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於紐約攝影師Hoover Tung
一
有好幾個朋友問過我們:“你們有五個孩子,你們會偏心嗎?”
我和楊先生都異口同聲:“不會。”
然後他們就會露出不信的表情:“怎麼可能呢?表面上不能說,但你們心裡總有哪個更喜歡一點吧!”
“都是一樣喜歡”,我們回答。
然後他們就會眨巴眼睛,用略狡黠的眼神看著我們:“孩子們都不在,你們偷偷地和我們說,沒關係的。”
……但我們確實沒有啊……所以寫一篇文章來聊聊這個話題。
二
我和楊先生都是家裡的獨生子女,而且我們雙方父母三觀也都很正,我們的童年都成長在充滿愛的家庭。可能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沒有受過“偏心”的對待,所以我們從來都沒有受這個問題的困擾。
我看我的五個孩子,我會覺得他們都非常不同:長得不同,性格不同,興趣愛好不同,以至於我感覺我甚至沒有辦法在他們之間作對比。
我把他們每個人都視為是獨特的個體——主要他們確實是。就像我若有兩個要好的朋友,我也很少會考慮我更喜歡誰——我考慮的角度可能是,我喜歡和甲一起喝茶聊天;我喜歡和乙一起打牌玩耍。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問我,是喜歡櫃子裡穿了八年的英國某品牌的全羊絨毛領大衣,還是喜歡玩了五年的任天堂遊戲機——這叫我怎麼比——我真的都很喜歡啊。
三
孩子們都有他們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他們缺點偶爾也讓我們煩躁,但我們總體還是很釋懷的。——因為孩子們的缺點不是無緣無故來的,他們像我們啊!
雖然我們沒有教他們,但是他們就是天然地各自繼承了我們各自的一些優點和缺點。
舉個例子,我們老大喜歡睡懶覺,雙休日如果不喊她,她大概可以睡到下午1點。像誰呢?像我。我小時候和她真的一摸一樣,年輕時候的我真的可以懶覺睡到很晚很晚,非常誇張。
楊先生是那種真的從來不睡懶覺的,我兒子就像他,早上全家他爹兒倆起得最早,所以對我們老大睡懶覺這件事就很迷惑,但是我告訴他,真的,我小時候也是這樣——他就不糾結了。因為他對我真的是非常非常接納的。
再比如,我們老二,他的問題就是他真的慢。學東西也慢,做事情也慢,和他聊天,反應也慢——他一點不笨哦,他就是慢。
但我是一個反應很快的人,又是急性子。所以有一次我兒子邀請我一起打《地獄廚房》的遊戲的時候,我真的打到差點崩潰——世上怎會有如此遲鈍之人……竟然還是我自己兒子!
但是楊先生告訴我,他小時候也是這麼慢的,他說他一直到初中,學習才開竅。我想想楊先生有時候和我聊天確實也是反應慢半拍,但是他雖然慢,可他經過思考以後得出的觀點很有深度,對我非常有幫助——而且楊先生的心算,那真的是很厲害很厲害,每次和他打牌,我都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
想想我兒子,雖然慢,但是沉穩,對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能堅持下去。如果以後他能像楊先生這樣,那也很好啊!——想到這裡,我也很釋懷了。
這麼想來,父母彼此相愛,其實和接納孩子,也挺有關係的。
四
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是根據他們各自的需求來的。
我知道有一些多寶家庭,如果買玩具,就會一人買一件;如果買衣服,也是一人買一件——但我們家從來沒有這樣。
我們買衣服是按需來的。老五長得快,她買衣服最多了。老大對衣服很挑剔(她真的對什麼都很挑剔),眼光毒辣得很,所以她買衣服就精而少,每次我還要專門抽半天陪她去逛街買。老二最近長得很快,所以他褲子三天兩頭都在買新的……
我想了一下,我們家很少把“物質”和“獎勵”聯絡在一起。家裡買東西就是按需購買。大家有需求就提,我們評估需求的合理性來決定是不是要買。因為評估標準比較統一,我們家孩子之間好像沒有什麼相互嫉妒的情況。
五
買禮物也是一樣。
外公外婆過年給了我們一筆錢,囑咐我們一定要給孩子們一人買一樣禮物。我們沒有給每個人定一個預算,只是讓他們每人選自己心儀的一兩樣東西。實際最後買下來,老大一個人選的書比其他四個孩子加起來還貴——但是我覺得禮物這事兒和花錢多少並沒有關係,重要是每個人都開開心心選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
前幾天有人聊到過生日的事情。我們沒有給每個孩子都辦派對——我們實在也不是這麼愛熱鬧的家庭。我們每年會和孩子們討論,生日想要怎麼過。如果辦派對,那可能就沒什麼禮物了;如果要禮物,可能就不能出去玩了——每個孩子每年要的也都不太一樣。
六
以前我只有兩個孩子的時候,去五寶媽馨悅家做客,她家有一個傳統,就是每天晚上給一個孩子單獨陪伴的時間,我印象中週末他們也會帶孩子單獨輪流出去。
我們家沒有這個傳統。即便現在有五個孩子,我們也沒有。
就像《我不覺得父母要“託舉”孩子》一文裡說到的那樣,我期待的家庭模式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家裡有一個舒舒服服的狀態。所以我們沒有很刻意追求和每個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而是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們想做的事。
比如楊先生要去逛超市,我通常會在家,因為我不喜歡逛超市。楊先生會問孩子們,誰想和他一起去逛超市。老大通常是不去的,她喜歡在家看書;老二會考慮今天去的是哪個超市;老三總是在最後一刻決定還是一起去看看;老四去不去要看她午睡起床後的心情。老五喜歡跟她爸爸一起外出。
所以每次活動出門的排列組合都不太一樣,我們就還挺隨意的。
但真的說起來,我覺得我和孩子們單獨相處的時間也不少。我會給老大一對一批改她的週記,和她出門的時候也會和她單獨聊聊;老二老三喜歡睡前來找我禱告,有時候我們會在那時候聊點有的沒的,我們偶爾也會一起看看書。三歲的老四喜歡蹭電視,有時候我看電影,其他孩子都逃走了,只有老四窩在我身邊,和我一起看(哈哈哈)。
我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馨悅家做得不好,或者我們這個就更好——我想說的是,家庭相處模式是可以很靈活的。這家人可以這樣,那家人可以那樣,不一定要照抄,合適自己家就是最好。
