛!


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樂樂閒聊茶館,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絡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 柒  排版 | 拾零
第 8878 篇深度好文:16578 字 | 42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說:
一個人有多牛,往往很早就能看出來。
2011年,剛剛成立小米一週年的雷軍,在長城會大講堂上進行了一小時的演講分享。
14年後的今天,回顧這場演講,才發現雷軍的洞察有多深,無論是對趨勢的判斷,對商業的理解,還是對方法論的思考。也再次證明,今天小米汽車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
以下為雷軍2011年的演講全文,分享給你~
大家下午好。今天主要是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對移動網際網路的看法。
談到移動網際網路,我們不可避免的要談蘋果和iPhone,所以我的第一個問題是iPhone是哪一年幾月釋出?2007年幾月份釋出的?iPhone是2007年1月份釋出,6月份上市的,六七月份在美國上市。我們回想一下,蘋果和iPhone顛覆了整個手機行業,創造了全球無法想象的一個事情。
其實我們回頭再想一想,假如喬布斯05年創辦一個新的公司叫iPhone,然後2007年六七月份這個產品釋出,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公司的市值可能也值三四千億美金。
因為今天的蘋果大概也就是10倍PE左右,因為它今年大概零售8000多萬部iPhone,而且蘋果一家公司掙的錢相當於整個手機行業70%以上的利潤,一家公司。蘋果每賣出的一部iPhone平均價是550塊美金,是所有同行的零售價的大概平均價的三倍左右,它不僅賣的貴,而且在智慧手機賣的量還是全球最大的。
所以我的問題很簡單,我的問題是說,蘋果為什麼能創造這樣的奇蹟?我再補充一個小的事實,在2007年喬布斯釋出蘋果之後,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他說“iPhone 5年之內沒有人能超越”。那是2007年2月份接受採訪的時候講,再過兩三個月就5整年了。
到今天為止有任何一部手機達到iPhone的水平嗎?你們這樣講我臉會紅的(應該是現場有人講小米手機),所以很多人都在說,你做一個好的東西,別人就有很多copycat,就是人家會抄你。

我在小米內部一直跟他們說:真正的藝術品是沒辦法抄的。
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到蘋果這樣的品質,別人抄不了呢?其實不瞞大家說,小米的第一代產品我其實蠻沮喪,我覺得我們離蘋果的差距真的是非常大,講一個小小的細節,我們圖示的精美的程度,真的是沒辦法跟iPhone匹敵。
我覺得大家仔細看看他們設計的那種色調,每個圖示的舒適度,整個圖示的配合度都非常之好。而且我們再想一想,這些設計,還有很多的設計是5年前就釋出了,大家研究了這麼多年以後還是沒辦法超越。所以我得出的結論就是,像蘋果這樣的公司其實太可怕了。
前幾天我用了一下Michael L和iPhone用FaceTime的時候,我覺得質量和效果也是好的驚人。其實這些年裡面他們釋出的產品可能最爛的就是Mobile B,然後那個VP被幹掉了。就是沒有什麼產品做得很爛的,每個細節都做得完美無缺。
當然我們這裡不是要講對蘋果的推崇,我是在想一個問題,5年前有人相信蘋果一出來,諾基亞就會完蛋嗎?摩托就會完蛋嗎?
那個時候諾基亞如日中天,全球市場份額34%左右,火得一塌糊塗,一個公司從來沒有做過手機,一個PC的公司一齣手做手機就把他們全部搞翻了。
其實我們回想一下,iPhone第一代和今天的iPhone4s有很多的差別了,但是其實沒有本質的變化。這個產品在05年他們開始規劃的時候,就已經想得非常清楚他們怎麼勝出。
在2007年的時候,為什麼這個事情發生了,把一個市值最高2000多億美金的諾基亞搞翻了,摩托翻了,索愛翻了。
反正當時世界前5強還有誰,還有三星,三星真的很強大,我當時認為前5強會全部翻船的,我發現三星很強大,LG應該不怎麼樣,順便還把另外一個公司給滅了,就是RIM的BlackBerry,BlackBerry也不行了。
所以蘋果捲起的這一場風潮到底是什麼?它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樣的?其實我認為的邏輯是什麼呢,我認為的邏輯是蘋果把做電腦做PC的經驗,做網際網路的經驗,大規模的帶入了通訊產品。
換一句話講今天的手機像電腦多過像手機。
2007年的時候,其實喬布斯還講了一句話,喬布斯說我們重新發明了手機。他認為iPhone才叫手機,你們以前的都不叫手機了,因為今天長的跟iPhone不一樣的都不叫手機了,因為他重新發明了手機,到今天為止沒有一個人否認,他的確重新發明了手機。
他發明了手機之後,他勝出的原因在什麼地方,這就是我們需要琢磨的,為什麼原有的前5強扛不住,反正我研究了很長時間,我自己些微有一些體會。
一、手機會替代PC,
成為大眾最常用的終端
我體會的第一點就是什麼呢?我想的可能比喬布斯想的更誇張。其實5年前我的觀點是手機會替代PC,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趨勢,當然未來也會長期共存。
手機會替代PC,成為大眾最常用的終端,也許將來會有很多人只用手機,這才是未來的趨勢。
因為喬布斯看到了這個趨勢,把PC上大量特點整合到手機,重新發明了手機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想,大家認為手機能對大眾來說能取代PC嗎?

接著我就想跟大家探討這個問題,就是手機會替代PC。第一個問題大家記得Android的是什麼時候釋出的嗎?第一臺Android的手機是什麼時候釋出的嗎?
2008年7月,安卓的第一部手機叫GONE釋出。GONE大家知道當時的主頻是多少嗎?是600兆主頻,這是3年多前,幾千元Android的手機,基本上就是600兆或800兆主頻,那是三年前最高階的。
還有今天我們最高階的手機的晶片,在實用中已經到了雙核1.5G。雖然雙核和單核不能那麼簡單的換算,但是我們用一個比較簡單的數學把它算一下的話,其實在三年之內,手機的速度從600兆最快,漲到今天雙核1.5G最快,3年漲了5倍。
大家我相信也都知道,你們知道現在大家探討的是什麼?是明年的四核2G的晶片,而且更讓我恐怖的是什麼?是跟ARM公司拿過License的,全球有一半的公司在中國,中國有多少家?有89家跟ARM拿了License。
等我們中國人上來的時候,我跟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就說單核1.5G的晶片,覺得在未來的一年裡面就能降到多少錢呢?三塊美金一片。
我們現在用的桌上型電腦多半都是雙核2.4G的,我認為在明年手機上的CPU就會超過桌上型電腦了,就主屏而言。而且現在手機基本處在了當初我們做PC的時候,那個摩爾定律的時代了,就是每18個月計算能力翻一番,晶片的電晶體數量翻一番。在這種突飛猛進的進展裡面,我們能看到一些什麼樣的東西?
如果我們手機的CPU,接近我們的桌上型電腦甚至超過我們的桌上型電腦,我們的儲存呢,小米手機用了1G的記憶體,然後其實SIM卡你可以很容易買64G的SD卡了,所以它的儲存加上雲端儲存的話,其實它的儲存已經不是問題了。
如果一個計算工具,按馮諾依曼結構來看的話,如果CPU、記憶體、儲存都不是問題的時候,只有兩個有問題,就是輸入和輸出,對嗎?你們認為輸入和輸出真的是問題嗎?不一定。
我先跟大家講輸入不是問題,反正5年前我很沮喪,因為5年前iPhone釋出之後我就買了20臺,給19個朋友一人發了一部,3個月以後很遺憾只有我一個人在用,他們覺得實在是太難用了。
為什麼難用?大家覺得觸控式螢幕電容屏就總是沒有鍵盤舒服,總是打字不如鍵盤方便,就是由此他們就說iPhone是沒戲的,電容屏也沒戲。
但是最後我們發現什麼呢?大家都接受了,除了接受了以後,我還在想一個小問題,我在想我們今天發簡訊的模式是15年前主頻只有100兆的時候,發明了為了解決速度很慢的一種輸入方式。
你們有沒有發現今天怎麼打電話,15年前的手機就怎麼打電話,今天怎麼發簡訊,15年前的手機就怎麼發簡訊,科技進步了50倍100倍,為什麼我們打電話發簡訊還是那樣的呢?合理嗎?
為什麼沒有人去想一想呢?我其實真的想過這個問題,我當時想我就認為說你們真的覺得PC的輸入很好用嗎?我們的PC的鍵盤當你們剛學的時候,你們忘了當時有多痛苦嗎?
20多年前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當時沒有PC,每臺PC兩三萬塊錢,20多年前,我上一次機還得排隊的,那個時候我首創了把鍵盤拓下來印在那個課桌上,一上課我們計算機系所有人都在敲桌子,我是苦練過鍵盤的,我至少練過一個月,我打字非常快,原來為了炫技,我標識名都寫得巨長無比,我打字比你快太多了,這樣我寫程式就快。
所以我們當年都苦練過,你們想一想,你今天如果不會電腦,你會適應QWER,算了,我也搞不清楚啊,這個鍵盤嘛,很難用的,但是為什麼?是因為我們已經被他毒害了,假如你們從來沒有學過PC呢?
我們今天來看看手機,我當時在想,我說如果這個人從來沒有用過PC,從來沒有被鍵盤毒害過,他今天開始用手機他應該怎麼做?說實話,我認為他為什麼不可以手寫?他為什麼不可以塗鴉?為什麼不可以用語言講?為什麼不可以搖一搖晃一晃?
所以我去年創辦小米的第一件事情,我就成立了一個三個人的小組叫小米通,我就開始做簡訊的最佳化,大家知道後來KiK一出來,我們第一時間做了米聊,那是因為我那一瞬間,其實我看到KiK的15秒,我說這個切入點就是我要的,現在就做。所以Pony說,雷軍我們倆是一起做的,然後。。。其實不是,我是去年5月份做的。
為什麼呢?我覺得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沒有想過說這個東西是需要顛覆的。所以我是怎麼想輸入的,就是想鍵盤其實很難用,20年前我就是下了很大的苦功練出來的,我們為什麼要讓下一代繼續練,為什麼不可以有更多更新穎的方式去輸入?

其實你要解決輸入問題,米聊解決是輸入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東西在裡面啊,我是從輸入開始想到做米聊,當然還有別的原因。
輸出的問題呢?大家說輸出這個螢幕太小,這個也會是問題。
我想告訴大家,這不會是問題。因為現在有WiFi Direct的標準,為什麼不能我的手機一按你們的埠就連上了,再一按我就直接播我的PPT呢,播我手機裡的影片,為什麼不可以?
我們去每個酒店,每個辦公室,每個會議室牆上都有螢幕,我們一按就連上了。我們手機不是最好的遙控器和最好的輸入工具嗎?我們還需要滑鼠嗎?滑鼠也不用,因為我們有陀螺儀,重力感應器,一大堆Sensor,他其實比滑鼠更靈活了,然後你還可以寫寫畫畫,對嗎?
所以我堅信今天的智慧手機的輸入和輸出,會比原來的手機,會比PC方便很多
你怎麼看待未來5年到10年的世界,這個世界該怎麼運轉?
如果你相信這一點,你可以跟我一樣,你試著不用電腦只用手機,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結果,過去三年我就這麼做的,反正人都快被整瘋了,但是整瘋了意味著我們的商業機會。
我跟WPS團隊講,我說你們WPS為什麼做成跟PC一樣的呢,多落伍的東西啊,你有沒有想過,在手機上辦公軟體應該怎麼做?
我說當年,我們早期的WPS還是有些我們的獨創性的,後來微軟贏了以後,我們基本是以模仿為主,對嗎?我們以模仿為主,我們做的一模一樣,我們只有二三十兆,然後最近我們使用者量在過去一年裡面,他們給我看那個數字翻了三倍多。
我說為什麼?他們說我們WPS在網上面對個人是免費的,下一份很方便,但是我說現在你們一定不要這麼想,如果你們全心全意用手機,這裡面遇到了問題的話,這說明這就是我們的商業機會。
我們應該去想,我們怎麼改變辦公,我們怎麼改變照片最佳化,我們怎麼改變郵件系統,我們應該重新設計,怎麼打電話,怎麼發簡訊,這些東西可能都有問題。這個結構是15年前20年前為大哥大時代設計的,它早就應該被扔掉了。

如果在未來的手機時代,我覺得這些東西可能都會重新被顛覆。我們想一想我們的手機的計算能力比桌上型電腦強,我們手機的記憶體SD卡,我們手機裡面的,其實都不比你的桌上型電腦弱,而且我們手機里加了非常多的Sensor,如果我們把這些想上去,其實比我們的PC要強大很多的。
我們現在覺得替代起來很痛苦,這就說明了這裡面的商業機會。
所以我對未來的手機市場的觀點就總結成這樣的幾條,我覺得第一條就是:手機會替代PC成為最常用的終端,甚至是很多人沒有PC,甚至是PC不過是手機的一個配件而已。
說我有很複雜的照片要插個PC上去處理一下,絕不是今天的iPhone的設計,說iTunes,iTunes是什麼,其實我認為,當然大家不要出去說,我覺得要幹掉那個,還有個VPITunes的,做的巨爛無比,覺得iTunes好的舉個手,iTunes居然還是以PC為中心的。
我覺得至少小米,我在設計時候我說以手機為中心,為什麼要插線,我直接在手機上放個FTP伺服器就行了嘛,你直接可以輸個WiFi的地址,然後就直接訪問我手機了,不需要線。只是觀念而已,假如你認為手機會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一切圍繞手機來設計,你就會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雖然在小米手機,這些想法並沒有百分百被實現,但是能看到我們在往前探索的腳步,所以我的第一個大觀點就是:手機會替代PC,成為大眾最常用的終端。
去年(2010年)年初的我們長城會,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大會,我是第一個講這個觀點的,反正我講完我看我的微博就被罵得很慘,真的大家不理解。去年年底IBM PC的負責人也講了,就沒有罵了,現在形成了共識了。
我只想跟大家說,如果想創辦下一個偉大的公司,一定是沿著這條路走,你就能找到很多很多的機會,你覺得手機替代不了PC,這就是機會,你要像宗教一樣的相信這件事情它就會發生在它發生的過程中就會有無限的機會。
所以沿著這個思路,其實我想米聊是怎麼做的,我們的檔案管理器裡面直接帶WiFi,帶WiFi的FTP伺服器,你在PC上輸個網址就可以拷進來,你在別人手機上輸個網址也可以拷進來,就沒那麼複雜了。
當然這裡面的關於雲計算,其實我是略微有一點點,在手機上我是略有一點點保留的,因為我覺得中國的頻寬實在是太貴了。
很多人說我不懂雲計算,所以我在抨擊雲計算。其實我是抨擊的我們資費,你說我們包月套餐超過一兆,你們在廣東沒感覺,在北京中移動超過一兆還得就收我10塊錢,一K一分錢,1兆10塊錢,我說1兆10塊錢是跑到新浪首頁看一圈,15塊人民幣沒了。四五年前我做移動網際網路的時候,做UC WEB的時候,三分錢一K,上個新浪45塊錢沒了。
然後我跟朋友推薦裝了UC WEB,裝完以後就把我罵慘了,因為我還讓他辦了包月,包月是下個月1號生效,你這不坑爹嗎?誰設計的這種?下個月一號生效,不生效錢每K三分錢,這個兄弟用了一下2000塊錢沒了,他說我沒怎麼用,你想他上個新浪首頁45塊沒了,刷20次首頁1000塊錢沒了,上40次首頁就沒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其實防礙手機的雲計算的核心是資費
如果資費不普及的話,大家知道我投了個資費通,就是因為資費真的把我整慘了,因為我是最早開始推銷移動網際網路的人,所以這是我講的第一個大觀點,也是我創辦小米的時候,我去想去身體力行去做的一些東西。
你們發沒發現這手機越來越像PC了。我們原來的手機呢,是Intel壟斷的或者主導的,你們有沒有發現今天的手機是誰主導的?是ARM和Android主導的,ARM這個公司有多可怕?
我真的有點擔心ARM可能再過幾年會把Intel給顛覆了,我現在一天到晚琢ARM能不能做伺服器CPU,我覺得要做伺服器CPU首先它省電,而且它便宜,為什麼便宜?是因為ARM把這個IP做出來以後,允許全世界的IC公司去做,這樣全世界的IC公司都在投入,都在比拼,都沒有什麼暴利,自然而然價錢就下來了。
我們能想象,如果說單核1G,哪些手機是單核1G呢,iPhone4是單核1G的,iPhone 4s是雙核1G的,單核1G的,其實我們去年的主流手機或頂端手機都是單核1G的,他們跟我說做到單核1.5G只要三塊美金,我在想以後ARM這種開放模式所帶來的變化,而且兵不血刃,Intel沒有感到什麼壓力,不知不覺這公司就被顛覆了。
我覺得我們能想象一下,你看我們的PAD在一步一步蠶食筆記本的市場,是ARM晶片的。如果ARM晶片再進入伺服器呢,它的省電它的成本都會下來的,而且可靠性也大幅度提升。
全球最大的IC公司都在做,各家IC公司都在做ARM,包括英特爾原來做過ARM,後來放棄了,現在又準備做ARM,所以另外一個也是讓我讓全世界瞠目結舌的就是Android,就是Google真的是個偉大的公司,弄了個Android的open source,我覺得搞不好又把蘋果給顛覆了。
我們有時候想一想open source還是挺可怕的,其實無論是當初的諾基亞,其實顛覆諾基亞的不僅僅有iPhone,還有Android,三年多前他們釋出Android的1.0的時候,我問了一下Google,我說你們有多少人做,我說這個東西很了不起。
他們說我們70個人左右。我想無論是蘋果還是諾基亞,一弄就好幾千人,上週我剛從Google回來,Google現在大概就是250人左右做Android,所以這種結構就是ARM加上Android,會是未來主導新一代的手機的核心。
那麼除了這個核心以後,你看CPU標準化的,是因為ARM的IP使它標準化了,作業系統,如果大家選全相容安卓的標準的話,那Android把作業系統也標準化了。
剩下的問題,我們要看到整個產業的變化趨勢是什麼?其實變化的趨勢就是,越來越像PC。
我們回顧過去30年整個PC市場的博弈結果,小米的所有的思路是什麼,第一個思路是,這麼多年打下來,中間有無數人說要做實用,好用的電腦,反正帶手機不帶電腦,實用,好用,便宜,有很多種方案,包括後來100塊錢的筆記本,包括很多種方案但是最後呢,是高效能高性價比的機器公司勝出了。
所以在ARM和Android這個壟斷的未來,他們一步一步壟斷整個市場之後,我覺得真正比拼的是,最早意識到高效能的重要性。
因為消費者對高效能,在過去30年Intel結構的宣傳下,也許說是被毒害,老百姓就是不管用不用,他都想買最好的東西。其實最好的東西,ARM晶片現在也越來越便宜,所以最好的東西能很輕鬆,讓每個老百姓能買得起。
所以這是第一點,第二點的話,手機大家都知道iPhone的成本,iPhone是550塊美金賣出去,當然我們在中國我們原來買iPhone4的時候都得花6400,不算水貨,6400塊人民幣,將近1000塊美金,他們的成本,反正這個已經是工業標準了,180塊美金。
大家有沒有想過今天的手機工業是乘三倍來賣的,今天的PC呢,全部只有15%的毛利率,聯想已經全球第二大14%,已經厲害的不得了了。
所以我的觀點是:我認為未來的手機不可能成本三倍賣。這真的很荒唐的,我覺得也許也就是10%的毛利率,180塊美金成本可能賣200塊錢美金,我覺得這樣的手機會大幅度便宜下來,這不以我們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這也不是所謂的價格戰,這就是歷史規律,你能不能洞察未來的規律,從現在開始做你一定能勝出。
我們的規律是什麼?規律是首先要卯住最高效能,就是高效能,一定得做高效能手機,我們千萬別做那種什麼千元機,什麼單核,什麼600兆800兆,你說跑Android 2.0以上就開始已經有點跑不動了,這只是為了高階手機在培養使用者,客戶的滿意率很難提上來的。
所以第一個趨勢是賭高效能,第二個趨勢是賭工業毛利率。
我們還希望,我就跟有些通訊企業他們開玩笑的時候,我就說你們太暴力了,你想這個手機就是一兩百塊美金的事情,為什麼你們動輒任何一款手機都要賣四五千呢。這是我從PC裡面看到的規律。
PC在我那個年代的時候,8088兆主頻很慢很慢,我們用的記憶體是64k。我最早用的記憶體第一塊硬碟,我用過的第一塊硬碟是2兆的硬碟,第二塊是10兆。我現在想一想我們隨便弄個東西就10兆了。
二十幾年前,我們用的就是64K的記憶體,後來到了8088的時候,用過512K的記憶體,後來變成640K,所以我們整個都這麼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根據這一點衍生出去,我們所能看到的是什麼呢?是你要提前知道這是未來的方向,這是我的第一個大觀點。 
二、手機行業的競爭是鐵人三項
第二個觀點就說蘋果給我們的啟發是什麼?除了我們剛才講的內容以外,還有一條大家都意識到的叫垂直整合,就是蘋果既做硬體也做軟體,也做網際網路也做服務。
今天蘋果成功,大家都說垂直整合成功,其實我認為垂直整合的必要性很高,為什麼?因為你這個手機現在一年全球賣13億,13億部,是個多大的量,如果平均每臺手機1000塊錢,13億部就相當於1萬3000億的銷售額,如果高階智慧手機是2000,蘋果是賣的更貴了,是一個天文數字的銷售額。
所以這麼多人要用,還有它的粘度是不是最高的,你7×24小時跟它在一起,比你跟所有人的關係都好,所以蘋果在早期設計iPhone的時候,他們提了一個設計理念,叫親密夥伴,就是手機是人的親密夥伴。
我們想手機這個玩意的時候,它是親密夥伴的時候,就意味著既然我們認為它是個標準化的硬體,我們在軟體上怎麼適應一個小使用者的需求,是一個小使用者需求,可能也是個巨大的市場,比如說把字號放大,為老年人,因為他們都老花眼,把字號放大,可能在我們現有的手機上就很容易做到,這就適應了一些老年人的需求。
因為中國人口在老化,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他可能不用PC,但是現在幾乎老年人大部分老年人都開始用手機了,他們可能不用PC。
其實他們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是把這個字號放大,他們也提了很多需求,我跟他們聊下來,他們最痛苦的是看不清楚,所以每一個人的手機都可以有一個與眾不同的手機,因為手機跟人的銜接是息息相關的,包括手機的軟體硬體和服務的一體化,它能有效的提高改善這個體驗。
比如說,我們有時候Android滑屏怎麼老是覺得不流暢,iPhone就流暢,其實這裡面是要多少層呢,首先涉及到touch panel,就是這個電容屏,接著涉及到BSP,就是涉及到touch panel的驅動,然後接著是表現層,我們表現層怎麼能把它做得很流暢,Android的不流暢是因為Android要適應各種touch panel,你如果不能夠從頭到尾去最佳化的話,你其實很難把它做得很流暢。

我舉這個例子,我想說明,做這件事情的軟硬體一體化的必要性。軟硬體一體化的難度在什麼地方呢?難度在軟體公司害怕做硬體,硬體公司做不好軟體。
反正今年年初我去臺灣,很多人問我說你們小米這麼小的公司,你怎麼能幹得過HTC呢,人家HTC僱了2000人軟體工程師。反正我當時吹牛了,我說他僱2萬人都沒用,大家相信嗎?因為硬體公司僱的軟體工程師和他們指導思想,跟軟體公司僱的軟體工程師其實是兩回事的,就像Google就僱了70個人,就把這世界全改變了。
所以在這一點上呢,就說這種文化的差異和衝突是非常之大的,那麼怎麼才能做得好,包括硬體公司也在努力改,軟體公司也在努力改。我後來發現就是說要同時把這幾個做好的話,其實要在基因上解決這個問題。
蘋果能做的好是蘋果30年前創辦的時候,它就是一個軟硬體一體化的公司,包括使用者體驗都做得挺好的,所以到今天為止,我覺得大家單純比硬體或比軟體,可能都不是未來的趨勢了。
在蘋果的倡導下,大家都在比拼一條,就是整體體驗。
所以我辦小米的時候,我就在想,我有什麼樣的信心說,未來面臨HTC、三星、摩托這樣的公司的時候我能勝出,我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鐵人三項。
咱們做硬體,只要能做到A的水平就行了,我們不一定要做到A Plus,因為做了A Plus這個競爭是很激烈的,我們能不能把軟體也做到A,我們把服務也做到A,我們比前三項我們就勝出了,iPhone剛開始出來的時候電話訊號不好,電池續航能力弱,一堆的問題,諾基亞都在笑更重要的是人家抗摔。當然我也示範了小米手機也挺抗摔的,後來被大家說這個是山寨,後來就不好意思再示範了。
但是我還真的跟大家說的是大屏手機是真的很容易摔壞,其實防摔效能還是挺重要的,當然現在的防摔效能真的不能跟諾基亞那種時候去比,因為這個螢幕這麼大塊玻璃,你想想怎麼讓這個玻璃不摔碎,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工藝,我覺得我們下了蠻大的功夫。
後來我們用了兩個很山寨的方法告訴他,我們做的多好,第一個就是摔了幾次,第二個拿汽車壓了幾回,後來發現沒壓壞。我後來問他們說真的壓不壞?他們說前兩趟沒壓壞,壓第三次就壞了,所以那個影片只放了前兩次,其實是可以壓壞的,只是搞怪的就惡搞了。
所以,我第二個觀點就認為:手機行業的競爭是鐵人三項,你一定得軟體好,硬體好,網際網路服務也要好。
鐵人三項的難度在什麼地方?難度在這個公司一剛開始,DNA它就要具備這三種特質,其實這三種特質是完全不同的人身上具備的,所以難度挺大的。
我後來就說,咱們如果能夠把摩托、微軟、Google給合併了的話,一定有機會。
所以我說我們能不能把Google最牛的人挖出來,再把摩托最牛的人挖出來,再把微軟最牛的人再弄出來,然後把大家組合在一起。這是我冒出來一個想法,我說我要辦一個鐵人三項的公司。
很多東西我不會,我得找會的人來幹,所以我就沿著這個思路,我就找了很多很多人,每天都面試很長時間,我初期的時候差不多有70%的時間在找人,我很幸運的是今天小米的研發團隊一半以上的人來自於Google、微軟、摩托。
而且還有一點是我挺自豪的,小米的研發團隊的平均年齡是33歲,大學本科畢業10年,我們原來認為網際網路只有年輕才能做的好,其實經驗很重要。我們去矽谷看一看我們就知道了,基本上那邊的主力的工程師都是三十幾歲,而且我大學上下鋪的兄弟現在也都在一線寫程式,都是很厲害的工程師。
他原來在IBM做DB TWO的最佳化,後來在雅虎在他們COTIM做設計,就說矽谷用的這些工程師都是。我那個同學跟我一樣大四十幾歲,技術非常好,20多年前在大學的時候就非常好,所以我們跟矽谷的差別還是挺大的。
所以我想其實,因為我也曾經20來歲過,我也覺得年輕很重要,但是實話實講是歷史性賦予了我們這一撥人這一個歷史性的機會而已。

因為這是一個新的產業,原來沒有人會,然後你進了一個新的產業而已。那這個產業未來競爭以後,大家就會看到說你比如臺灣,臺灣的IT工業發展的比大陸要早,我們見到臺灣所有的老總,基本上大公司的基本都是60歲,平均年齡60歲。
中國所有的IT企業的平均年齡我估計就40歲,差了20年,這裡面核心就是一個產業的機會,所以我有這樣的夢想以後,我就真的把它合併了,但合併的過程中扯皮,觀念的差異就很大很大。
比如說摩托的工程師認為這個手機怎麼可以宕機呢。我們做網際網路快速迭代的時候經常宕,也不叫經常宕,我們會記錄崩潰了多少次,什麼叫合理,什麼叫不合理,怎麼快速修正。
可是在摩托看來4個9才是最關鍵的,所以摩托工程指責微軟和Google的工程師說,你們做的什麼玩意經常宕機,其實也不是經常,偶爾死那麼一兩次被逮了,說你看又崩潰了我們弄的東西都不崩潰的。
所以兩種文化的差異是非常之大的,但是在網際網路快速迭代的過程中,你要想不崩潰其實挺難的。所以我的第二個觀點就講完了,我認為現在的手機行業的競爭是鐵人三項,然後整體體驗至上。 
三、用網際網路的方式
重新思考怎麼做手機
第三個問題就是說網際網路會給整個手機行業帶來巨大的顛覆,我想跟大家講網際網路帶來的顛覆是什麼?
比如說我做手機OS的時候,我就在想,因為Android的體驗不好嘛,我想做一個深度定製的Android。我當時想法是怎麼說,我一種方法是做完了我賣手機去測試,後來我覺得這方法太愚蠢了。我說我為什麼不可以做一個深度定製的OS刷別人的手機,這樣我的硬體是另外一個小組,他們在做,我的軟體就已經可以開始測試了。
所以我們去年8月16號就釋出了MIUI。然後第二個我就說我們為什麼不能像應用軟體一樣每週更新,我們為什麼不讓社群的愛好者幫我們一起來幹活,我們甚至讓他們來做我們的產品定義。
因為其實我們每個人用的手機的方式其實挺有限的,後來我們1/3的功能點都是社群投票的,然後我們支援了24個國家語言,支援了多少種手機,有不少都是愛好者做的,愛好者幫我們在全球辦了11個粉絲站,我們有一半的MIUI使用者是來自於國際市場。
然後我們甚至能讓使用者能夠看到你提的問題哪個公司在改,你還可以幫他測試,然後還可以釋出,而且我們的測試基本上就是論壇的愛好者,我們全部網際網路化了,把開發,而且這樣它的細緻度會明顯不一樣,所以網際網路給小米手機的開發帶來的顛覆是挺大的。
還有一個顛覆就是被罵得半死的,就是我在想這個手機做完了,你怎麼知道就沒質量問題呢?咱們能不能搞個Open Beta。然後我就賣了一把工程機,被罵慘了。這個工程機本來就是要最後測試的,大家能理解嗎?其實我也沒賣,我就說你1699你可以買臺工程機回去,正式版出來以後你可以免費換正式版,大家聽懂了嗎?給使用者300塊錢請你幫我測試一下。
因為原來手機行業就是每一款手機出來做7000臺測試機,諾基亞就是7000臺測試機,自己的員工用一用,我在想我們的員工無論怎麼用,我們會有疲勞,其實任何一款產品都會疲勞。

我覺得最近學喬布斯,我覺得喬布斯講的初心很重要,就是初學者的心,我們一個東西搞久了以後,我們很容易失去初心,初學者的心,你看的東西都習慣了適應了,反正你就感受不到不舒服,不方便,不易用,你都覺得無所謂了。
怎麼樣的測試是最好的,我說把這手機發到最好讓這些使用者掏錢買回去幫你測試,他絕對會認認真真的,對嗎?我其實說賣給他們不是賣給他們,我只是讓他們掏錢來承諾說我會好好的用,其實我們做網路遊戲是經常這麼幹的。
結果呢,我到現在很痛苦,我不知道下一版到底該怎麼做,比如說1500臺測試機,有一個使用者米字掉了一塊漆,就有我們某某媒體的某記者把它包裝成叫掉漆門事件,其實僅有一個使用者掉漆,然後我這兩天還有人問我說你們小米手機還掉漆嗎?
我說我們什麼時候掉過漆,所以今天的社會化媒體的傳播速度會比好訊息傳得快,大家願意看到壞訊息。我說其實這款手機的所有的硬體團隊全百分百,一個摩托整組團隊做的,當時翻蓋那個名系列的一個完整團隊做的,這其實就是摩托的所有工程師做的。
大家能理解我的意思吧?你要說山寨那摩托也就山寨了,所以我想跟大家表達的是什麼呢?我想表達的就是我們在探索中我還不知道明年或者下一代產品的時候,我還賣不賣測試機,這個我還真不知道。
因為涉及一點點問題就會被大家放大,一放大以後的確會影響你的產品品質,不,影響你的產品口碑。
所以,這是我第二個在硬體上引入了網際網路測試環節,反正我現在覺得這一招我還在猶豫到底對還是不對。還有呢,我引進了小米現在是全球唯一一家在網上賣手機的公司,只在網上賣的,全球第一家。
我去年年初跟Google工程師談的時候,他們說沒戲,說為什麼沒戲?說你看我們Google剛賣失敗了,輸了。我說Google不會,難道我就不會嗎,我說Google不一定懂電子商務。當然後來我又在一次會上講了這句話,然後很多媒體報道雷軍這個人太有病了,說Google不懂他懂,我想Google總有他不懂的東西嘛。
當時他們就說是網上賣手機不靠譜,說這麼貴的東西大家一定要拿回來,看完了他們才會買,我說不是的,我說我一定能賣得出去,我說我們怎麼賣,所以我們需要先賣工程機,然後提供360度每個角度的分析,然後要每一個媒體評測,甚至國際上的一些媒體和國際上的人,然後你買這款手機之前,你對這款手機已經非常瞭解,要消除大家買這款手機的最大的不瞭解這種感覺,我覺得這是最關鍵的。
所以呢,我是鼓勵使用者把我們的手機拆的七七八八的,我在網上都看到5個人給你拆到螺絲釘,螺絲釘的水平了,甚至把我們的螢幕拆成了一層一層的,因為這個顯示屏其實是由5層構成的,給你研究半反半透到底是怎麼做的,我說你這個忒暴力了一點,反正你們拆壞了我不賠的,你們愛拆拆吧。

我說拆完你就知道這個東西是不是貨真價實的,是不是有大廠風範的,所以這裡面其實就是個透明度,我覺得網際網路上買東西最重要是透明度。
所以我們用網際網路的方式就是第一家賣手機,說實在挺艱辛的,因為我也不能不知道怎麼表達,就說網際網路壞訊息傳播速度很快,但是任何一款電子品都會壞,這個沒有辦法。比如說蘋果iPhone4在天線門事件出來之後,蘋果公佈了他們退貨率是百分之五點幾。
你們的Home鍵壞了嗎?壞了舉個手。Home鍵三個月後,壞損機率,就是不靈活的機率,我覺得不會低於1/3,用半年到一年的時候,我覺得機率啊,我自己認為會超過2/3,反正我用了這麼多部壞了很多部,每部手機都會壞的,主要問題在哪裡?手機比PC他隨身帶,隨身用,然後摔跌打這個每天按的頻度其實比我們PC要求高很多,我不知道大家理解嗎?
所以呢,這個關鍵問題就是說壞了不要緊,壞了你要怎麼樣的去改善。接著我就在想我們能不能做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不做手機公司,我們不靠硬體掙錢,我們能不能將來在上面發展服務,靠服務掙錢。
當然很多人說你的服務是什麼?我說我也不知道,但是如果等我手機賣了1億臺,我一定知道哪個服務能掙錢,因為我每星期自動OTA的,反正iOS5搞了個OTA全世界歡呼,我覺得OTA是個很簡單的東西,不就是在網上升級,反正我們網際網路公司沒有一個覺得OTA邪乎的。這個真的是很奇怪。
我們要用網際網路的方式來重新思考怎麼做手機,然後用網際網路方式來更新裡面的很多塊。
比如說我們還有一個非常大的不一樣,我說我們做手機,我們能不能跟傳統的手機的賣法不一樣,我們儘量不做廣告,全部靠口碑,我說甚至能不能跟當年做Gmail一樣,網上買不到要朋友介紹,叫邀請制,後來他們說你們太能整了,不要這麼整了。 
四、網際網路七字觀念:
專注、極致、口碑、快
我認為網際網路是一個這樣的觀念,我把它總結成七個字:專注、極致、口碑、快
為什麼要強調專注呢?因為市場上聰明的人很多,在同時做的公司也很多,其實你只有專注,你才能把事情做到極致,才能做到蘋果式的極致。
大家想一想蘋果做成一個快4000億美金的公司,其實沒做幾款產品,沒做幾款產品,我以前開過玩笑,我說他們總共賣了10款,三四款MP3播放器,五款手機,兩款PAD,這就是他們公司,其實他們PC業務可以忽略不計,我相信就算這幾塊業務他們的市值也會不低於3000億美金的。
所以,我是認為我們離蘋果的差距很大,實際上是在專注上。因為小米在初建的過程中太多的模組是空缺,我們要快速把各個模組SETUP起來,所以我們要在專注上,至少在前一段時間的專注上是絕對不如蘋果的。我是希望我們在未來真的能一步一步的,每個組能夠在完美的追求上能夠一步一步的接近。

把事情做到極致,極致的這種觀念,因為極致的東西才有口碑。
如果市場上一堆雙核1G的手機,我再做一款雙核1G的有口碑嗎?所以我說當時我就跟他們說,我說我們先不要說MIUI有沒有口碑了,我們手機硬體要口碑,我們能不能定一個標準,就是我們每一項指標都定全球最好。
當然大家後來說,你們不如蓋世兔,其實我們跟蓋世兔有很多指標在伯仲之間的,主要原因就在效能比拼上,蓋世兔用了雙核1.2G,我們用的雙核1.5G,我們沒有完勝蓋世度的核心原因是雙通道記憶體,他們記憶體是雙通道的,儲存的速度是我們兩倍,主要是860不支援雙通道記憶體,所以我們的主頻比他們快,但是最後我們的效能呢,各有千秋,原因在這。
所以你只有在每一項追求一些東西,消費者才會真正領情,然後這樣的東西才能形成正向的口碑。而且最後就你要迭代的快,你迭代的快才會有機會
這就是我跟大家完整的介紹小米和小米的整個設計的想法,包括我對網際網路的理解。 
五、站在臺風口的豬會飛
最後我再講一個話題,就是關於我現在講的那個關於颱風口和豬的問題。
我自己在這個產業裡面做了20多年,五年前看了一本書叫《異類》,《異類》講了兩個小故事,那個故事都特別的簡單,但是得出的結論這還真是讓我們大家很驚訝。就說你要成功,你需要做兩件事情。
他講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講的加拿大冰球隊,他說他統計了過去5年加拿大冰球隊的國家隊的隊員的名單,發現每個隊員不是1月出生的,就是2月出生的,不是2月出生,就是3月出生的,4月份以後出生的一個沒有,連續5年。
後來他了解了各個國家的冰球隊,好像也沒這個規律,只有加拿大有,所以他就很奇怪,他下了很大功夫研究,後來發現了說是跟加拿大少年冰球隊相關。
因為少年冰球隊是1月1號滿9歲的才能進入選拔,1月1號滿9歲,你們想你的生日要是1月份的話,你實際上幾歲了?10歲,然後10歲的孩子跟9歲的孩子打球,如果你是12月的,他是1月的,差不多快整整大了一歲,打球這種運動以體能為主的,大一歲會大很多的,然後10歲的孩子跟9歲的孩子打,他肯定是他們隊裡面最優秀的,打球打得最好的,老師誇獎,同學讚揚,一一輪的選拔,最後反正就是123,4月份以後的全部被淘汰。
結論是4月份以後出生的,在加拿大千萬別去打冰球,因為沒戲,就這麼簡單,不是你不厲害,是你不小心出生在4月份以後就沒戲了,為什麼沒戲呢?就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
因為你9歲孩子要跟10歲孩子打球,所以你肯定會輸。從長期的統計學來看,有沒有個別的小機率事件不好說,但是大機率是這樣。
第二件事情,可能是我們都比較瞭解的,史蒂芬·喬布斯是1955年,比爾·蓋茨是1955年出生的,史蒂芬鮑姆1955年,艾瑞克·斯密斯1955年,邁克爾代爾1955年,美國所有這些大公司老大全是1955年出生的,結論是54年太老了,56年太小了,就這樣的。
你們去查一下,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出生的年齡上完大學兩年之後PC工業開始了,PC工業開始了,他們這個年齡,大概是他們應該念大二大三的時候PC工業開始了,所以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這一撥人獲得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成功了。

所以這個作者說成功主要是兩條,第一條是無論你做什麼職業要成功,都需要苦練1萬個小時,勤奮是基礎。
第二條是你要想成功的話,運氣還是很重要的。結論是要成功,85%是運氣。所以我跟他們開玩笑,我說要夜觀天象,所以你要做一件事情,你要成功你要怎麼考慮問題呢?
你就一定要考慮這個Go Big Market,一件大的事情,你要找到這個大的事情以後,你要掐準時間點,你就成功了。所以我跟他們開玩笑,我說在對的時間點做對的事情,就像一場颱風開始,一頭豬也能飛得起來。所以當你們做的事情,如果是這樣的事情的時候,成功會變得相對容易很多。
所以呢,不瞞大家說,過去四年我做天使投資人就在幹這件事情,就到處在找颱風口,所以像凡客誠品啊,這些公司都是我從零開始一個人開個idea我們開始做的,包括UC WEB,當然UC WEB是因為我看好移動網際網路,我投UC WEB時,他們有12個人,其中9個人在做中移動專案,3個人在做瀏覽器。

所以我想跟大家說的是:在成功背後首先有1萬小時的苦練,但是更多的原因還是在這個市場機會開始了。
最後大家記得愛因斯坦曾經講過一句名言,說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大家聽說過嗎?然後有人考證說後面還有一句話被我們有意的刪減了,叫那1%的靈感遠遠超過了99%的汗水,所以我們都被誤導了。
所以回過來呢,再回過來我們今天的主題,就講手機的未來的話,我覺得最最重要的就是說:你要看到未來的風向在什麼地方,然後颱風口在哪裡,你能不能挪到颱風口,這是我們真正要思考的問題。
網際網路的觀念,實際上是一種做企業的方法論,或者做產品的方法論。你能用這種方法論做的話,你肯定會比同行,因為東西你要是做到極致,這個東西肯定是有價值的。
因為在今天的這個極致的觀點裡面,就是你要設計很多別人都沒有想到過的觀點,比如說我們舉個例子,可能很少有人想過說我們其實把電池也做成五顏六色了,其實我們這裡面有很多設計挺有意思的。
我們要做很多大家沒有意識到的東西,比如現在的高階智慧手機支援掛繩的很少,不支援掛繩,我拿錯過人家兩次iPhone4,因為一樣的,而且我也不喜歡搞個保護殼什麼的,所以這個很容易拿錯,因為現在大家都只做一款手機一個型號,在這種情況下是很容易拿錯的。

所以呢,我是回過來再看的時候,我就是覺得呢,假如你看清楚了未來的長遠的趨勢,然後你能用網際網路方法論去做事情的時候,其實你的機會是蠻大的,當然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所以呢,做小米這件事情,我剛開始也跟我們小米的同事們說得很清楚,反正呢,我們是有一定機會成功的,反正如果輸了我們心裡踏實了,因為我們至少努力過。
我相信我剛才講的東西,都是我們給手機產業和通訊產業帶來的變化和顛覆,可能今天因為剛剛開始你們沒有看到,但是三五年後我要真的每年賣1億部手機呢,而且只賣最高階的,而且成本價,這個顛覆是不是開始了?
也就說我剛才所主導的這些思想,都會變成全球性的主流思想,所以這就說你可以去想一想,說你能不能夠影響做一點點影響世界的事情。當然如果能做成,做不成我們也認了,反正創業總是有風險的,我們做每件事情都有風險。
當你想做一點與眾不同的東西,當你想改變點什麼東西的時候都是有風險的。所以關鍵問題是,你願不願意去這麼想。
因為在今天的這個社會里面,平庸的東西會越來越多,就說你完成某個功能或者完成什麼樣的東西,平庸的東西越來越多,你怎麼能做出與眾不同的東西,這才是你需要去克服和解決的問題。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